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石微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日期:2014-04-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金石微雕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众多艺术形式融汇一身,具有广泛悠远的文化根基,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本土文化项目。因此,必须薪火相传,使之发扬光大。而传承就是吸收传统的精华,传递不变的文化真谛;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整合与再造。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这一门类艺术品市场的开发,以此扩大传承人队伍,激发从业人员热情。

  

 关键词:金石微雕 传承 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悠悠8000年,我们智慧的祖先以其勤劳的双手将上苍赐予我们的丰富自然资源进行了不懈的再创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的不朽遗产,锻造出诸多门类的绝技。这些绝技都以独特的形式浓缩了华夏儿女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金石微雕,就是绽放在万花丛中的一枝奇葩,它既有石文化的美学底蕴,同时又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的延伸。金石微雕以至精至微的艺木形式表现,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享受和艺术熏陶,成为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并使其发扬光大,这应该是雕刻工作者、艺术理论家、艺术爱好者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认清传承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

    做任何事情如果方向不明,意义不清,发展动力就不足,实施起来也容易偏差绕路。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金石微雕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

    石雕是源于传统的手工艺术,具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而在当今工业化过度发达、艺术科技化广泛侵蚀的现实情况下,艺术品的同一现象愈加严重,艺术的量产现象愈加凸显,众多艺术门类逐渐从“创造”走向“制造”,这种抹平差异、抹煞情感的做法必将导致艺术作品的灭亡和艺术门类的消减。在这种环境下,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方式的艺术创作门类,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传统手工艺术不仅具有现代艺术形式所缺少的强大感染力,同时更是艺术家自身个性才华的流露,精湛技艺的展示。它体现着艺术家人文理念和思想情感,是能让观者与作者更深接触的艺术工作方式之一。

    “艺术贵在独创,在每一件艺术美的作品申,都显现着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对客观现实的个性理解,体现着艺术家新颖的构思和创新的手法,体现在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上。独创性是艺术家的生命,没有独创就没有艺术本身。”[1]手工艺术的工作方式就决定了其作品呈现形式的差异性和独创性,她是艺人以手工劳动为主发挥出惊人的艺术创造性,可以说每件作品都会多多少少留有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情感状态痕迹,也正是这些不可确定的因素让每件手工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呈现,还兼具朴实自然的风格,这些都是现代艺术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金石微雕艺术是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众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融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具有广泛悠远的文化根基。在实用性、装饰性、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众多传统艺术门普遍出现发展滞缓、断代、失传的今天,“金石微雕”这门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艺术,就愈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所喜爱、推崇的形式之一。500份问卷统计调查显示,有73%的人表示喜欢金石微雕作品,有45%的人表示有意在以后收藏金石微雕作品,有l8%的人表示有意成为金石微雕的研究者或从业人员,有8%的人表示有收藏微雕作品的经历,由此可见,金石微雕艺术在当今社会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众多民族文化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持续的传承固然重要,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不容置疑,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不论是朝代的更替还是外族的入侵,不论是对西方的拿来式学习还是时代的变迁,中华文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这些足可证明中华文明本身的伟大,而其同西方主流文明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人的贡献。如何传承本民族的文明,并在其根本内涵上对其再发展,推陈出新,展现当代人的智慧并非易事,需要在先人众多成就的基础上,领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真谛,才能对现有形式创造性的发展,不偏离自身的优势。具体的说,就是要保留东方传统艺术规律,强化手工意识,深研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综合修养,发现并削弱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片面认识,从本质上延伸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所谓传统就是文化积淀的精华,所谓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整合与再造。创新要继承一定的艺术规律,只有遵循其艺术规律的创新才会被称之为继承的创新,传承金石微雕艺术就要加强吸收传统的精华,传递不变的文化真谛。

