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梅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被欣赏的历史,诗歌、绘画反复吟咏与描绘她坚韧、傲霜斗雪的品格成为了隐士的身份象征,继后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受梅花传统的影响。紫砂器与茶道中也频繁地出现她的身姿,梅花砂器、茶道,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优雅趣味,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性标志。
关键词:梅花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紫砂器 茶道
在紫砂器传统造型中,以松、竹、梅为题材的器具是很丰富的,这不仅仅是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因为还是中国文化中更深层次精神传统的传达符号。就以梅花为例,她是这些类型的代表。梅花是中国南方的原产植物。在生活中我们能常常见到她。
一、梅花的身份象征
梅花首先在文学中的出现。最早被记录在《诗经》中,“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里的梅指其果实,作为调味,加入在汤羹中。在秦汉以后,在皇家、贵族园林中作为观赏花木被广泛地种植。西汉《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至晋、唐间,在诗词歌赋中,成为被赞美的对象而歌咏。直至宋代,才在绘画中直观地描绘。特别是南宋迁都南方后,梅花才被文人士大夫等上层人士提升为具有人格精神品位的象征,直至元代成为文人的象征到达了顶点。梅花傲霜斗雪的自然属性被抽象出赋予人文品格魅力的符号。宋代诗人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梅花粉身碎骨,坚韧不屈的性格。
梅花作为中国人所钟爱的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无可争议,梅树在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开花,在整个寒冷的季节里,其他的植物都处于休眠状态。风、霜、冰、雨、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多数植物或凋零,或枯死,而只有梅花开在无叶的弱枝上,小小的花朵,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微香。梅花这种自然美的形式与生长的自然环境引起了人们的联想,其中的某些品质与文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之间达到无与伦比地契合,使得文人的身份与价值观象征性在梅花身上得到体现。
二、梅花成为隐士的形象
梅树的生长年限是很漫长的,是生命长寿的象征。而五瓣花朵的花期是短暂的。但每年都会开出新的花朵。这些生命中的轮回,是理解中国文学与艺术中丰富的梅花传统的关键。其象征性是反思的,典故式的叙说,或者是风格化的,中国文化中的梅花形象的延伸与比喻这始于梅花与众不同的植物特征和她开花的环境,梅花在季节轮回中时间与空间上的孤独,无依无靠,这种独一无二自然界的特点,便被拟人化的作为被弃之于荒野,济世无门的有志之士的象征。他们共同的命运都是孤独,退隐只能作为最后自尊的选择,梅花与隐士各自品尝着他们的孤独。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宋、朱敦儒)
梅花古树在时间的轮回中一次又一次的获得重生。这种梅花的循环象征着克服逆境的品格。最终成为了文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他们在梅花里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三、砂作梅花茶亦香
