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麻姑献寿》是玉雕作品创作中常用的题材,怎样创作好的玉雕作品,还要根据玉石的材质,根据玉雕题材,精雕细刻、恰到好处的做好作品,提高作品的整体效果,使作品玉石美和雕琢美浑然一体,提升其鉴赏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玉雕 创作 技法
古代有一故事,说的是一位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姑娘麻姑。她从小学了一手好针线活,等到年龄稍大一点儿就常为有钱人家做针线活。
一天,麻姑在一户人家做好针线活,主人很满意,赏了一个大桃子给她。古时候,桃子在水果中是上品,麻姑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想拿回家与父亲一起尝尝鲜。
麻姑路过街上,看见路边围着一圈人,就好奇地朝里面看。原来有一位身着黄衣衫的老婆婆躺倒在地上,奄奄一息。边上有几人说:“老婆婆是饿的,如果吃点东西,也许会好的。”可是,大家只是说着,谁也没有拿出东西给老婆婆吃。那时兵荒马乱的,青壮年都拉去打仗,田地都荒芜了,粮食很珍贵。麻姑看不过去,就从怀里拿出那只桃子,蹲下身来扶起老婆婆,用桃子喂她。桃子又甜,汁水又多,老婆婆吃了很快缓过劲来。周围的人也都啧啧地称赞麻姑。这时老婆婆开口说:“孩子,谢谢你,能不能给我喝点粥汤?”于是麻姑回家就生火煮粥,但父亲不让麻姑为老婆婆送粥,并把她关进了后屋不许外出。
半夜里,麻姑仍惦念着街的黄衣衫老婆婆的安危,她听到前屋的父亲呼呼的酣睡声,就轻手轻脚地走出后屋,从锅里舀了一碗粥,快步来到街上,但街上除了狗吠声,哪儿还有老婆婆的踪影。麻姑很焦急,到处寻找老婆婆。月光下,只见原来老婆婆坐的地方,有颗桃核留在那里,就拾了起来。
早上起床,麻姑把自己藏好的桃核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年的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大桃树。奇怪的是,这棵桃树每年正月里开花,三月里就结出又大又红的桃子,每年三月引来了许多人来看热闹。阴历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麻姑就用桃子接济附近一些贫困饥饿的老年人。更奇怪的是老年人吃了麻姑送的桃子都养得很好,不仅能几天不吃饭不觉得饿,而且原来身上的小毛小病也治好了。集镇上的老年人见麻姑这样善良能干,私下都说她是天仙下凡,每年三月送桃时就称她是“麻姑献寿”。
看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由于工作上的安排,我分配到一块狭长形状的新疆白玉,凝视着这块带有黑色斑点,外皮的材料,我心里默默构思着怎样能使这块角料做成一件完美的作品,我首先将料的外皮一层层扒去,在扒去“死皮”后出现了一块红色的好“肉”,然后再将一些长短不一的断纹挖去,这样一块洁白无暇的美玉中有红点的俏色净料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这给了我一个大胆的设想,用它做仕女类的人物摆件,根据材料的外形和白玉的特性,我构思创作了这件《麻姑献寿》图。
唐代书圣颜真卿曾撰写了《麻姑仙境记》,有一部分描写了麻姑修成真仙,酿成灵芝美酒后,得到王母娘娘邀请赴瑶池寿宴。麻姑踏着云彩,带上美酒佳品作为向王母娘娘祝寿的贺礼,酒坛打开时,但见酒色透明醇纯,但闻酒味芝香浓郁,前来赴宴祝寿的各种神仙莫不交口称赞,后来世人认为受麻姑祝贺的寿星,自然也能长生不老。
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在创作制作这件作品时,我借鉴了我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表演特点,姿态造型表现为弧线,弓形园韵弯转的动态规律,注意了曲线在整个作品中的运用,以曲线表现为主,力图在视觉上给人以舒展,柔和的感觉,在飘带的处理上运用曲线的同时又强调线的力度感和弹性,追求线条的力度与自然飘逸。将麻姑至于中心位置,踏着云彩,衣袄飘飘,身体微微转动,手捧祝寿的贺礼,颌首俯视人间,周围有那几千年寿命的仙鹤翩翩起舞,并利用俏色—红色,雕琢了两只代表福气来临的“蝙蝠”,这样,一幅《麻姑献寿》图跃然纸上。
在具体制作时,我注意了人物的姿态和神情之间的关系。在雕刻人物中,眼睛是传神的关键,例如:雕刻武士是英俊龙眼美,仕女是娇娆凤目俏,老叟眼睛复凹形,儿童两眼圆如桃,人物的视线也要合理,例如:“关公看兵书”眼睛的视线要落在下方手中的书上,否则,就成了思念而不是看书,“貂禅拜月”眼睛的视线要向着天空中的月亮等等。在雕玉创作过程中,人物的神情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我平时学习艺用人体解剖学和西洋造型中的一些知识,在塑造人物形象动态时,有了用武之地。由于在挖脏时去掉了不少碎毛病,所以材料的厚度得稍薄一点,这样,整个效果才会更好。
遇到人物的衣纹处理时,我也注意要有虚实,应为它是随人物的动态而变化的,我很注意这方面的研究,表现雄健的武士,衣纹线条就要奔放有力,弥勒佛的衣纹要圆滑柔软,仕女的衣摺要轻快,飘洒。在衣纹的处理上我并不单追求衣纹的真实起伏,而且为了表现麻姑的人物性格,将她的衣纹处理得婉约贴体而轻盈飘动,似微风轻轻吹动,有一种在云中飘行的感觉,来表现她的温柔,娴静和充满爱心。而飘带的处理,我追求飘洒富贵,多层次地运用镂空雕,圆雕的技法,采用线面结合以面的翻转为主的手法,注意人物动态和整体效果。
在创作过程中,我还利用色彩红和白的对比,来达到明快,强烈的艺术效果,白玉是纯洁,神圣,清楚的象征,有着他自身的玉质美,湿润而细腻,点缀在作品之上的红色,有着温暖,鲜明的感觉,在传统工艺美术中代表着宝贵和喜庆。
白玉《麻姑献寿》已制作完成,作品通过概括象征,寓意的手法,表现了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构思精巧,造型均衡,优美,线条流畅生动,色彩鲜明,那细腻的玉质,轻盈的衣褶,光亮的效果,表现了麻姑秀丽,慈祥而优雅的形象,生动传神,有飘飘欲仙之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王琦,工艺美术师、技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79年3月进入扬州玉器厂工作至今,从事玉器雕刻,擅长人物、山籽雕的制作,同时也制作器皿及玉链,技艺全面。现担任扬州玉器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创作的作品层次丰富,层次优美,线条流畅。多年来先后制作了黄玉《童子拜观音》、青玉《六子闹弥陀》等多件精品。得到了国内玉器界专家及大师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