二、挖掘人才,重点培养传承人

无论干什么事业,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传统的文化艺术项目更需要人才的传承。所谓绝技就是通过长时间的刻苦习练,将技法演绎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达到的独特境界。学习和掌握“金石微雕”的独门绝技,考验的不仅是人的毅力、耐力,也是对其天赋的检验。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天赋和爱好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艺术成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天赋和灵性。所以,培养和发现微雕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创作人对微雕艺术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说,传统艺术要有好的未来和发展,还是靠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安格尔说过:“要十分虔诚地对待您的艺术,不要相信没有思想的飞跃就能创造出什么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来。艺术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维和崇高的激情。”金石微雕这门手工艺技术是一项几个门类综合于一体的技术,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真正能创作出有一定水准的作品需要在很漫长的时间中历练。因此,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及艺术天赋,需要广博的知识积淀,再加上长时间的刻苦练功,才能有所成绩。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快节奏数字时代,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沉静下来,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做那些枯燥、繁重且成效缓慢的工作。因此,金石微雕等传统艺术的传承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时代在发展,培养传承人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寻找一些捷径,不应该只局限在一对一或一对几的传统带徒模式,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大中院校的书画艺术人才园地资源,系统地编写此门教材,将金石微雕的基本技艺传授给雕塑类或绘画设计类学子们,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从中以行家的经验和眼光发现人才,对爱好本行业并有一定潜力和天赋的人才加以重点培养。特别是大中院校的学生,相对综合素质较高,培养效果会更为明显。

我们知道,众多艺术门类,从一定高度上去分析,都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也正是这种相通性,可以让我们多角度的学习和掌握“金石微雕”的独特技艺。苏派微雕第三代传人朱云清大师曾教导我们说:“学艺先学做人,艺在工外。”一件微雕作品往往就是一个人的人品、学养、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金石微雕的传承人,首先就应该从具有良好人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且有一定的绘画和书法基础,爱好本行业的年轻人入手。只有基础条件扎实了,将来从业艺术才能会脱颖而出,好的作品才会层出不穷。同时,这样培养传承人的效率和从业人数都会大大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项艺术失传的风险,更会给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

三、促进艺术品市场流通,减少失传的风险性

常言讲“玉不琢不成器”,玉再好,如果不经过艺术加工就称不上是艺术作品,更不会成为传世之作而流芳千古。对于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让一块普通的玉石变成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是要经过艺术创造的,应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劳动。从事艺术品金石微雕刻也和其它艺术一样,就是借助玉石为媒介载体,注入个人情感、心理、伦理道德及历史文化,使之成为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实体。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有历史根基的、有地域性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同味。从而使艺术作品在满足人的需要同时,给人带来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风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艺术语言是丰富诙谐幽默可人的,只有生动准确地利用好艺术语言才能使作品更有生命力。所谓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形成的基本构成方式。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就没有文化内涵,艺术作品就会变得晦涩难懂,无法解读。语言是情感表达的工具,而艺术语言不仅能表达感情,更重要的是艺术的再现。它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艺术形式创造出美的对象,产生美的感应。玉石凝灵瑰丽,给予艺人创作雕琢留下了丰富的语言空间,只要运用好艺术语言,创作出有一定地域性文化内涵的作品,每块石材的升值空间都是不可估量的。

一首好的歌曲会唱红大江南北,一句能引起共鸣的台词会成为流行语,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雕刻艺术品也是如此。笔者自幼喜爱书画篆刻,拜著名岭南派画家谢孝思先生为师,学习书画,后又师从上海著名篆刻家刘公伯门人刘友石先生精研篆刻艺术。12岁就在省及全国少年书画赛中崭露头角。三十多年来,从事微雕、篆刻,刻苦钻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颇获好评。作品多次被政府选为礼品赠送外国领导人。我还曾为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池田、金泽市长、美国波特兰市长等国内外政治家、著名人士冶印。1987年随苏州市长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友好城市进行文化交流;1997年赴日本名古屋进行篆刻书画交流,传播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艺术性强的引人入胜的作品才会使人过目不忘,只有多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才能出更多的传世艺术作品,也会被大家竞相收藏。另一方面,根据市场规律,什么艺术品在市场流通得好,什么艺术的从业者就多,相对失传的风险就会减少。将金石微雕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必须在开发艺术品市场上下工夫。作为金石微雕艺术的传承者,笔者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百倍努力,更好的为下一代从业人起到传、帮、带作用,为培养传承人作出一定的贡献,让金石微雕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永不失传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家安编著《美学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华建伟,号剑石,195812月生,苏州市人,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师。从艺三十多年,精于微雕、篆刻。近年来佳作叠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