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刺绣作品《雄狮》浅谈苏绣的风格特色

[日期:2014-04-2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绣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术,在当今世界文化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本文以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获得铜奖的苏绣作品《雄狮》为例,探究苏绣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雄狮》 苏绣 风格特色

苏绣产生于山温水软的苏州地区,地方特色十分浓厚,是古代江南女子必学的女红。它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的《说苑》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就已将其用于制作服饰。此后的宋、明、清时期,苏绣艺术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从两千多年前一直发展到现在,它在无数的手工艺人手中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

一、丰富广泛的题材

苏绣题材丰富,包含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花鸟动物等。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里,我们都能看到题材广泛的苏绣作品。如元代《先春四喜图》绣制的景物为梅花、茶花、水仙花和喜鹊,绣面整体热闹活泼,展现了春日的喜庆;而明代绣品《大士像》以观世音为主要题材,绣品中的人物右手托下巴,左手拿着宝珠,慈祥柔和之态尽显;至于清代绣品《夕阳返照图》,描绘的则是夕阳西下之时的美妙情景,表现大自然的宁静美感。

不过,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苏绣的主要题材往往不同。唐代以前,由于艺术画坛上的人物画与释道画兴起,苏绣绣稿以佛像为主要潮流。到了宋代,山水花鸟画成为艺术上的主导,苏绣绣稿也随之以山水花鸟画为重点。清代,由于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深入中国,苏绣也加以创新,被打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那时候,苏绣大师沈寿新创“仿真绣”,将苏绣的题材拓展至西洋油画、照片和自然中的物体。“仿真绣”吸收了西方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因素,将各种题材的人物与风景绣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在这一时期,苏绣艺术家们主要取材于西方人物。如沈寿绣制的《意大利皇后像》,作品中的意大利皇后面部取侧面像,服装雍容华贵,表现出了皇后高贵典雅的形象。这幅作品绣制完成后送给意大利,获得了极大轰动,并且在意大利博览会上获得“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这一时期苏绣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我绣制的苏绣作品《雄狮》以动物为题材,重点绣制狮子的头部特写,将狮子的凶猛强悍近距离展现在观赏者面前。这幅绣品在去年的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铜奖。

二、鲜明秀雅的用色

苏州地处江南,气候温和,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被誉为“人间天堂”。苏绣产生、发展于此,自然被浸入了苏州的温婉特色,最突出的就表现在苏绣的用色方面。

史书记载苏绣“设色精妙,光彩射目”。的确,苏绣图案秀丽、色泽典雅、华而不俗,这是它区别于其它绣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苏绣绣线色彩多种多样,丰富广泛,据统计,它的线色多达千种以上。更令人惊叹的是,每种颜色从浅到深有十几种之分,例如红色这一种颜色就可分为大红、朱红、枣红、嫣红、深红、水红、玫瑰红、桃红、粉红、杜鹃红、橙红、绯红、殷红、鲜红、猩红、灰玫红、土红等不同的种类。一般而言,苏绣大师们在绣制一件作品时,用到的各色绣线往往多达一两百多种,可谓复杂精细。

苏绣作品色彩处理是否恰当往往与其艺术效果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在市场上挑选绣线时,绣制者们往往对众多的绣线进行精挑细选,那些彩色鲜艳有光泽的绣线最受他们的青睐。另外,在绣制作品时,为了让不同颜色之间的过渡取得自然和谐的效果,绣制者们会采取用长短针相互穿插的方法,使得绣线的过渡色之间相距不至于太过明显。

在作品《雄狮》中,我采用了杏黄、姜黄、土黄、象牙白、乳白、米白、炭黑、棕黑、暗红等等颜色,背景则运用灰蓝过渡至墨绿、暗青灰等十几套色来协调主题与背景的过渡。整幅作品用色恰当,不同颜色之间过渡自然,集中体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特点。                 

三、细致精巧的针法

苏绣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其最古老的针法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就诞生的齐针,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铺绒绣就证实了这种针法诞生的最早时间。齐针也称直针,即用针线平行或斜向地刺绣在织物上,要求起针和落针均位于纹样边缘,针脚排列紧密,绣面匀称平整,不重叠,不漏底,它是各项针法的基础。发展到后来,苏绣的针法变得越来越繁杂多样,到如今已有43种。其中包含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等32种基本针法,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5种辅助针法和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6种变体绣针法。各个针法有它们各自的不同用途,如正抢层次清晰均匀,富有装饰性,适宜绣制图案花样;铺针整齐紧密,彼此之间顺序平铺,适用于刺绣物像的底层;帘绣一般绣在已着色的绣底上,起点缀作用,适宜绣制人物的背景……一般而言,质量上等的绣品都运用了多种针法,这样能避免重复单调,使得绣制品更加生动自然。

针法运用得是否精致细巧,直接关系到苏绣成品的质量优劣,这也是顾客在市场上挑选苏绣的重要标准之一。苏绣针法的好坏表现在作品表面的光洁度上,有立体感、光洁度高的作品往往在同类苏绣中销量较高,因为它绣得比较密,花费了绣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苏绣《雄狮》中,我综合运用了多种针法,背景为乱针,雄狮头部为施毛针、细乱针,眼睛和眼球部分采用了细平针的针法来表现,整幅绣面雄狮神态生动逼真,尤其是目光炯炯有神,给人以雄狮强悍凶猛的神韵,使之成为苏绣之中的上乘之作。

四、优美生动的气韵

气韵是指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道:“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这句话说的是绘画中气韵的重要性。艺术之间有共通之处,苏绣与绘画一样,也有着“气韵”之说。气韵生动的苏绣作品让人观之沉醉着迷,爱不释手,反之则让人感觉平庸,味如嚼蜡。

一件具有优美气韵的苏绣作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绣工高超、图案秀美、意境深远。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境深远,即意与境完美融合,能够表现出作品以外的深刻内涵。历史上意境深远的苏绣作品有很多,《清秘藏》就给出了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法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之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踥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山水、楼阁、人物、花鸟都各得其态,比绘画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更加优美动人,这就是气韵优美的苏绣带给人的唯美感受。

《雄狮》描绘的是一头雄狮,我必须将其称霸森林的威猛气势用无数根不同颜色的绣线和不同的针法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让人心生敬畏,力求将其气韵生动地表达出来。

结语:苏绣以其丰富广泛的题材、鲜明秀雅的用色、细致精巧的针法和优美生动的气韵著称,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不断进步,跻身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如今,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姿态赢得了许多国内外友人的关注与喜爱。

参考文献:
1】《最详尽的刺绣教科书》,日本新星出版社编著 吕婷轩 译,河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45-48
2】《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林锡旦,20049-10

作者简介:

姚林芬、女、1970年生,工艺美术师。2003年创办骏林轩刺绣精品阁,擅长仿真绣,各类花鸟、动物及仕女画的制作,代表作品有《八十七神仙卷》、《雄狮》、《花鸟》、《花鸟屏风》、《古山水》等,且在展览中屡次获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