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的发展、选购与保养

[日期:2014-04-2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作为艺术品,起源于明代。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没有大的发展,而小件雕刻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橄榄核雕便是其中的一个特色品种。在核雕艺术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多名家,高手,他们创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不过当时核雕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到了现代,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追求也越来越高,像核雕这类手工艺品又重新吸引老百姓的眼球,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到苏州舟山来选购核雕。那到底怎样的核雕能称之为精品,精品核雕又该如何保养呢?

关键词: 核雕    艺术品   舟山   选购   保养  

 

一、核雕的发展

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记载以来已经流传有一千余年了。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就颇为盛行,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贵人,皆对核雕大为钟情。明朝的核雕艺术在我国达到了一个高峰,明人写的《核舟记》就是记载了明朝王叔远的核雕作品——核舟。在《核舟记》中记载道:“天启壬戍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这段文字说明当时的核雕借《东坡泛舟赤壁》来进行创作,提高核雕品味,一改以往文人重“画”而轻“工艺”的观念,大大提高了核雕的艺术地位。往后,艺人与文人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更是诞生了许多不朽之作。在有“天堂”之美誉的苏州,更是文人荟萃,其中的吴中四杰、吴门四家、吴中四才子这些文人的存在,使苏州工艺美术得到空前发展,而核雕也在此之中大放光彩!

那么何为核雕?简单地说,核雕就是一种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主要是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雕刻成工艺品。现在,在民间多以橄榄核、桃核雕刻,并且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物。当然也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罗汉、船帆等作为清玩之物和艺术品的。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能够表现出较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讲究细致入微。可见,核雕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工艺品种,是一门颇具技术与挑战的艺术, 在制作技术上要求精细、精密,在创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写实性,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苏州的核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精湛的微雕技艺流传至今,反应的内容和题材仍然多为传统的罗汉、佛像等。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核雕艺人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核雕工艺品要反映现实生活,服务现代社会。纵观历史,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无数诗人在游览了名山大川之后写下动人的诗篇,历代画家也一直用笔画来描绘着壮丽山河,更有摄影家把各地美景定格成永恒的瞬间……作为核雕艺人,也应拿起手中的刻刀,以刀代笔,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技艺来记录家乡的山山水水,记录祖国的繁荣昌盛。

舟山,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雕刻之乡”,其名声早已散播全国,扬名海外。在明代就以象牙雕闻名的舟山,在今天以橄榄核雕而声名鹊起。《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就有记载:舟山橄榄核雕,江苏名特产品。太湖舟山橄榄核雕,闻名江南,工刻罗汉念珠。舟山橄榄核雕历史上曾出过冯某、徐鸿、殷根福。建国后,由殷荣生、殷雪芸、须吟笙、钟年福等名家高手承上启下,如今又涌现了周建明、周春林、周雪官、须培金、陈素英等一批中青年核雕名家。

一种民间工艺的发扬和传承,光靠几个人是不行的,一定要成规模,有品牌。因此舟山核雕十分注重品牌打造。一方面,组织和引领舟山村民从事核雕产业,从而为核雕事业承上启下奠定基础;二是与时俱进,大胆创造创新核雕作品,如《福娃》、《苏州园林》等映实作品;三是注重宣传,积极联系中国工艺美术杂志、中国文化产业杂志、工艺美术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苏州收藏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舟山核雕,为打造品牌“先声夺人”;四是走出去,核雕艺人们积极参加和利用全国各省、市宣传活动及展览会、展示会的舞台,推广核雕技艺,提高在业内的知名度;另外还积极参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国家知名艺术团体活动,提升核雕品牌价值,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

二、橄榄核雕的选购

核雕类型、款式各不相同,价格差距也十分悬殊。对于一些缺乏相关常识和经验的朋友在选购核雕时不免会有许多误区,因此,在选购核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最关键的第一步——看材质。

橄榄属常绿乔木,其果实呈椭圆形,通称橄榄,也称青果。用来雕刻核雕作品的橄榄果核,是产于广东南部的一种叫做乌榄的橄榄核,其材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核雕作品的质量高下。凡是名家创作的核雕作品,大多选用搁置5年以上的老核。历代核雕大师雕刻的核雕精品,之所以能够传世,历经沧桑而弥坚,就是因为他们选用了搁置多年的优质老核。老一辈核雕艺人把收购来的大量橄榄核,首先按颗粒大小、形态异同分开搁置在木架上,分别贴上标签。每隔一年筛选一次,把经过风干开裂的核子剔除,然后每年筛选一次。五年之后,大约要剔除百分之三十的劣质裂核。剩余的都是籽粒成熟、饱满的优质果核,用这种核子雕刻的核雕作品,再经玩家常年把玩、保养,一般是不会开裂的。这就如同制作家具的木材,须经多年的风吹日晒,才能使用,打出的家具才不会发生变形、开裂现象。近年来,由于核雕市场日趋活跃,购买者越来越多,大部分核雕作坊已经形成批量生产,因而不可能全都选用陈年老核雕刻作品。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核雕一般都用隔年的新核雕刻,新核中往往含有微量水分,在逐渐干燥的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因而引起开裂。所以,防止核雕开裂就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  第二步——看雕工。

