我说苏绣

[日期:2014-11-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州刺绣,简称“苏绣”,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讲究秀丽素静,随物赋彩,华而不俗,浓而不艳,这是有别于他绣的重要特征之一。苏绣是一门千年流传繁衍的古艺,为美化历史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运用,形成于苏绣艺术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 苏绣 发展 种类 技艺 针法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市吴县一带,现已经遍布很多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到了明清时代,苏州刺绣已经进入盛行期,真所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精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并具有“平,齐,和,细,密,光,顺,匀”的八个字来概括的苏绣特点。苏绣不但在品种上,还是技艺水平上等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绣品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得大奖,如今的苏绣,真是园中百花,蓓蕾盛开。

  一、苏绣的历史及其发展

  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难以确切的说明,但据刘向《说苑》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能运用刺绣绣出了我国第一张山川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经达到了可观的程度。

  (1)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悉备。”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2) 元代的苏绣,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几乎无多大进步。

  (3)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的需求增长,促使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苏绣在吸取顾绣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

  (4) 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荷包、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巷坊,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被称为“绣市”。其时,双面绣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当时皇室的日用绣品或艺术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同时一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其中最杰出的则首推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刺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 民国期间,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百业萧条,苏绣生产呈现每况愈下之势,许多中小绣庄纷纷倒闭,艺人、绣工纷纷转业,及至解放前夕,绣庄,由全盛时期的一百五十余家,衰减到了二十余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已寥寥无几。

  (6)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引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关心及具体组织下,促进了刺绣手工艺的发展,提高了刺绣生产的积极性,拓开了刺绣品的销售渠道。那时吴县、光福、东渚、镇湖、通安、藏书、木渎、胥口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从事刺绣业的绣娘有十二万之众,人数之多,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苏州城里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内,绣品比目皆是。刺绣行业里,分工越来越细,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专为日本和服刺绣的吴县刺绣和服厂,从事儿童绣衣的苏州刺绣童装厂,从事戏剧戏衣刺绣和制作的苏州剧装戏具厂,从事修鞋生产的苏州工艺鞋厂,以及从事刺绣线生产的苏绣花线厂等。

  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起,这支苏绣大军,每年不但生产出大量的日用绣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在拓宽新门类,开发新品种,采用新材料,巧用新针法,应用新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绣出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审美观的刺绣日用品和艺术新商品。

  二、苏州刺绣的技艺特色与品类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顺畅),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苏绣品种繁多,可以分为日用品和艺术鉴赏品两大类。

  (1) 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镜子袋、扇子袋、名片袋,香料袋、荷包袋、小掛件等。有衣饰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马甲,围裙,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加工出口的和服、韩服等。有室内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围、椅垫、门帘、台布、沙发靠垫、风扇套、电视机套、空调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朴子,轿门帘,戏衣,寿衣等。日用品的传统图案有着纹样机构中心突出,造型艺术夸张,富有装饰味的特点。

  (2) 是艺术欣赏品,有摆设件作品,形状有长、方、圆各种规格,掛设件作品,如画片,立轴,中堂,镜片,对联,册页,折屏等,不论是日用品还是艺术欣赏品刺绣,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静物、书法、装裱图案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品最著名代表作品是“小猫”和“金鱼”,为了生动表现出小猫蓬茸的毛丝和神态,绣娘们不仅需要千针万针,还必须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仅此一只小猫眼睛而言,也得以二十多种色线来表达,才能把猫的眼睛绣“活”。绣金鱼,为了表达出金鱼尾巴的透明质感,绣娘们往往要将一根头发粗细的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来绣制,绣出的金鱼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游动,给人美的享受。

  三、 苏州刺绣的技艺针法

  苏州刺绣是一门千年流传繁衍的古艺手工业,为美化历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是其品种图案,造型设计,色彩针法,技艺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技艺针法的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

  (1) 平绣,平绣亦称细绣,是苏绣常用的一种绣法,在平面丝织底料上运用齐针、抡针、套针、擞和针、施针等针法进行刺绣,画面绣得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形神兼备,富有质感。

  (2) 双面绣,双面绣是在同一块丝织底料上,在一次针上针下的过程中完成正反面同样的构图,而且针法和色彩都一模一样。艺人运用熟练的刺绣技巧,把千万个针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绣品裱装镜框中可供两面观赏,因此称为双面绣,它是苏绣中的高级刺绣品。

