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象牙浅刻国画 水墨 色彩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迎合大环境的春风也在蓬勃发展。人们除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外,对艺术品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升温提高。目前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文化事业呈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可喜景象。对艺术的创作精益求精,不仅从造型设计、材质的选择,更是对艺术作品的技艺、品味、质量的提升发展,注重中国特色文化元素、文化精神、思想内涵,给予每件艺术作品强有力的艺术生命动力。
一、色彩在艺术品创作中的应用
色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许多艺术品的创作都离不开色彩的应用。每一种不同的色调,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甚至左右人们的选择和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色彩是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借助它,艺术家不仅可以在二度空间中创造一种惊人的视觉语言,而且色彩对人的情感有着十分独特的感染力。色彩如同音箱一样,具有打动人知觉的作用。马蒂斯曾经说过:“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则是诉诸感官的。那你就应该先定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炼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条合乎理性的道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色彩往往吸引着观赏者的注意[1]。艺术家通过色彩的应用,来表达所创作作品的感受、情绪和心境。如果通过色彩表达整个作品的创作思想,作品就产生了更加诱人的魅力。
例如以色彩对比为主要色彩形式的中国绘画,在唐代以后运用了更加丰富的色彩语言。青绿、金碧山水,重彩花鸟都在复杂的色彩对比中,出现勾、填、点、染等多种设色手法,尤其是染色技巧,采用晕罩结合,多次覆盖,使色彩在画面上呈现多层次的色光反射。在明亮的光线照射下,由于颜料的透明和半透明的不同性质,使作品出现瑰丽神奇的色彩效果。中国山西永乐宫的壁画,由于画幅巨大,令人感觉色彩庄重,气势辉宏。画工在这篇鸿篇巨制中,展现了他们驾驭强烈色彩的巨大表现力。
二、色彩在牙刻中的应用
现代牙刻艺术家们,在注重用刀代替笔墨来表达小写意、大写意直至小泼墨的中国画的笔墨意境,还强调用色彩来丰富作品的艺术层次感、厚重感和立体感。其中象牙浅刻中的填色工艺,就是色彩在牙刻应用中最好的注解。所谓垫色,即象牙浅刻工艺从选料、开料、平整、打磨、抛光、定型,然后绘画创作,进行雕刻后垫墨上色,这里一般指墨色(如需彩绘,则在墨色的基础上逐步施加)。由于作品通过雕刻后,原所绘线条墨色尽已刻落,所以必须重新垫墨上色。象牙原料与中国画使用的宣纸存在质的不同,宣纸有自然渗化的功能,而象牙浅刻的着色,浓淡厚重必须以水墨逐步层层添加稀释。根据作品本身的要求,由淡渐深、由浓而淡,用水来掌控,循序而进,才能确保作品的水墨层次视效。浅刻工艺与中国书画一样,同属平面艺术,讲的是用笔(刀)用墨,求的是笔(刀)墨神韵。山水气韵生动、色彩浓淡有序,人物传神,花鸟意趣。浅刻作品由于经刀刻琢后会使所垫墨色略见灰暗,为令其能稍变明快,在雕刻上色完成后,用少量稀释木剂清漆(俗称蜡克)轻罩一遍,作品则显得光亮明丽。这道工序,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材料的质感美和艺术作品形色美的作用,亦能保护画面墨色[2]。
而我在着色上偏爱浓墨重彩与自然的融合,在人物着色上,一般用墨的深浅浓淡来还原其形态风貌。而在神态上,着以斑斓彩色,使之具有生动、鲜活之美感。在《水浒群英》里的一百零八将,由一块象牙板为中心,配以名贵紫檀木为底座,形成一堂明式台屏。整幅作品画面宽12cm,长55cm,取材于画家赵明钧的《新绘水浒梁山泊群雄图》,运用象牙浅刻技术精雕每位英雄人物,赋以色彩,彰显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作品气势磅礴,堪称佳作。在人物衣着、神态等细节的着色上更是突破了黑白,着以彩色给人以生动、鲜活之美感。总之,国画干湿、浓淡的技艺结合勾勒皴檫染刻使画面栩栩如生。
三、结束语
象牙雕刻作品所以精美绝伦,人们喜闻乐见,争相收藏,并以拥有而自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作品和表现技法的多样化。在充分利用好象牙自然纹理与画面效果相融合的同时,使用色彩的多层次表达,使画面线条与象牙自然纹理融为一体,往往会达到天人合一的视觉冲击力。由于象牙原料的稀缺,象牙雕刻这门艺术正面临衰落的严峻考验。如何利用有限的现有珍贵原料,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瑰宝,色彩在象牙浅刻中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值得我们牙刻艺术家们去积极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岳子君 祁冰辰.浅谈色彩在绘画中的应用.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
[2]周敏 王明盛.常州象牙浅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12.
作者简介:
张丽亚,女,1977年生,江苏常州武进人,工艺美术师。师承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作品刀法轻重缓急,收放自如,画面线条流畅细腻,人物生动传神,细而生韵,独具鲜明的个人风格。近年来,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银、铜等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