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州玉雕

[日期:2014-04-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玉器文明融贯中西,扬州玉雕作品创作推陈出新,传统精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一大批属于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品,其中扬州玉雕在中国玉雕的发展中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玉器   扬州玉雕  地位  发展

玉器的出现是中华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君子比德以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代先贤“比德于玉”,集物资与精神二者合一的玉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陪伴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与行为道德。

 纵观历史,中国玉文化每一个鼎盛时期往往都是一个朝代的繁荣兴旺之时。雄秦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开传国玉玺之先河;强汉雄踞东方,独尊儒术,佩玉、葬玉风靡华夏;盛唐政治开明,万国来朝,玉器文明融贯中西;两宋市井繁华,文艺辉煌,玉器得入士民百姓之家;到了明清,天下一统,封建经济臻于顶峰,玉器也集历史之大成,形神兼备,雍容大气,其灵魂喷薄欲出,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产业日趋壮大,作品创作推陈出新,传统精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一大批属于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品,其中扬州玉雕在中国玉雕的发展中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一)文化积淀造就扬州玉雕兴旺不衰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从古至今扬州就是一座美丽的文化历史名城,当地虽不产玉,却是闻名中外的名副其实的玉雕之乡。一千多年前,一条融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元素于一体的古运河流经扬州时,使这座地处长江之畔的美丽都市充满了无限活力,走上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经济文化时代,有历史记载“广陵镇,富甲天下”便是指扬州。而玉雕历史的兴衰是不同时期经济繁荣的写照。早在汉代扬州的玉雕技艺就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以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当时扬州玉雕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到了唐宋元时期,品种多样化,雕工更为精细,并且向大型玉器发展,形成最早的山子雕;明清时期,扬州的玉雕水平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特别清代中期乾隆年间,扬州成为全国玉雕加工中心,大量承制宫廷用玉器,如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型山籽雕《大禹治水》《会昌九老图》及《秋山行旅图》等都是扬州雕琢而成,后运往京师。可见当时,扬州已具备了各种娴熟的雕刻技艺,汇聚八方能工巧匠,使扬州玉雕在中国玉雕发展史上占有了重要的位置。