首先要区分作品是手工雕刻还是机器雕刻,两者之间在价值、价格上相去甚远。手工雕刻的作品在创意、构思、布局、雕刻技艺等方面凝聚了作者的知识、智慧和才华,而且相当耗工、耗时。一件精美的手雕作品往往需要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劳动;而使用机器雕刻的作品,如同工厂生产零件,机械切削、成批作业,缺乏创意和灵动的生气。因而两者的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明显不同。

要鉴别手雕和机雕作品,需要一定的常识和经验。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一,手雕作品明显留有雕刻者的刀痕,而机雕作品由机器切削、打磨,往往比手雕作品显得光滑;其二,手雕作品中的人物表情神态、五官刻画、眉毛胡须以致皮肤肌理自然逼真,衣物的皱褶飘逸生动。动物、景物也是如此;而机雕作品无法表现这些细节部分,人物的刻画显得呆板僵硬,缺乏生气;第三,手工雕刻可以完成诸如核舟、松鼠葡萄等雕工特别精细的作品,而机器则无法进行如此细腻的雕刻。其次是要鉴别是否名家作品。这就需要多观赏、多了解,多交流。知道当前哪些作者属于名家。名家作品大多富有创意,作品布局合理,比例准确,用料考究,雕工精细。在作品的款珠上刻有作者姓名。名家作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普通工艺师的作品。当然,对名家也不能完全迷信。当前苏州、河北、浙江等地也涌现出一批年青的核雕作者,虽然知名度不如名家,但他们的作品精美、大气、生动、逼真,富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名家,充分反映了他们具有相当的文化艺术素养和专业精湛的雕刻技能。

3.第三步——看款式。

从雕刻技艺上,可以分为深浮雕、浅浮雕、薄意雕、圆雕、镂空雕等。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单核、手钏、长串、摆件等。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传统题材和创新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款式的核雕作品各有千秋。作品蕴含的寓意也各不相同。总之,核雕爱好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选购自己中意的作品。

当你认真地把握了以上选购要领,经过细心观察、精心挑选,相信你一定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橄榄核雕作品。

三、橄榄核雕的保养

1.防开裂

开裂是橄榄核容易出现的现象,开裂的原理在于核内与核外的湿度不统一。橄榄核一般有三瓣构成,三瓣之间相互隔断,每瓣之间都有核仁。刻成作品后掏掉核仁,这就形成了三个空囊。囊内空气湿度与核外湿度应保持平衡,如果内高外低,相差悬殊的话,则核内湿润向外膨胀,核表面干燥向内收缩,这就会开裂。防止开裂,应注意下述几点:

防晒。太阳光或高温灯光长时间直晒将导致开裂。

防水。橄榄核作品掉进水里或用水刷洗清洁,空囊进水后蒸发很慢,外表蒸发很快,导致由内向外膨胀而开裂。如果着水,可放在食品保鲜袋中打一松结,让水份慢慢蒸发,切忌速干。

防风吹。风吹是导致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北方地区,短时间的风吹就容易将橄榄核吹裂。因此风力稍大,就应妥善收藏起来,以防不测。

防干燥。放置在有暖空调的环境中,冬季使用暖气(或暖空调),室内(车内)很干燥,橄榄核长时间放置在这种环境中肯定开裂。如果在暖气环境中使用加湿器加湿,那就不会开裂。

防体温。冬季不能放在内衣口袋。人们在冬季穿的衣服较多,有很多收藏者往往将橄榄核作品放入内衣口袋珍藏,这就容易开裂。原因在于人的体温起了一个烘烤作用,内衣口袋非常干燥。在冬季放在外衣口袋就不易开裂。

2.上油及相关注意点

1)为什么要上油?

橄榄核本身有很多油性在内,但随着时间推移,油性是会消散的,因此必须上油,来加强它的油质,油质少则易裂,就如木头太干了会裂,是一个道理。在表面上油,它会吃进内部的,涂抹均匀,整个核都可以吸收油分。

2)怎样上油?

上油的方法是:采用软刷蘸少许色泽淡的油质(橄榄油、花生油、色拉油、大豆油均可),先在随便什么器具上刷几下子,让油均匀流淌到刷毛上,然后就可以朝核雕刷上去,周身充盈油光即可。一次涂抹大量的油是忌讳,有些核质不好的核(主要是没长熟的核),会因为刷油多而产生花斑,花掉。也有少数核,一抹上去就会花,可以采取的办法是:上油后,在2分钟内仔细观察核雕表面,出现深色的斑点立即用纸擦干,花斑就不会再扩散。

3)上油过多产生花斑怎么办?

