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中国核雕历史源远流长,工艺博大精深。就之前创作的核雕作品《姑苏胜景》入手,从灵感的来源和基于画作的二维创作等方面展现核雕制作的过程,分享自己的经验。
关键词:核雕 《姑苏胜景》 创作灵感 心得体会
作为一项著名的传统工艺,我国的核雕在明清之际就诞生了,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如今的核雕产业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展现着别具一格的时代特色。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核雕艺术家,一个土生土长的核雕名村——苏州舟山人,在多年对核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不失传统,又含舟山核雕的率性、意蕴和调子,并繁简俱佳”的雕刻风格。并认为在核雕雕刻过程中,作品意识的形成与确立是至关重要的。作品意识之于核雕,正如主旨思想之于文章,而核雕的作品意识包括立意构思、造型设计和运笔刀法等。下面,就之前创作《姑苏胜景》时的作品意识,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灵感的来源
说到创作《姑苏胜景》这一系列核雕作品的灵感来源,便不得不提曹仁容先生的一本书——《苏州园林名胜图》。这本书汇集了曹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五十幅苏州园林和古迹名胜画,它以创新的意识和真实客观的表现方式描绘了姑苏水乡的屋舍、古塔、小桥、流水、老庙等景物,这些景物在他的笔下被展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在欣赏曹先生画作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其中富含的美妙意境。意境是创作者使用各种艺术手法对情与景进行的和谐交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观赏者感受到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对于画家而言,意境即是通过所绘画的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和对山水的情感;而对核雕创作者来说,意境是指通过雕刻微型的山水人物来再现自然之美、山河之丽。绘画与核雕虽然属于不同类别的艺术,但由于艺术所具有的共通性,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欣赏《苏州园林名胜图》时,便萌发了用核雕方式再现曹先生所画景物的想法。再加上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苏州的园林比较熟悉,雕刻起来更易上手,于是就选取了书中的十景进行了核雕创作。这十景分别是“虎丘春晓”、“拙政翠黛”、“留园辑峰”、“沧浪烟波”、“网师秋色”、“藕园荷风”、“西园梵音”、“盘门古韵”、“枫桥夜泊”和“狮林踏雪”。再加上“岁寒三友”和刻有苏州十景的名字和落款的果核进行了一系列的核雕创作,总命名为《姑苏胜景》。除此之外,还雕刻了另外九粒姑苏风景的核雕——《姑苏名胜》,作为另一系列的核雕作品。
二、基于绘画的二度创作
1、选材
对于一件优秀的核雕作品而言,选材是至关重要的。按照雕刻所选果核的材质分类,核雕可分为核桃核雕、橄榄核雕、杏核雕、杨梅核雕和桃核雕等等。在雕刻《姑苏胜景》时,选取了橄榄核进行创作,因为橄榄核雕小巧玲珑,雅致秀丽,更能展现苏州景观的精致之美。
在择取橄榄果核时,不仅注意选择那些质量较好、色泽光亮的原料,更重点考虑了原料的形体因素。一般而言,原料的形体与作品的形象相似,雕刻起来就更容易些。因此,那些材质上具有园林风景特点的橄榄果核是雕刻者的首选。
2、造型设计
在核雕过程中,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造型设计,以尽量达到“造型美”。“造型美”是指运用线条、形状、构图等多种形式因素,通过夸张、均衡、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核雕的外观形式美。
在参照曹仁容先生的《苏州园林名胜图》一书进行核雕创作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绘画方式有写意和工笔两种。其中,工笔画的部分线条可以比较方便地移至到核雕中,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繁杂。而写意画是以磨块的变化为主,很难照搬。因此,在参照图画制作核雕时,没有照搬,而是注意获取图画的神韵,有神韵的作品才会产生视觉冲击,让人心生感动。
另外,在核雕作品中,由于艺术种类不同,构图具有自身独特性。在设计核雕造型时,充分考虑了物象之间的分与合,做到“疏密有致、透而不空”。
3、刀工线条
线条一般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形式。直线体现为阳刚之美,而曲线则体现为阴柔之美。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中,“——”表示阳,“— —”表示阴,两个连为断,两断相呼应又连为一体。这种连中有断、断中有连的阴阳基本原理,正表明了曲与直、刚与柔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姑苏胜景》中,我注意将曲线与直线自然地结合起来,例如亭台楼阁的刚直与流水的曲折形成呼应,通过曲直对比、刚柔相济的辨证方法,创造出姑苏园林唯美的意境。
4、改变与创新
上等核雕作品具有收藏价值,往往是因为其有着珍贵的创新意识。在雕刻《姑苏胜景》时,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姑苏名胜》作为圆核近景雕刻,选择局部突出景点可以进行细致雕刻。而《姑苏胜景》作为长核雕刻可以远近结合制作,在雕刻层次上的错落布局,更具有景色唯美。再如《姑苏胜景》中的“枫桥夜泊”可以作为一个单独题材进行制作,核上刻着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句,进一步的深入意境,不但雕出了苏州味道,更刻出了中国文化的古韵。
三、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一名核雕创作者与爱好者,我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核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种学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虚心向前辈和同行学习。他们的雕刻技法如果有超越自己的,一定要谦逊地请求指教;二、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社会生活和新鲜事物往往能给给予自己创作题材的灵感;三、学习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国画大师潘天寿为学生上课时提出这样的要求:五分画画,三分看书,一分写字,一分其它。不但雕刻精,也要画得好、写得好。不仅要懂理论,而且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核雕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将上下求索,永不停息学习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叶志 《吴中绝技.中国核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版
[2]曹仁容 《苏州园林名胜图》 古吴轩出版社 2010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陶美华,工艺美术师。 1979年出生于舟山村工艺世家,初中毕业随父亲学习红木雕刻。在多位核雕前辈的指点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学习,使核雕艺术创作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作品秀美端庄,繁简俱佳,传统而具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