   (二)丰富的品种和精巧的雕工保证了扬州玉雕的地位

 扬州玉雕不仅在古代彰显雄厚的雕琢实力,而且在当今是引领玉雕发展的潮流,从设计水平到制作的质量;从用料的精选到工具运用的娴熟,无不展露出扬州玉雕艺术的审美、内涵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恢复传统山籽雕后,经扬州人的努力拼搏,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仅用三十多年的时间,使扬州山籽雕的艺术风格传遍大江南北,顾永骏大师设计《大千佛国图》《聚珍图》影响全国,被国家珍藏,陈列于中国工艺美术馆;江春源大师设计的《螳螂白菜》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被冠以“白菜王”的美誉;薛春梅、高毅进、沈建元、汪德海等大师的精品数不胜数,还有一些青年玉雕艺术家创作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这种当代扬州玉雕现状,一方面呈现了扬州玉雕技艺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扬州玉雕人在玉器雕琢艺术的长河中始终不遗余力拼搏向前的精神,“和田玉,扬州工”这是对扬州玉雕的最真实、最公正、最确切的评价。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玉石文化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玉不琢、不成器”,在玉器中美的表现,不但在于材质的美,还有造型的美,纹饰的美,工艺的美,几者结合才能称为玉雕美。唐太宗曾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天下玉、扬州工”, 扬州玉器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烁烁生辉;扬州玉器以其丰厚的内涵,自生优美的特性和人们赋予它的独特品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我现在扬州玉器厂研究所从事玉雕人物、山籽雕的雕琢工作,在产品制作上能认真猜磨,勤于思考,对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能领会贯通,并较好地将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在玉雕制作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琢制的作品雕琢细腻,干净利落,形象生动。如白玉《文成公主入藏图》,作品表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年轻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亲自迎娶的热闹喜庆的场面,在雕琢上,作品融汇了山籽雕和插屏的雕制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雕琢手法,以圆雕塑造出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主体形象,以高浮雕琢制近景的侍女、灯笼、伞盖等,以浮雕琢制布达拉宫的远景和起伏的远山,表现出近大远小的构图法则,突出重点,又烘托出与题材内容相一致的环境气氛,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体现。05年完成的黄玉山《潮音洞》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先生精心设计,我和技师薛群经过三年时间的精雕细刻制作完成。它以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为题材,表现了观音在南海普陀山潮音洞讲经说法的场面。该作品独具匠心地保留了原料天然形成的优美外形和历尽沧桑所形成的纹理及色彩,表现出纵横嶙峋的千峰万壑,充分体现出大自然的气象万千,与潮音洞内精致的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玉质的天然美和人工雕刻美有机结合,给人以浑然天成、赏心悦目的美感。作品采用山籽雕的构图章法,结合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多视点、多方位、多层次地对人物及山水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使作品产生强烈的层次感和深远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意境深邃、神圣无比的佛教境地,充满了降幅人间、锐气临门、吉星高照、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作品的正面:潮音洞前紫竹林中,观音发髻高耸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面庞圆润丰满,慈眉善目,龙女与善财童子侍于观音左右,其佛光普照,大地生辉。平台前:和合二仙献上和谐和好之礼;刘海戏金蟾送上吉利财气;成群的仙童敲锣打鼓降幅人间。潮音洞内:峰峦叠嶂,枝繁叶茂,祥云缭绕,松柏常青,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祥和的南海佛地洞天的胜景呈现在眼前,让人产生“且有醉迷游离处,皆在虚无飘渺间”之感。作品背面庙宇林立,古柏峥嵘。磐石旁:弥勒佛满面笑容,袒胸露腹,任凭童子嬉戏玩耍,游客无不被他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孩童捧出佛手祝愿人间事事如意,福寿安康。整件作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05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精品奖特等奖。08420在扬州举办的“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评选中,我07年制作的白玉籽《宝钗扑蝶》再一次获得金奖,为厂里争了光,添了彩。本作品采用新疆和田优质白玉创作,它保留了籽料天然优美的外形和色彩,采用了圆雕、浮雕、镂空雕的琢制手法,因材施艺,精心雕琢,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宝钗手持玉扇于池中滴翠亭上扑蝶的场景;俏色琢制的蝴蝶穿花度柳,忽起忽落。宝钗脸型圆润丰满,体态丰胰婀娜,气质雍容高贵。作品布局合理,构图精美,人物刻画细腻,是一件很好的观赏品和收藏品。

 08年制作的白玉籽《兰亭雅集》在第九届杭州西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精品奖金奖。作品选用新疆白玉籽为原料,运用山籽雕的表现形式,形象逼真地描绘了文人雅士隐居山林,吟诗、作画、赏景的形象。作品古朴浑厚,意境优美,山道、幽亭、松树、流水,无不引人入胜,极富诗情画意,令人向往。

 几十年来,扬州玉雕艺人从未倦怠一刻,也从未畏惧困难,早已知晓这条路注定充满曲折,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发觉,还是艺术风格的创新;无论是创作理念的突破,还是工艺水平的提升,每一次成长都饱含了他们太多的辛劳与欣喜,正是扬州玉雕艺人对中国玉雕事业的一往情深,那种敬诚态度,那种追求玉雕艺术高标准的执着精神,造就了扬州玉雕的蓬勃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扬州玉雕一定会走在工艺美术事业的前列。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

[2]方泽,《中国玉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刘道荣、王玉民、崔文智,《赏玉与琢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赵永魁,《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谭亦军,男,1971年出生,扬州市人,1990年进入扬州玉器厂,从事玉器雕刻创作。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工艺师。擅长人物、山籽雕的雕琢,具备了扎实的雕琢基本功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对玉雕工具运用自如,作品雕琢细腻,形象生动,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擅长多层次雕刻手法,对人物及山水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使玉质的天然美和人工雕琢美有机结合,给人以浑然天成,赏心悦目的美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