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缺陷釉运用典范 ——也谈宋代的裂纹釉

[日期:2014-12-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陶艺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也形成了诸多的艺术风格。陶瓷缺陷釉的运用,是现代陶艺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本文以举世公认的陶瓷史上的瑰宝——青瓷裂纹釉和汝瓷裂纹釉为例,论述了它们的工艺形成,审美高度并阐述了它们成为陶瓷艺术高峰的原因。正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和人们对陶瓷技术的熟练掌握等综合因素才造就了形和质的高度统一,它们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它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同时笔者提出陶瓷缺陷在陶艺上的运用只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一种手法和手段,而不是陶艺创作的根本,只有当作者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观念,所有的手段才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

 

  关键词:陶瓷 裂纹釉 宋代 开片釉

 

  一、裂纹釉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艺术表现

  纵观陶瓷发展的历史,其实更是人类对陶瓷追求完美的一个过程。从古代的陶瓷工匠到今天的技术人员都在煞费苦心地解决着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瘕疵或者缺陷。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陶瓷、陶艺的品质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甚至在高端陶瓷的生产工艺过程中,将无缺陷无瑕疵作为优质产品的硬性指标。

  而在现代的陶艺创作中,却将陶瓷缺陷却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的表现手法,广泛应用于陶艺创作。艺术家因创作、表现的需要,刻意地利用坯体和釉水的缺陷来表达粘士和釉水的率性,更在意制作和灼烧成过程中的放任、偶发和自由。现在陶瓷的缺陷、缺陶釉是当代陶艺家最量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宋代,陶人和文人雅士们共同完成了陶瓷艺术上至今无法逾越的经典之作——汝窑和哥窑的裂纹釉瓷,达到了陶瓷缺陷釉和完美器型相结合的艺术顶峰,它的工艺技巧以及艺术形式无不臻至化境,可谓高山仰止。

  二、从技术层面上说宋裂纹釉

  所谓裂纹釉就是由于陶瓷釉水和胎体之间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产生的陶瓷缺陷。产生釉裂主要是陶瓷表面釉水的膨胀系数大于胚体系数,二者之间存在收缩差。应力的不同导致釉面拉裂而产生的裂纹,反之如果釉水膨胀系数小于胎体膨胀系数就会产生剥釉现象了。一般来说釉裂这一缺陷一直存在于陶瓷生产过程中,也是以前工匠包括现在的技术人员一直寻求解决的问题。人们有意识发现并利用这种缺陷始于唐代。唐代张家汝窑就有开片釉的产品出现,但在陶瓷美术史上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唐汝窑以前的开片从技术上说所引发的偶然釉裂效果,在工艺上尚未成熟),之所以在此以前人们并未开发利用这种美感,一是技术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其内在因素即社会的文化形态、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所决定的。在此先对技术层面进行阐述。

  陶瓷上釉是陶瓷工艺的一大发展,但从其运用伊始,釉裂的问题就始终存在,包括现代的部分陶瓷上都有这种缺陷。当你拿起放大镜察看有釉水的古陶瓷器,上面绝大多数都布满着釉面裂纹。在陶瓷的烧成温度上说,只有在唐宋以后烧成温度才达到现代瓷器瓷化的程度,粘土不烧结和玻璃质的釉水之间的膨胀系数不可能达到一致,再者即使出窑时不裂,一年四季的温度差以及由于吸水率高,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釉裂。这一点在唐三彩上体现尤为明显,唐三彩是典型的以生铅为熔剂的低温釉,烧成温度在八九百度甚至只有七八百度,烧成后胎质疏松,吸水率很大并且跟釉面膨胀系数不一致,中间也没有坯釉接合层,大都会产生釉裂甚至剥釉的现象。釉面裂纹是当时困扰陶工们的一个症结所在。虽然唐代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已经达到坯体瓷化的水平,但由于它们的釉面相对比较薄,其开片细小而密,即“细碎纹”。而“细碎纹” 以当时的审美观念来看属于下品,缺乏美感。不为时人所推崇。在外观上说唐三彩不可避免地会有开片,而它属透明色釉,开片纹不能显现,它的主体表现造型特点和釉水呈色,釉裂反而被人们所忽视。其它窑的产品不是釉层薄就是深色釉,根本没有宋代裂纹釉的美感。唐代人喜好张扬,雄厚奔放的器形风格本身和裂纹釉的装饰相冲突,社会的审美取向也决定了当时的这种裂纹釉不为人们所重视和欣赏。