梅花除了被文人墨客在诗歌与绘画中不断反复歌咏和描绘。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送板桥就以笔墨书写梅花一枝,傍立时壶一器(时大彬壶),并题曰“洞山秋片茶,烹以惠泉,贮砂壶中,色香乃胜光福梅花盛开,折得一枝归,啜数杯,便觉眼、耳、鼻、舌、身意直入清凉世界。非烟火人所能梦见”。(《紫砂名陶典籍》)由此便能体会到梅花、茶、器(时壶)所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由于受到这种梅花传统的影响,在手工艺方面,梅花题材被广泛地运用到创作中,在留存的各种工艺制品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梅花的存在。而在紫砂器中,最早的梅花形象在明代时大彬所制的砂壶中就得到表现。但在时所留存的器物中未见实器,只能在清代“扬州八怪”另一位人物汪士慎的题诗中得到印证。他所作的《苇村以时大彬所制梅花见赠:漫赋兹篇志谢雅贶》中得见:“阳羡茶壶紫云色,浑然制作梅花式,寒沙出冶百年余,妙手时郎谁得如。感君持赠白头客,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好逢花候贮灵芽。他年倘得南帆便,随我名山佐茶燕” (《紫砂名陶典籍》)汪士慎喜爱画梅花,爱茶成癖,据说他因过度嗜茶而异致左目失明。友人在《煎茶图》中题:“巢林先生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咏霜桠。”梅花与清茶不仅是他生活清苦的象征,又代表着他的诗画艺术。同时,也是他人格自尊的物化表现。难怪他“饭可终日无,茗难一刻废,利目侔决明,功用《本草》载,侵淫反受伤,偏盲尚无悔”。由此可见,对梅花与茶的依赖是他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虽然我们不能亲睹时大彬梅花壶的神韵风采,但从汪士慎诗中描绘其“浑然制作梅花式”,再从时大彬所制与梅花相仿的“玉兰花六瓣壶”中可以体会其大致风格,还有作为时大彬父亲时鹏制作的“水仙花六瓣方壶”亦可领略其韵致。器虽不同,但父辈的家传,本人风格的一致性,都具有明代砂器的朴掘之风,我们也可大致想象时大彬梅花壶的风韵了。
而另一位制梅花器大成者,为砂器名家陈鸣远。他所制的梅桩壶,束柴三友壶和梅花文玩无不精妙。“梅根已老发孤芳,连蕊中含滴水香,合作案头清供具,不归田舍归禅房。”(《紫砂名陶典籍》)这是借山和尚七十寿时,陈鸣远赠梅花笔格后,山僧回赠的答谢诗。梅花亦是方外人士的最爱,陈鸣远所制的梅花紫砂器,是采用雕塑的装饰手法捏制成器的,形象生动,观赏性强,而形神兼备,在紫砂器中独树一帜。
在紫砂器传统中,一般艺人们都喜爱以梅花作为器具的造型,这因为受到梅花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认识层度从上层人士波及到一般大众,梅花器具与茶的匹配,更彰显品茶人的雅趣。
梅花还有以中国绘画,书法的方法装饰在紫砂器上,“卜邻好近松烟客,静坐常陪介石宾,中有高贤毛颖裔,土交尊向梅先生。”这是清代以董其昌铭名镌刻在紫砂笔筒上的诗文:“松烟客”指墨,“介石宾”指研,毛颖裔指笔,土交尊自然指紫砂笔筒了,文房四宝合力为了写梅花。
梅花紫砂器的创作在各个时期都悠久不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乾隆时期的梅花笔筒,以梅桩为器具的造型,外壁凸雕瘦骨嶙峋的梅树,斜出的枯枝上梅花点点,残枝新花,栩栩如生。得梅之神韵,意境深邃,笔筒以紫红砂泥制作(刊在故宫博物院收藏宜兴紫砂画册上)。
以梅花作为器具和铭刻对象在清代有陈曼生、郭频迦、梅调鼎、瞿应绍(子冶)、朱坚、申锡、邵权衡,民国时期有蒋燕亭、吴纯耿,近代有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蒋蓉、徐秀棠等紫砂大师都制作或镌刻过梅花题材的作品。
四、梅花与茶的水乳交融
饮茶之道经唐宋间团饼的点茶法发展到明代的散茶冲泡法,这种较之唐宋时期更方便的饮茶方式受到明代文士的更大欢迎。他们品茗讲究精致,不仅对茶叶品质,泡茶用水,火候有很高的要求。茶室不宜太大,相傍书斋,内设饮茶器具,必窗明几净,案几置梅瓶一具,上插梅花一枝,幽香溢室,童子专立茶设,人不必多,三五知已,以供长日清淡,寒霄兀坐。谓之“茶寮”。
更有文士喜爱饮以梅花点茶的花茶,在《清椑类钞》中记述以梅花点茶的方法,“梅将开时,摘半开之花,带蒂置于瓶,每重一两,用炒盐一两洒之,勿用手触,必以厚纸数重,密封之阴处,次年取之,先置蜜于盏,然后取花三朵,沸水泡之,花头自开而香美”。梅花把平凡的生活推向了一个简朴、素净而闲适散淡的优雅境地。
