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罗汉图》的创作体会

[日期:2014-03-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罗汉图》是工艺美术创作中常用的题材,采用玉雕技艺中山籽雕的形式,将诸多罗汉的形象集中在一件作品之中,反映佛教诸神罗汉常住世间,弘扬佛法、受世人供养为众生作福田的形象。怎样精雕细刻,创作出来的罗汉形象栩栩如生,结合在制作过程中的技艺畅谈制作《罗汉图》的体会。

 

关键词: 玉雕  创作  技法

 

    玉雕是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以其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而饮誉海内外。

我们的先辈通过磨刻、钻琢等工艺技术,使一块块玉石毛料,脱胎为精美温润,使人爱不释手的玉雕艺术品,同时也使玉器成为价值连城的宝物,二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得到赵国的一件玉器“和氏璧”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使玉器的价值达到了顶峰,还演绎出了“完璧归赵”的千古绝唱。

我从事玉雕制作近30年,擅长人物品种,多年来我先后制作过,包括仕女、孩童、仙佛、老人的题材,以及带有许多故事情节的玉器产品,作品也多数为高档材料,如珊瑚、翡翠、白玉等。对于山籽雕的制作,我感觉到别有风味。有更高的文化品味。因为山籽雕题材比较广泛,雕琢技法多样,层次复杂多变,可称为立体画,无声的诗。现结合我在制作过程中对我技艺比较深刻的一件作品《罗汉图》谈谈我的体会。

作品白玉《罗汉图》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先生设计其构图独特,在一块长100多厘米,宽30多厘米,厚20多厘米的优质白玉材料上制作表现的,这种横构图的表现手法在玉雕创作是不多见的。它采用玉雕技艺中山籽雕的形式,将诸多罗汉的形象集中在一件作品之中,人物众多、热闹非凡,反映了佛教诸神中罗汉常住世间,弘扬佛法、受世人供养为众生作福田的形象。

罗汉,为梵文Arhat,全称为阿罗汉的音译略称,他们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得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据说获得了罗汉这一果位,就可以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解脱轮回,即不会再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获的阿罗汉果位的人,受到人天的供养。

佛教经典中特别是早期佛教经典,经常提到许多罗汉,中国佛教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提到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由于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发挥,十八罗汉的形象在民间普遍盛行,现在佛教寺院中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五百罗汉像供人的朝拜。

罗汉均为光头僧形,面貌各异,无一雷同,因无经典仪轨之依据,大多是随古代艺术家的技艺而创作发挥,所以样子颇多、变化很大、无一定的规式。

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一般要求佛、菩萨的形象是天庭饱满、底颌方圆、鼻要正、口要方、垂帘倾视的微笑神态、两耳垂肩、脸型如坠,使人感到庄严肃穆、正气凛然而折服信赖,而罗汉则不必受此限制,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完全可以凭创作者的想象来刻画他们,也可刻画成普通人的形象,也可运用夸张的手法,使他们的性格明显突出,既有别于佛、菩萨,又区别于世俗人物。所以我在制作白玉《罗汉图》山籽时,将罗汉的头部雕刻成世俗中的普通人的形象,除了注意面部的结构“三停五眼”就例外,在罗汉的面部特征和头型上力求表现出他们的个性,进行了适当的夸张,吸收著名石窟、彩塑、壁画的艺术精华,结合玉雕工艺的特点,制作了众多罗汉的形象,在保持西域民族丰颊、高鼻、粗眉、大眼特征的同时,根据画稿中罗汉的形体动作来刻画罗汉的性格,如在琴棋书画罗汉群的刻画上,有站、有坐、琴箫合奏的场景,表现出众罗汉神情怡然自我陶醉的样子,朝圣罗汉群体是个个面带虔诚手持法轮、宝伞等法器,似在赶往心中的圣地,聆听佛祖的教诲,而降龙伏虎罗汉则是一副除魔消灾的英武气概,还有骑鹤、骑羊、骑鹿的罗汉,带着仙桃灵芝,是一幅福寿祥瑞的图画,产品的背面是达摩过江图,表现达摩功成后出外度人,漂洋过海来中国的情景,图中达摩双脚踏在一根芦苇上,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运足全身功夫,凭着绝妙的轻功,悠悠北上的场景。

在抓住罗汉人物形体的同时,我还特别注意罗汉面部表情的刻画,在工具的使用上尽量一步到位,找准面部骨骼位置,运用夸张的手法,使面部特征很明显,有的刻画成明眉朗目、和颜悦色的样子;有的是浓眉粗须、怒目圆瞪,一付咄咄逼人的神情;有的是面带慈祥、善解人意的形象;有的眉头紧皱,似在思考;有的肌肉丰满、体态安祥;有的面容憔悴、一副苦练修行的模样。由于在刻画罗汉的面部时,注意掌握他们的基本结构特征和比例,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变化,所以创作出来的罗汉形象栩栩如生,受到了客户的欢迎。

在白玉《罗汉图》玉山籽雕中,还有一些立雕的山水,建筑和树木,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也特别注意表现松柏苍老、扭转、雄健、蓬勃向上的气质,因为柏树在整件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力求将它表现得格外的完美,首先我根据柏树的结构走势,结合产品的料性,注意树干和枝叶的粗细、疏密、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注意空间和体积的关系,进行琢磨,有虚有实、粗壮的树干和茂密的枝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柏树的气势、神韵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创造了一种千年古柏,生机盎然的形象。

在山石的处理上,我在保持雕刻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在山石的皱纹表现上略有不同,符合大自然中山石的形状,略作雕琢,以衬托文体人物的形象,使整件作品中,有比较大的光面来表现玉料的质感,显示了这块白玉的材质美,成群组的罗汉塑造,构成了产品的主体,松柏枝叶的细部刻画和房屋建筑的规整统一,在整件作品中有着和谐统一的关系,符合艺术的审美观念,所以产品制成后又得了大师们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我制作白玉罗汉图的点滴认识体会,我为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而自豪。

 

作者简介:

王琦,工艺美术师、技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9793月进入扬州玉器厂工作至今,从事玉器雕刻,擅长人物、山籽雕的制作,同时也制作器皿及玉链,技艺全面。现担任扬州玉器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创作的作品层次丰富,层次优美,线条流畅。多年来先后制作了黄玉《童子拜观音》、青玉《六子闹弥陀》等多件精品。得到了国内玉器界专家及大师一致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