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绣的代表作品金鱼和小猫,曾风靡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苏绣的名片。苏绣艺人不仅应当将这一精湛的刺绣技艺继承下来,而且要创新,赋予现代苏绣艺术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本文论述了立体绣《天马行空》的创作理念及其技艺。
关键词:苏绣 动物 刺绣 创作
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被世界各国誉为东方明珠。苏绣的精细雅洁,是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而作为苏绣中的代表作品,金鱼和小猫,曾风靡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苏绣的名片。八十年代中期,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双面绣《金鱼》和苏州刺绣厂绣制的双面绣《长毛猫》,先后获得了波兰第五十六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奖,保加利亚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金牌奖,苏绣艺人运用精湛的技艺将动物的形象表现得如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苏绣艺人应当将这一精湛的刺绣技艺继承下来,不仅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优秀技艺,而且要创作新的作品,并加以变化,赋予现代苏绣艺术新的形式、新的内容、绣出更精致、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苏绣艺术也是如此。发展到今天,其作品的成功已经不能单纯来源于良好的绣稿和精湛的技艺了。而是要在艺术表现和形态上有所创新。笔者从艺三十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动物形象的创新研究,力求有新的突破。近年来我创作的苏绣《天马行空》就是其中的一幅。其绣制过程如下:
首先,拿到绣稿后,要解读绣稿,读懂绣稿。面对绣稿,我认真揣摩该作品的内容和意境,并不断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天马星空》绣稿是一匹在原野上奔腾的骏马,身姿有力,气势磅礴。初一看,《天马行空》似乎是一幅简单的摄影作品,但它的艺术感染力却很强:一匹飞奔的白马犹如在空中飞行,飞溅的水花在马蹄下腾空而起,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如何用刺绣技艺来表达这幅作品呢?绣前,我先画好素描稿、色彩稿,再反复琢磨表现的方法与制作步骤,做到胸有成竹才动手制作。为了使整幅画面达到逼真的立体感的艺术效果,笔者主要采用乱针绣,结合立体绣、平绣、虚实绣法等针法。一幅优秀的绣品体现在整体的艺术效果,所以作品画面远近层次效果必须着重体现。首先,底层画面先采用粗犷的线条打底,再用不同颜色的细线勾勒出整体效果,颜色深处要用暗色调的线来描绘。丝线的粗细也要不一,若使用同样粗细的丝线,会使得画面没有层次感。但是,其丰富的层次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在绣制过程中,分层一步一步绣制完成:第一层,铺底。按画稿的轮廓与块面进行绣制,这时采用的丝线较粗,针距与密度适中。用色立足于整体效果,为接下来的层次打下承上启下连接的基础。第二层,开始在底层上层层堆砌制作,这就需要不同的针法和绣法来表现。例如溅起的水花主要采用乱针绣法,而其中的草丛则用大乱针来绣制。乱针绣针法的精华贵在“乱”字上,不同方向、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线条交叉重叠、自由灵活的组合使用使作品达到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第三层,在另外的底料上绣制奔马。绣制过程中要注重线条的灵活运用与色彩的合理搭配。根据画面中前蹄和后蹄的衔接主次关系,先用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来绣制次要块面,再利用辅助材料把奋蹄疾驰的奔马雄姿体现出来。这里的关键就是采用滚针和绕针的针法来描绘马的脸部神态、马背肌肉的线条和扬起前蹄的轮廓,从而更加突出该部分的立体感,使整幅画面的凸出部位奔马产生一跃而起的视觉效果。第四层,当两层初稿绣制完成之后就将其合二为一。为了突出主体,利用线条与色彩变化来调整画面,然后进入更多层次的精细加工。为了使线条活泼、色彩和顺,这时的施针、用色都要经过仔细斟酌后方能果断下手,一针一线都要恰到好处,准确定位。粗细线条的有机结合、疏密有致的合理布局使所绣奔马有明显的凸出感。
作品完成后,绣面上的景物、奔马立体感强,远近层次分明、画面生动活泼,四蹄生风的骏马奔腾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那强劲的铁蹄仿佛响着嗒嗒的蹄声,显示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立体绣《天马行空》给人的感觉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它一改传统刺绣针法与技艺采用长短交叉的线条虚实乱针绣法使整幅刺绣艺术更加理想,显示出了刺绣技艺的精妙。该作品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
作者简介
姚彩珍,1969年生,苏州镇湖人,高级工艺师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师从卢福英大师,刺绣技艺全面。擅长刺绣人物、风景、花卉、水乡,动物。所绣作品形象生动,色彩秀雅,针法精细。多幅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铜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