新核出现花,可在把玩一段时间后(要求满3周,每天3小时以上的把玩时间),再上油涂抹,同样要适量,这时因为表面已有浅浅的一层包浆,再花的可能性很小。

核雕花了之后,肯定要破坏品相,但玩家请不要担忧,因为花不会导致裂。而且,核雕在把玩一年半载之后,整体颜色都会深红,花斑也会隐淡,最后消于无形,所以不用害怕。

3.核雕的适应环境及温度

由于核雕兴起的年份很短,最近的一次就在2002年左右,因此市面上全为新工作品,老件多在玩家内部才流通。新核雕的存放很有讲究,最妥当的方法是:存放在封口袋或逸文视觉配套的锦盒内,再放置于抽屉、大盒子内,如此,冬季的空调,太阳光的直射,都不会对核雕产生伤害,因为有2层以上的环境隔绝了。

需注意的是,存放于封口袋内,用不着把口袋全部系紧,应留一点缝隙,让空气内外均衡。曾有玩家因为封紧口袋,在连续数天下雨,天气突然转晴之后,因为空气压力,而开裂的。也有可能那个朋友的核雕受到了光线照射,而捂裂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加强防范噢!

核雕存放的气候,以5-27摄氏度为宜,这个范围是综合估算的,温度宜小不宜大,30摄氏度以上比较麻烦,如果空气被隔绝,被捂裂的可能性比较大!

4.核仁及虫蛀问题

核仁挖掉是好是坏?核仁是很有争议的,有专家认为新核雕,应该剔除掉核仁,第一是防虫蛀,第二是阻止核仁在气候变化时产生膨胀,危害核雕。核仁是有很强的油性的,完全去掉,在干燥的环境下就无法再起油化作用;但不去掉,夏天蛀虫会在核内筑巢!

可以放心的是,核雕遭虫蛀,并不会破坏核壁,小小的虫子是根本啃不动坚硬如铁的核壁的。而要让虫蛀彻底断绝,挖空核的内部即可。

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新核把玩2-3个月,再剔除掉核仁。在这两三月把玩过程中,因为上过许多次油,又有包浆渗透,此时挖掉核仁,较稳妥。尤其是,在夏天把玩新核,最宜!因为夏天出汗最厉害,核雕哪怕被汗水浸着都不会有事的,有油脂存在于汗水中,对核雕甚佳。

5.把玩及佩戴

工作辛劳之余,将手串拿在手中盘摸把玩,不仅能缓解疲劳,还可以养心怡情。可是,橄榄核雕把玩也有讲究,把玩得好,包浆渗透迅速,可有效增强安全系数,把开裂的可能性降低。

1)如何快速起包浆?

最快的办法是,把核雕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半个月就会非常红润,亮光夺目,核壁自外而内显现出深红色泽,条件是要贴肉戴。这其实是对核雕进行24小时不间断抚摩,加之胸前汗水分泌充足,想不红也难。夏秋两季,是最适宜的。

2)哪些东西不能盘玩?

采用镂空雕刻的,比如松鼠葡萄、透雕的龙,胡须突兀的罗汉头,此类为做出特殊效果,必须得很薄,盘玩起来很费心思,只能手里轻捏,不能用力。突兀的罗汉头,主要指卷翘起胡须那种,许多玩家玩佛珠、翡翠等物件,非常喜欢两个手搓,手串系列的橄榄核也这么玩,突兀的很危险,胡须可能会受力而崩掉。

作为核雕艺术工作的一份子,我们要像中国的书画一样,一边继承传统的技法,一边不断的吸取其他艺术的优点,扬长避短,不断探索创新。核雕艺人之间应互相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文化水平,再配合宣传,还应让更多有文化、有志向、有兴趣的青年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散发新的活力,让传统与创新并存。正是因为历代核雕艺人的薪火相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拓新的题材、新的技法、新的形式,才能令核雕艺术历经沧桑而经久不衰,出现了今天的繁荣景象。

可喜的是,橄榄核雕作为中国特有的微雕艺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中国的年轻一代和日韩、欧美的核雕爱好者日渐增多,核雕的创作也在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相信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关爱核雕艺术,那么核雕艺术一定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委员会,《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6

2】林锡旦,《中国传统核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3

3】叶志明,《中国核雕》(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0.4

4】迟锐,黄玉红,《核雕撷美:中国当代核雕艺术品赏玩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

作者简介:

胡小兰, 1976年出生于四川。工艺美术师。现任苏州市核雕艺术家协会理事,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作品雕刻手法细腻而不繁缛,有着古印度人的神韵。前后共培养了二十几名徒弟,都在核雕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