清乾隆皇帝每年新正必举行茶宴,择吉日在重华宫由皇帝亲自主持,茶宴有一套规范的礼仪程序,先由皇帝出题定韵,出席茶宴的群臣竞相赋诗联句,接下来是品茗,食茶点,茶宴上准备的茶美其名曰“三清茶”,由梅花,佛手、松实沃雪烹茶。这上到皇室,下至平民都把梅花作为茶道中必不可少的佳品,梅花的香彻,仿佛把人们的感官体验升华到一个绝妙的境地。梅花与茶的水乳交融,成了物化而导入精神愉悦的药引子。梅花在中国文化生活中的普遍性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由梅花就会想到中国的文化。通过茶道,人们可以精修学养,净化性情怡养心情,至而求闻悟道,达到人生禅悟内省的境界,由此儒家学说也把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喻为自强不息的君子之风。梅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性的标志。
五、梅花在紫砂器创作中几种运用手法
(1)几何形造型法
以梅花花朵五瓣形为基本形,拍出圆形身筒,再以竹扦刀压出五瓣梅花形,然后以泥片以虚坨虚出弧度,以竹刀压出与身筒走通的五瓣形作为壶盖,然后配以流、把,这种手法以简约的线型提炼出梅花的形象特征。(时大彬的玉兰花瓣壶就以此法制作),其紫砂语言鲜明,神韵典雅,紫砂器的光素工艺得到凸显。
(2)雕塑塑造法
以梅花的自然特征为塑造对象,用雕塑的手法,细致、逼真的塑造梅花,器具造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其韵味生动,把紫砂泥良好的塑造泥性得到表现。(陈鸣远的作品大多用此方法)
(3)印板式手法
以模块印出梅花形象,然后贴于器物表面可用二以上种泥色作为点缀装饰。效果丰富,可以多次复制,加快了工艺流程。另一种印板模式是把梅花图案印出后,把多余部分用刀剔作透雕状,然后嵌入壶身或器物表面,可进行多面装饰,效果玲珑剔透,有富丽、纤巧之感。
(4)绘刻手法
以笔墨把梅花形象和梅花诗文写在器物上然后以铁刀刻出,笔画间有金石篆刻之味。要求刻绘者有金石篆刻的功底。此法紫砂界称为陶刻。(陈曼生、瞿应绍、郭频嘉、梅调鼎以此法装饰砂壶)
(5)泥绘的手法
紫砂器物做好以后,以过滤好的泥浆用笔绘在器物上,根据画面需要,反复叠加几次,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也可以用单色或 多色泥浆根据画面需要进行绘画,这种手法具有中国绘画韵味,同时也要求泥绘者有良好的绘画与书法功底。
梅花紫砂工艺技法通过几辈老艺人的不断积累与完善,尤其是文人画家的参与,使得艺术层次和品位有了很高的境地。成为紫砂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砂器、茶道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丰富内容,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我们在品味传统文化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时,梅花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优雅形式。当我们转身凝望时,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在我们身后,或许隐藏着创造的源泉,点点滴滴我们都不要加以忽视,梅花文化只是其类型的代表,借鉴与延伸,才能使我们的创作更加芳香。梅花简约风姿与砂器质朴平淡,可谓君子携美人,我们在紫砂创作中重拾梅花传统,并借梅花品质观照自己内心的机会。继承梅花文化并崇仰与自励,尽管只是淡淡地开在荒野,我们享受着梅花文化的幽香。
参考文献:
[1]高英姿选注《紫砂名陶典籍》中国IV.JS27(CIP)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年7月
作者简介:
徐青,男,1960年出生,江苏宜兴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徐门紫砂第四代传人。任职于宜兴市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