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众的欣赏水平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高,从而导致紫砂壶逐渐从传统意义的茶壶演变成了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从业人员也因此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制作技艺,促进我国紫砂壶制作理论与实践的革新,本文则以王寅春的艺术成就为出发点,探究其在紫砂制作方面的精湛技艺,以给后人启迪与借鉴。
关键词:王寅春 紫砂工艺 精湛技艺 成果借鉴
“壶坛快手”王寅春因其在紫砂工艺方面的精湛技艺而被后人所熟知。他制作的紫砂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令人目瞪口呆,人称“寅春壶”,可见其在紫砂壶方面的造诣之高,影响之深,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一、王寅春的艺术生涯快照
王寅春祖籍江苏镇江,父辈皆定居宜兴上袁村。王寅春十三岁时便拜赵亭为先生,在其陶坊跟随金阿寿学习紫砂陶艺,三岁后学满成师,上门帮助窑户制作胎坯。1921年,王寅春因为制坯技术娴熟而被上海客户相中并被邀请长期制作各式水平壶,此时的王寅春便突发奇想,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后来,蜀山的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将刻有“王寅春”三字的方章相赠,以表对其的仰慕。王寅春将其奉为至宝,一生沿用。随后的1934年便是王寅春制作技艺突破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吴德盛”陶瓷公司定制了300套小花盆销往日本,但当时期限十分紧迫,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很难如期完成任务,这时的王寅春便率先创造了模具制作工艺,从而使紫砂壶的制作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为“吴德盛”陶瓷公司解决了一大难题,而其技艺也因此获得了提升。次年,王寅春应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之邀,前往上海仿制紫砂,这便为其接触明清时期的紫砂精品创造了条件。借这次机遇,王寅春便潜心研究紫砂壶制作手法,反复揣摩其造型特点,在实践中领悟前辈名人造壶的形与神,并在研究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和陈子畦等作品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其今后艺术成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因此沦陷,在这危险时刻,王寅春仍心系紫砂制作技艺的流传与发展。基于此,王寅春不惜放弃生活用品,只携带制壶样板和特制工具回乡,从而为紫砂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返乡后的王寅春不改初衷,仍以制壶为业,因而制作了远销欧洲的15头咖啡具以及销往泰国的洋桶式和线圆式紫砂壶。王寅春常年以制作高档紫砂壶为主,在该期间制作了96头紫砂高档餐具,成为历史之最。与此同时,王寅春还致力于中低档茶壶的制作,为紫砂壶的传播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正因如此,价格低廉、品质优异的“寅春壶”盛行一时。1948年,王寅春为了扩大紫砂壶的影响,传播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毅然参加上袁壶、缸生产合作社,并在1956年与吴云根各带一个班作为成型辅导员,为中国紫砂壶制作技艺的传播殚精竭虑。正因王寅春为中国紫砂壶的制作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其于1959年、1960年 2次被评为了省劳动模范,并曾带2批艺徒钻研中国的紫砂壶艺术精髓,从而制作出了又一批具有人文特点的艺术珍品,并将中国紫砂壶技艺推向了历史的高峰。由此可见,王寅春在紫砂壶制作方面取得的优异成就既来源于其丰富的艺术生涯,也源自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这便为后人对其紫砂壶制作技艺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创造了可能。
二、王寅春紫砂壶制作技艺观澜
作为紫砂界有名的七大老艺人之一的王寅春凭借其浑朴大气的艺术造型、精湛的制作技艺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纵观其艺术生涯,不难发现,王寅春紫砂壶制作技艺的精湛不仅表现在其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高超的手法、独特的风格、崇高的艺术情怀共同打造了王寅春紫砂壶制作艺术的高峰。
1.技术的创新
“壶坛快手”王寅春之所以能够在制壶方面做到又快又好自然与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密切相关。为了革新中国紫砂壶的制作技术,王寅春在制壶过程中总是冥思巧想,不拘于成规,从而为其走向成功增加了筹码,也为中国紫砂壶技艺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上世纪30年代,“吴德盛”陶瓷公司定购了300只小花盆销往日本,但因交货期限短,无人敢接,面临着违约赔款的严重后果。此时的王寅春因家里人多生活十分困难便冒险将其接下。可是按照传统的制作方法在短时间内制作出300个花盆根本不可能,这时,王寅春便苦思冥想,最终从古人的“斫木为模”这一成型方法中得到了启示,从而创造出了木模搪胚这一制作方法,不仅使花盆制作如期完成,还使得制作的造型更为精确周正。这种用模具搪胚准型的革新制作技术便为其今后紫砂成型方法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紫砂筋纹器作品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王寅春技艺的精湛和革新。紫砂筋纹器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口盖准缝严合,这在当时也是一大技术闪光点。上世纪30年代中期,王寅春在为上海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器时,便将研究重点放在紫砂筋纹器上。当时的紫砂壶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口盖松散,严重影响了紫砂壶的功用和美观。王寅春为了有效克服这一瓶颈,加强紫砂筋纹器口盖的严合度便在龚怀希的帮助下,邀请德国专家专门制作了口盖及其他部位的样板。样板用薄型金属片做成,精密度极高。由于设备的限制,仅凭当时国内的技术根本无法制作。而王寅春为了制作技术的成熟与完善,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积极吸收先进技术,为诸多紫砂筋纹器作品的出现与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紫砂壶发展至今仍始终保留着自身的基因和本质,如独特的材质、制作的工具和成型的方法以及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烧成艺术都存在相似性。这是因为紫砂壶作为古代宜兴的民间艺术,其自身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师承在紫砂壶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师承、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这点在王寅春这里便得到了佐证。王寅春在制壶过程中不断地追求紫砂壶的神似,不管是制壶过程中的创意、用泥还是工具的制作、烧成,王寅春都苦心钻研,从根本上告别“文必言商彝周鼎,壶必仿供春造型”这一泥古阶段,竭力进入熟能生巧、巧能出奇、继承传统、立足创新的新阶段。