  宋代开片最高成就的代表是汝窑和哥窑的作品,它们的烧成温度已在一千三百摄氏度左右,坯釉结合性良好,它们的釉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钙质釉。钙质釉在高温状态下粘度大,形成的釉面肥厚故而能够开出大片,即形成为上品的“冰裂纹和鳝血”,有着巧奇天工的特殊美感;汝窑因为釉层厚和钙质釉水的特性中间有密密的釉泡形成的散射,釉面温润如玉,奠定了宋瓷开片釉的审美地位。汝窑哥窑的裂纹釉,不是因为技术缺陷的无奈,而是人们在高超地掌握了开片釉技术、烧成工艺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控制和掌握釉水开片的效果,巧妙地同器形相结合,苦心将这种陶艺生产中的缺陷升华为宋人对陶瓷艺术的意境追求和表达。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空前绝后。汝窑和哥窑的裂纹釉陶瓷一直为后人所模仿,但由于技术的失传加之宋以后各朝各代没落了宋代的人文精神,后人追求的只是形似罢了。

  三、从美学上说宋瓷开片釉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和辉煌的时期,形成了中国最具文化气息的审美理想和形态。它在承继前代的同时,出于蓝而胜于蓝,呈现出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形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个最高境界,并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是一个文人政治的时代,尚文之风在历朝历代中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政治加上经济的高度发达,造就了宋代美学和哲学的特殊性。宋代的理学的兴起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崇尚以自身为主体的精神,如杨万里所说:“景物万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这种审美的自我性已具备了近代美学的观念。

  在艺术品味上,逸品是当时追求和评价艺术品的标准。所谓逸即超越、超逸,超越有形、有限而至于无形、无限的境界。反映到陶艺上,宋代摒弃了唐代恢宏富丽,恣纵豪放的造型(唐朝器型如果用开片釉装饰只会削弱它的审美意象), 转而表现出简约直率,朴素灵动的特质。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

  无论是汝窑还是哥窑的裂纹瓷,其造型和釉色都呈现出古朴典雅、清淡、沉稳洗练的特色。造型质朴简单,自然天然,线条流畅、端庄,法度严谨而且做工精细,其优美的形象体现着宋人“景物万象,皆不能役我”的朴素的气质风度和优美的形象追求。

  裂纹釉中的自然开片,完全自然天成,而这种天成在此处却完美地“役于我”。从审美上说,简练而超然的造型,雅致的釉色在瓷器上生出自然天趣的裂纹开片,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对比。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完美的对比统一关系。关于开片釉的裂纹,有学者的观点认为因其釉面似冰裂效果而受宋人喜爱。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冰裂,是因为釉面水润的色泽和裂纹,在质感上和冰相近一些。但是从纹路形态上来看开片釉的裂纹于土地龟裂纹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土地龟裂纹的喜爱,取决于人的抽象审美本性。人首先是自然的产物,对于土地自然的龟裂纹,这是人类先天的抽象审美特性决定的。

  总而言之,宋瓷的开片釉这种原本是缺陷的釉水,陶匠们苦心孤诣,终于使其表现出宛如天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哲学中最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最高境界。

  四、结束语

  陶瓷缺陷:裂纹釉在宋瓷中的运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所仰止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宋代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特点,哲学和审美高度的体现。不能把它简单的理解为几个窑口的创造,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和人们对陶瓷技术的熟练掌握等综合因素所成就的一个至善至美的艺术形式,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它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当代陶艺家或者陶瓷工作者,拥有先进发达的技术和不断更新的理念,自然不乏各种表现手段,陶瓷缺陷手法更是陶艺创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龟裂纹的运用国内外陶艺家们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尝试,也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效果。如日本著名陶艺家寄神宗美的系列作品,就是对陶瓷自然裂纹再组合的运用;日本秋山阳的黑陶,用挤压,火燎形成的干湿度差产生的自然裂纹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国内著名陶艺家周国桢的作品“雪豹”龟裂纹缺陷乳白釉的运用等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虽然当代陶艺家们利用陶瓷缺陷创作出的作品成就,从个体上说他们都很好地表达了他们的艺术诉求,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艺术的层面上说因为没有一个广大而深厚的社会根基的支撑,在艺术成就上而言同宋代裂纹釉瓷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后者是宋代社会人文精神追求的积累和升华。

  最后:笔者认为陶瓷缺陷在陶艺上的运用只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一种手法和手段,而不是陶艺创作的根本,只有当作者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观念,所有的手段才能为你所用,否则所谓的手法对你来说“皆能役我”,而非“役于我”了。

  参考文献:

  1. 吴功正.宋代美学史[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

  2. 白明.江西美术出版社 [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01

  作者简介:童定家, 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童定家陶艺工作室》创意总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