  (3) 双面三异绣,双面三异绣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正反两面所绣的颜色不同,画面不同,针法不同的刺绣作品,称之谓“双面异色绣”,亦称“双面三异绣”(异色、异样、异针),是高级艺术刺绣品之一。

  (4) 发绣,发绣是苏绣中别具一格的刺绣品,它以“发”代线,利用头发的黑,白,灰,黄,棕自然色体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緾针,接针,切针等不同的针法刺绣出,人物,花鸟,静物,动物等形象,作品图像生动,文雅洁净,针迹细密,色彩柔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有用棕黑白色的马尾毛或马鬃毛而绣制的刺绣亦称为马鬃绣。

  (5) 乱针绣,乱针绣在苏绣众多针法中异军突起,艺人们运用这一针法,创作出了许多佳作。乱针绣又名“正则绣”,绣娘们运用看似复杂的直针,横针,斜针,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逐次的手法表现画面,酷似西画的素描手法,给人以“乱”中见形,神秘有趣的艺术感受,擅长表现油画,摄影,素描等画稿。由此改变了整齐,紧密的传统刺绣线条组织,创造了新的独特风格,且大多数人物肖像都是以乱针绣针法刺绣而成。

  (6) 精微绣,精微绣所绣的规格微小,绣工精湛,寸人斗马均可绣得神情毕肖,有些衣饰纹上所绣的小小纂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它与微型雕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7) 打籽绣,打籽绣用线绕成粒状小圈,绣针见一粒籽,按着画面要求,以无数粒籽组成绣面图案。作品针法严谨,颗粒均匀,有微凸起的浮雕效果。另外以纱为底,按纱格经纬点针绣,每点组成画面,也称打籽绣。

  (8) 彩锦绣,彩锦绣以“点彩”与“纳錦”两种绣法组成,其工艺特点是在方格的底料上灵活永运点彩,纳錦针法以及染、衬、钉、盘等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作品其有造型简练,色彩明快,装饰性强的特色。

  (9) 盘金绣,盘金绣以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牢,因此亦称“钉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礼服、旗袍、剧装上的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的绣制。但目前仅在苏州长桥镇一带,尚有400~500位老艺人为广东、新加坡等地加工此服饰的饰花,年轻人因该手艺枯燥单调,价不高,不愿意习此艺,盘金绣现以呈后继乏人之势。

  (10) 立面绣,立面绣是对苏绣的一种改革和创新。是采用套针、乱针、接针等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粗细虚实结合,疏密重叠和灵活多变的针法绣制。在绣制过程中,根据绣品的形态需要,还可逐步适当填入一些棉纱在绣制的图案里面。对于动物类立面绣,还运用翠玉结合,如老虎眼睛用翡翠嵌入,鹰的爪子用白玉嵌入,黑眼睛用墨玉或碧玉嵌入。翠玉绣结合的立面绣,更表现出作品质感和立体感,栩栩如生。还有一种粗犷的立面绣,是采用緙线绣制,緙线是绣娘们自制:把不同色彩的丝线,在自制的铜砣上旋转绞制而成,緙线比一般丝线要粗5~6倍,绣娘们更要十分用心,凡一有一针一线“插差”,图案作品即会扛起“变脸,变形”,不能差错一针一线。光福,胥口的绣娘们为日本加工绣制的一幅幅粗犷立面绣,在日本民俗民间庙会展示间,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苏绣在技艺上还采用苏绣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緙绣的结合,刺绣与翠玉的结合等作品,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

  1966年苏绣艺人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绣艺人又首创成功了一种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刺绣(双面三异绣)。首副作品《猫狗图》的两面奇迹般地分别出现了猫和狗的不同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1999年,苏绣艺人经过悉心的研究苏绣技法,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接着苏绣艺人又创造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苏绣艺人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一幅异线(绒)、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苏绣是中国四大明绣之首,实现了艺术和技艺的融合和创新,使苏绣完成了从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粗放绣品,向艺术欣赏品的历史转变。

  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运用了各种针法,色线,面料,把大自然的艳丽景色和花鸟、虫、草、鱼、动物、人物肖像等绣成各类绣品佳作,它以生动逼真的质感,玲珑活泼的姿态,精美绝伦的绣工而誉传四海。

  参考文献:

  【1】 《苏州民间手工艺术》作者,潘君明,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1

  【2】《大市场-湘绣走向世界的启示》作者,曾应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

  作者简介:

  马继芳,1981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曾得到刺绣艺术大师蔡梅英等前辈悉心指导,潜心钻研刺绣艺术。自创奕雯刺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