2.风格的形成
宜兴紫砂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一时期,传统的、现代的、新潮的、陈旧的都在一个舞台上争奇斗艳,人们也根据自己的不同审美标准来审视作品的价值。而紫砂工艺也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其价值的高低、审美趣味的俗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高深与低浅和历史文化的丰富与贫瘠。而王寅春的紫砂工艺经历时间的冲刷之后还能够牢牢把握住民众的喜好完全是因为王寅春在其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灵魂,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王寅春是位多产的壶艺家,他制作的光素器、花塑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方器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鞠,正是这独特的风格造就了其紫砂工艺品的亘古不衰。
王寅春紫砂工艺风格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客观上,王寅春紫砂工艺风格的形成受益于他当时的生活环境,特定的环境给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土壤。王寅春生活的上袁村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紫砂生存和竞争环境,特别是当地的群体效应为王寅春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从康熙年间到民国初期,上袁村相继出现了陈鸣远、邵大亨、邵旭茂、邵友廷、黄玉麟等多名紫砂巨匠,这一现象不是靠单一的个体奋斗就能够出现的,而是要依靠群体的竞争才能出现。正因上袁村存在一个制壶的群体,而该群体中的个人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制壶艺人便不断革新自己的技术,并在制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以此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和欣赏。王寅春独特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深受当地群体效应、竞争机制的影响。主观上,王寅春紫砂风格的形成也与其走出上袁村和文化名人结合密切相关。上世纪30年代,王寅春应上海古董商之邀,专门从事紫砂仿古制作。这些古董商特地邀请上海古玩界的专家与王寅春切磋交流,绘制图纸,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王寅春势必会主动吸收他人观点与技术,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创作。如在紫砂长期仿制和创作过程中,王寅春对徐友泉、陈鸣远等人作品的模仿就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而在这模仿过程中,王寅春也无形中接受了新的创作思想,为其个人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主观条件,也为其紫砂工艺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可能。
三、王寅春紫砂制作启迪
王寅春丰富的艺术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不竭动力。艺术的创作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王寅春正是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中领略到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要义。鉴于此,当今的艺术创作者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者要本着生活的原心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经历,为自身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与源泉。王寅春作为紫砂艺人的杰出代表在紫砂制作过程中不断开拓自己的创作视野,不断研究创新,最终推动了紫砂制作工艺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便启示后人,在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实践与思考,以此来突破局限,提升自己。同时,艺术品制作者要学习王寅春不断学习与创新的精神,通过研究传统文化来了解相关艺术知识,在此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制作手法、表现手法,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与时代相结合,以此来实现艺术品的欣赏价值和创作者的存在价值。当然,基于王寅春个人风格的形成对其创作的影响,后起的艺术创作者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积极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创作观念,并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创作,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开辟一条新径。只有这样,中国的艺术才能突破局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治培.继承传统,立足创新——紫砂壶造型初探[J].宜兴紫砂工艺厂,2006.
[2]王惠中.试论王寅春紫砂艺术以及对后人的启迪[J].宜兴紫砂工艺厂,2006.
[3]王寅春.师古创新的“壶坛快手” [N].北京商报,2010.
[4]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3e930100ninb.html.
[5]引自http://baike.so.com/doc/6032486.html.
作者简介:
钱秋虹,工艺美术师,为华派紫砂艺术第二代传人,被任命为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紫砂研究所所长。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紫砂艺术融为一体,以传承和弘扬宜兴灿烂的陶瓷文化为己任,向各国友人传播中华文明和紫砂艺术。在多项大型活动中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