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玉器中的练子活琐谈

[日期:2014-04-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扬州玉器中练子活的工艺特色,制作技巧,关键的技术要点,精绝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练子活 钻孔技术 套环工艺

 

扬州玉器中的练子活,工艺精巧,堪称绝技,它与立雕玉器的结合,如锦上添花,相互辉映,绰约多姿,虽静犹动,使器物呈现出勃勃生机,令人望而生爱。

练子活作为一种优美的装饰艺术,有着很久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其最初可能源于玉石的钻孔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运用,我们的祖先已创造了“管钻”的方法,即运用管状工具在石器上钻孔,特点是孔眼直、加工快而省力,目的是便于装柄和便于携带,同时也使石器光滑美观。后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拣取石料时,识别了纹理细密、色泽晶莹的“美石”,经加工后,令人爱赏,钻孔也可以随身携带,甚至死后可以随葬,故当石器工具逐渐为金属工具所代替时,玉器工艺渐渐成为独立的工艺种类发展起来,钻孔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为人们佩戴玉器创造条件。当时的玉环、玉镯、玉璜等装饰器物,均须磨琢钻孔,以供赏玩。商、周奴隶社会时,玉器用途扩大,钻孔技术用途更广,至春秋战国已出现套环工艺。这可以说是人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套环玉器,已经不是简单的器身钻孔,而是以器身取材制作套环、成为玉器立体部分的装饰工艺了。这种套环工艺在二千多年前的出现是难能可贵的,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练子活,则是在花鸟、炉瓶等玉器大量出现后的宋代。

宋代扬州玉器已向欣赏陈设品发展,炉、瓶、花鸟等品种日见丰富,工艺上已掌握镂空雕技法和制作练条的技巧。据清代学者谢坤所著《春草堂集》一书记载,他曾在扬州康山江氏家亲眼见过宋代扬州所制的玉塔:“宋制玲珑玉塔,塔玉雪白……塔顶有连环小索,系诸顶六角,绝不紊乱,所言鬼斧神工莫能过去。”所谓连环小索,即从器物本身取材琢制缕缕相连的小圈组成的练条,这种精妙的技艺,称为练子活。宋以后,经明、清的发展,扬州的练子活愈益完善,同立体器物的结合更加精致,成为扬州玉器玲珑秀丽之风格的一种体现,而具有独到之处。

扬州练子活,通常出现于炉、瓶、灯、塔、熏、片、锁、坠等器物之上,尤以与瓶、塔结合为多,亦最富于代表性。其运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视器物造型之需要,结合以单练、双练或多练,其安排的部位要恰到好处,既是器物的组成部分,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又是器物的装饰手段,起衬托器物之效,而不喧宾夺主。琢制练条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被艺人们认为是“既难又险”的活。难就难在练条取材于器物本身,取其材而不离其体,确定取材部位以后,要凭借刚柔适度的工具予以切割、削去“多肉”,取出每根练条的用材,安排好每节圈环的位置,做到均匀、准确、不能有丝毫差误;险就险在每根练条的形成,要保证每一节圈环完整无缺,做到环环相扣,圈圈相连,若损一圈一环,则前功尽弃。因此,做练子活,一定要心灵手巧,艺高胆大,一环在手,全练在胸,准确无误地精心施艺,以抵于成。

扬州拥有多名善作练子活的高手,他们艺精于勤,身怀绝技,胆大心细,经验丰富,所作大件、细件、精品、礼品,能做到“天衣无缝”之功。如:《白玉宝塔炉》,在五层塔的顶部,以一只大玉环连接塔的八面,垂挂着8根共有128只细圈的练条,紧连这塔楼挺翘的飞檐,把塔顶和塔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增添了宝塔的凌云气势和民族风采。《白玉五行塔》,在正中主塔第五层飞檐间以440圈细练组成的8根练条,从四方连接着四塔的第三层飞檐,把五行塔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同时,主塔顶由204圈细练组成8根练条直盘顶端玉葫芦,四方之塔共由312圈细练各组成6根练条连接塔顶和塔身。这4根练条犹如空中玉带,沟通着四面八方,衬托得五项朝天的宝塔,更加魏然挺拔,呈现出万千气象。在这里,练子活显示了它的精妙独特之长,这种者的高超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练子活在天然瓶上的运用,也奇妙之至,佳品迭出,塔具有“小中求大”的特技。如一块10公分见方、厚度7公分左右的玉料,经艺师们巧妙地从其上“起出”练材,制成节节镂空的练条,可以做成长达30公分的作品,其长度恰是原材料的两倍。《白玉练条海棠双瓶》的制作,原材料厚度较大、其高点部分有“脏、绺”瑕斑,艺师们精心构思,“起出”上部玉材,避脏去绺,琢制了3只圈环,连接海棠双瓶,以两根练条从两端将两瓶提起,紧密而对称,使作品比原材料“大”出2-3倍,精湛的技艺使此瓶身价大为提高。而《白玉多练龟龙双瓶》则在玉料上“起出”7根练条,分布于器身合理位置衬托得双瓶美妙多姿,别具风韵。1972年被江苏省选至加拿大展出的《白玉四练条瓶》,用传统的“提梁”造型,琢制了4根镂空练条,一根拉起瓶盖,两根双吊瓶耳,另一根却从瓶身连接着一个小瓶。大瓶大方典雅,瓶身雕刻着“香草双凤”,小瓶小巧玲珑,瓶身雕刻着“天鸡图纹”,大小相称,左右相连,和谐而又别致,艺术情趣盎然。《白玉内练薄胎双瓶》更是练子活中的一件杰作,要从双瓶体内“起出”1根几十节细圈的长长练条,其难度非同一般。先从玉料上“起出”瓶口外的练条部分,使每节细圈活络以后延伸入瓶内,同双瓶体内的“多肉”部分相连而琢成马鞍形练条,提出瓶口吊挂而成。其精细之程度,令人产生巧夺天工之联想,无怪乎全国同行业专家们见到此瓶,欣赏被指,赞为“新、奇、绝”之作,在玉器练子活中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为玲珑剔透艺术风格的一种体现,扬州玉器的练子活说得上是独具一格、无与伦比,琢制的练圈形似“黄豆”,细洁圆润,整齐均匀,圈环并茂,大小由之。那光润晶莹节节镂空的练条和造型典雅的瓶、塔、熏、炉组成一体的玉器,如美人系珠,百般妩媚,其艺术感染力,足可使诗人、艺术家们钦羡,而启发灵感的。

参考文献:

【1】刘道荣、王玉民、崔文智,《赏玉与琢玉》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赵永魁,《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田翔,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80年从第一届扬州玉器学校毕业,分配进入扬州玉器厂人件车间从事人物雕刻工作。三十多年来,始终对玉器雕刻事业充满热爱,对工作尽心尽责,对技术刻苦钻研,虚心向前辈大师求教,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勤于技术创新,使技艺不断得到提高,尤其在玉雕人物和山子雕的创作研究和制作工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创作品整体造型富有新意、层次推拿丰富饱满、雕琢技法上既保持了传统的技术特点,又有新的突破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同行、专家和客户的高度评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