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悠久而丰富。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皆已失传,仅有中国汉字沿用至今;中国国画同样历史久远,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在这之前还有更悠久的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中国的诗歌起源于《诗经》,后有楚辞,汉有乐府,而盛行于唐宋,谓之“唐诗宋词”,由此可见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紫砂艺术的历史与三者相比,不过区区数百年而已,然而数百年的发展就已使紫砂艺术文化融书画诗词于一体,故紫砂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的原因不言而喻。时至今日,书画诗词遍布于紫砂装饰艺术之中,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涵推进着紫砂艺术的兴盛。
关键词: 紫砂艺术 书画 诗词
“书画诗词”在紫砂艺术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光器还是花货,很大一部分都运用“书画诗词”的内容形式进行壶体装饰。以“书画诗词”来进行紫砂艺术装饰,不但增添了紫砂陶艺本身的文化气息,更是把“书画诗词”的艺术魅力引入紫砂艺术并吸收发扬,逐步孕育出具有紫砂器皿上独特风貌的“书画诗词”形式来。
一、书法、汉字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使用
中华民族的汉字历史非常久远,相传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距今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历史角度来看,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汉字经过图形文字、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也就成了迄今为止唯一仍在使用的具有象形寓意的文字。
汉字的历史悠久,既可以作为图形去认识,也可以作为语言工具去使用,正是由于汉字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它在装饰艺术中的使用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那么,汉字在装饰艺术方面与一般其它文字相比有着怎样的优势呢?
(1)汉字在装饰艺术中形式处理空间大
与阿拉伯文字或英文字母相比,这二者笔画简单,不便于形式处理;汉字笔画复杂,容易在装饰形式上进行形象艺术化的处理。
(2)汉字是象形文字,具有装饰性的外延意义
由于汉字象形文字的特征,因此在对其进行变形装饰化后,它既可以表达其文字意义的内涵,还可以准确表达其装饰后的外延意义。
(3)书法、纂刻艺术大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艺术气息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又通过纂刻艺术跳出了纸笔的束缚,被运用到陶器、瓷器等工艺的装饰艺术中。
陶都紫砂艺术脱胎于陶瓷艺术,汉字在陶瓷装饰艺术上的成就也被带入了紫砂装饰艺术中来。紫砂艺术中的书法、纂刻艺术既是形式艺术,又是装饰艺术,在紫砂壶体上进行书法纂刻讲究运笔走锋、运刀凿线,实质是在讲究汉字的线的排列组合中形成硬与软、粗与细、长与短的对比;在汉字的外形上形成大与小、方与圆的对比;在整体关系上形成聚与散、疏与密的节奏韵律的对比。因此,紫砂艺术中的书法、纂刻装饰艺术既是作为文字加以认识释放其内涵意义,又是作为装饰艺术拓展其外延意义的具体表现,使用书法纂刻汉字的紫砂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为准确的文化内涵。
细细观之作品《书道》可以发现:此壶壶体上的纂刻文字艺术充分体现了汉字装饰艺术是形式艺术与装饰艺术结合的特征,类似图形文字的金文纂刻极大地丰富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映射了汉字艺术古老的艺术魅力,与壶盖上醒目的毛笔造型呼应,寓意了“书道”之道在于积累传扬。再看作品《读书破万卷》,正是壶体上苍劲的书法纂刻装饰进行了文字外延形象意义的诠释,不但丰富了紫砂艺术的内容形式,更是增添了其雄浑气势的艺术神韵。
二、中国国画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使用
在紫砂装饰艺术中,除了汉字的书法纂刻艺术被广为运用之外,使用中国国画来进行紫砂艺术装饰也是极为普遍的。在紫砂装饰艺术中,被使用的中国国画内容形式一般有历史人物画、江山山水画以及花鸟草木画等,而使用的艺术装饰手法一般有雕刻、泥绘等。
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中国国画形式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又有着“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之类的教育作用的内容形式。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国画在紫砂装饰艺术的创作上重视构思,追求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究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作品《飞龙在天》以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中的图腾——“龙”入题,采用浮雕雕刻的装饰艺术手法,具体造型上不拘泥于形式,追求龙的神韵,在风云变化之间,勾勒了一副东方神龙施云布雨的画面形象,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庇佑神州的意想。“龙”的形象只是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因此“龙”这一主题事物具体形象的塑造没有固定的参照。只是依据文献描述,在“似与不似之间”刻画它的真谛。
作品《江山如画》则是采用泥绘的紫砂艺术装饰手法,意图表达祖国江山风光的美好。在艺术表达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攫取美丽江山之一隅,然而其风光之美好足见祖国江山美丽的广阔无垠。
三、中国古代诗词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使用
紫砂艺术起源于北宋而盛于明清,与之对比,中国古代诗词的兴盛历史则悠久深远得多,在唐宋时期就已经达到了鼎盛,世有“唐诗宋词”之誉,可见一斑。在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诗词以它独特的韵律魅力而翘楚于众多文化之上,紫砂艺术与诗词文化的结合可以追溯到明清紫砂艺术的鼎盛时期。诗词在紫砂造型装饰艺术上的发生,明末清楚即已有之,但不多见,时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许多文人名士为紫砂写诗赋词,更有甚者与当时紫砂艺人联手直接参与紫砂造型装饰的设计创作。
时至今日,紫砂艺术又逢鼎盛之期,如今诗词在紫砂装饰艺术中的使用,内容形式多样,归纳来说,按其诗词表达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文化型的诗词装饰与铭文型的诗词装饰。文化型的诗词装饰指的是紫砂装饰中的诗词内容与壶没有关联的直接联系,只是由创作者选择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作佳句适宜地沿用到紫砂装饰艺术中来,一般此类诗词装饰内容只起到增加紫砂整体艺术的文化气息的作用。铭文型的诗词装饰指的是紫砂装饰艺术中的诗词内容以紫砂整体艺术想要表达的主题为主题,由创作者或者其他文人为具体某件作品专题填诗赋词,再以铭文的形式装饰到壶体造型之中,此类诗词装饰内容不但起到了增加紫砂整体艺术文化气息的效果,更是对整体艺术创意最有文化素养的诠释与延伸。
另一方面,紫砂装饰中的诗词装饰在装饰形式方面,采用的是具有形象外延意义的汉字书法纂刻装饰手法,因此往往除了在诗词内容上可以进行创意设计之外,在具体装饰形象方式上也可以充分利用汉字书法纂刻装饰的优势,二者相结合达到更好、更理想、更有深度的紫砂装饰目的。
紫砂是一门极具文化色彩的民间艺术,在它之中融合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其它文化的内涵,“书画诗词”只是紫砂装饰艺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分也值得无数紫砂艺人结下一生的艺术情缘,去了解它、分析它、发展它、传承它,确保它的兴盛繁荣而不衰。
作者简介:
朱亚琴,1960年生,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艺术设计系本科。后赴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系深造,现于宜兴方圆紫砂工艺厂从事壶艺设计及创作。
作品承袭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每把壶均融入全新的创作理念,富于变化而又不失实用性与艺术性。在造型上,倡导简约与大气;在线条的处理上,讲求自然流畅与气韵贯通;在主题的表达上,则追求含蓄与内敛。总之,无论是方器还是圆器,都显示了极强的艺术创作功力。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都专门报道过其作品,并有多部作品被选为四十二集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的主要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