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绣文化的发展

[日期:2014-04-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绣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艺当中的珍品。亦画亦绣的苏绣,驰名中外。随着苏绣刺绣手法传承更迭,苏绣文化也伴随着刺绣技艺、刺绣艺人和刺绣表现形式也从传统向多元、开放和时尚发展的道路。本文分析了区域、政治、社会、自然对苏绣文化深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苏绣文化传承和苏绣制品创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苏绣   文化   发展因素

 

      苏绣起源于苏州。唐代苏绣已自成一体。宋代苏绣于大兴文风之下,在苏绣当中融入了山水虫鱼的书法绘画的表现手法。明代典籍《清秘藏》以“用针如发细者为之”“佳者较画更胜”来赞颂宋代苏绣的登峰造极。明请时期的刺绣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到了近代,又逐渐衰落。建国以后,在政府扶持政策下,苏绣逐渐复苏。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服装和服饰对苏绣冲击和融合,苏绣几经颠沛,苏绣制品所蕴含的文化也随之有了跌宕起伏的深度发展。
       一、影响苏绣文化发展的因素
        1、苏州地域因素
    “浓墨淡彩,写意江南”是苏州最好的写照。苏州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气息浓厚,历代文人在苏州山水间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吴文化、姑苏文化、苏州园林等为苏州城打上了黑白灰的色调。苏绣作为集民间工艺和文化为一体的民间制品,取自苏州地域文化的素材众多。例如,苏绣当中的双面绣《月季小猫》,就是取材苏州民间居家的小动物——猫,不论是猫的神态还是猫的外形等都是典型的苏州特点,月季则是典型的苏州名花,月季和猫相得益彰。通过该幅刺绣作品能够展现出苏州地区温婉恬静的民间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苏州地域特征对苏绣文化深度发展有直接印象,其影响体现在苏绣刺绣图案的选取上。
       2、苏州制度因素
      苏绣气源时的苏州,在制度上属于封建社会时期。民间赋税苛刻,为了向朝廷上缴赋税,苏州创造了苏绣。“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在当时成为了苏州人家的一种风气。 清代苏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家家架绣棚,人人弄针巧”的盛况,从现在苏州所保留的一些地名“绣花弄”“绣线巷”可以看出当时苏绣的规模空前。苏绣鼎盛时期也经历过了世界大航海时代,通过海陆向东方以外的国家运送的苏绣制品风情海外,西方航海家对东方神奇的刺绣如着迷一般,为此,在苏州也逐渐兴起了苏绣的商业化历程,苏州被称为“绣市”,有3个刺绣行业公所,绣庄有150多家,可谓“家家有绣绷,户户有刺绣”,四乡有绣工10万余人,民间刺绣变的丰富多彩,刺绣成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综上所述,苏州的社会制度因素导致了苏绣文化当中参加了东西方融合的元素。
       3、苏州文化因素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老的城市,从最初的“断发文身”到明清的“礼教大成”,苏州都是以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所向往不巳。苏绣是苏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苏州文化是生活在苏州这片土地上所有劳动人民的智慧沉淀,因此苏绣与苏州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苏州古称姑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乡小桥多”,苏州温文尔雅,温婉柔情的民间文化,导致了苏州文化是一种淡雅而柔情的城市文化。因此,在苏绣的作品当中,以小事物和小件著称,罕见大江大河大水等构画元素。
       二、苏绣文化的深度发展
       1、苏绣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
       早在清末,苏绣艺术家沈寿从西方的油画、摄影等艺术中得到启发,发现了“面光者明,背光者阴,阳者明,阴者暗”的光色表现问题,吸收了西洋画中讲究光线明暗的优点,首创了把油画作为刺绣画稿的“仿真绣”,使作品达到立体感和真实感,提高了苏绣艺术的品位和档次。“仿真绣”的成功打破了苏绣千年来以中国画为粉本的旧框架,使西洋素描、油画、摄影照片等皆可作为“粉本”上绷绣制,使苏绣作品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苏州刺绣研究所近年来和美国摄影家罗伯合作开发新产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苏绣文化这一发展途径实际是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共存、融合,或者是丰富了原有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重构思路极大的丰富了苏绣的创作技艺和创作原型。
       2、苏绣文化保护步入正轨
       2006年,苏绣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苏绣更是驰名中外,引得国外刺绣热衷者前来学艺。苏绣献礼两会,《江南三月春意浓》惊艳四座。苏绣技艺及苏绣文化保护步入正轨,例如,镇湖街道多年来着眼当地现实,为推动镇湖刺绣产业的发展,在刺绣规范管理、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宣传等各个方面全力给予支持,刺绣的发展,使镇湖的刺绣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条件和优势。为扶持和壮大镇湖刺绣传统产业,更好地培养镇湖刺绣的未来继承人,镇湖刺绣协会计划培养一批既掌握苏绣技艺又深刻理解苏绣文化内涵,既继承苏绣的传统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后继之人。五年期间计划培养青年绣娘100人,培训现有苏绣技师2000人次。
       3、苏绣文化丰富苏绣创作
       今天的苏绣,可以表现东西方多种艺术门类、多种流派等所有画面的风格特点,苏绣与现代电子图像合成与摄影相结合迸发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苏绣刺绣研究所还与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柯秋慕合作的《晨曦红枫》、《雾中湖石》、《冒气的池塘》在1993年在洛杉矶展出后被人们广为称赞。平绣与乱针绣是苏绣针法最基本的针法。虚实乱针绣是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丰富了苏绣的艺术的表现内涵,使中国水墨画作品在绣制中得以自由的表现,创造出空灵、淡泊、水韵十足的绣制效果。
       总之,传统文化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只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使苏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及外来文化结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苏绣才能取得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元龙. 作为文化表达的苏绣[J]. 学海,2010,03:211-213.
[2]刘宁. 近代以来苏绣艺术嬗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6.
[3]叶继红. 从苏绣看传统技艺的文化再生[J]. 装饰,2005,06:8-9.

 

作者简介:
      李兰珍,1964年出生,苏州人,工艺美术师。1980年开始从事刺绣工作,并成立了自己的刺绣工作室“李绣坊”。擅长刺绣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等题材。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