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明末作家魏学洢《核舟记》记载了明末核雕名家王叔远晚年的技艺水平。随着苏工核雕的兴起,《核舟记》开始被文玩爱好者、记者在介绍苏州核雕时大量引用。然而,这其中往往存在着误解。本文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为大家解开这其中的几点误读。
关键词:核舟记 误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该段描写出自明末作家魏学洢《核舟记》,记载了明末核雕名家王叔远晚年的技艺水平,是一篇出色的状物记。
新中国成立后,《核舟记》被选入中学课本,因该文章的特殊地位,随着苏州核雕的复兴,《核舟记》开始被文玩爱好者、各类媒体在介绍苏州核雕时大量引用,以体现核雕盛于明清的历史。然而,广大文玩爱好者在苏州核雕的渊源探析中,往往存在着误解和误读,这其中有些地方是值得推敲的。
一、《核舟记》中王叔远所刻真的是橄榄核舟吗?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28页“王毅”条载:“明,字叔远,一作叔达,号初平山人,江苏常熟人。善刻桃核,……按:《中国艺术家征略》疑与叔明为一人。”据此可知,王叔远擅长的是桃核雕刻而非橄榄核雕刻。《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80页,“王叔明”条:“清,《中国艺术家征略》疑为王叔远(毅)不误。”再据清朝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第523页“王叔远核桃刻舟”条:“《东轩主人述异记》载:‘武塘魏氏藏核桃舟一枚,刻为赤壁赋。舟首尾长八分,高可二黍许,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手卷、为念珠、为对联,神气若生。背刻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达甫刻,细若蚊足,又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此处“达”系笔误,应为“远”,“王叔达”即“王叔远”。据此可知,《核舟记》中王叔远所刻应为桃核舟。后来,九四年的时候,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等专家鉴定,确被认证是明代核雕工艺大师王叔远所说的“苏东坡夜游赤壁”。
二、为人熟知的橄榄核舟作者系谁?
在百度百科词条中搜索《核舟记》,配图可见一枚核舟,而这张图也是众多媒体和出版商用作《核舟记》和宣传舟山核雕时的配图。但仔细观察图中细节,无论果核表面纹理还是果核形状,都与橄榄核更为接近而非桃核(橄榄核经打磨后表面光滑,头尖肚圆较为细长;而桃核表面粗糙,整体接近正圆)。如果这枚作品非桃核舟,那么也就不是《核舟记》中王叔远所做的核舟。如果不是王叔远的核舟,那么这枚橄榄核舟又是谁的作品呢?
经翻阅多篇文献,此枚橄榄核舟应为清代雕刻家陈祖章采橄榄核雕刻而成。陈祖章自雍正七年(1729)开始在造办处当差,以牙雕闻名于世,同样精通橄榄雕刻,图片上的橄榄小舟为陈祖章乾隆丁巳五月所作,现存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台湾),而非王叔远送给魏学洢的桃核。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国宝大观》上是这样介绍的:此舟呈稍深的橘红色,高1.6厘米,长3.4厘米。舟上设备齐全,舱中备有桌椅,并摆着杯盘菜肴,小窗镂空,可开可闭。舟上八人,异彩纷呈,为苏东坡泛舟夜游赤壁故事。舟底镌刻着细字《后赤壁赋》全文,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掌款。”椭形狭长的小船,就着橄榄核天然的外廓弧线作为船底与船篷,篷顶略浮雕似系着风帆与绳索。中舱两面均具四扇镂空的花窗,中间两扇可推开。舱内桌案杯盘罗列,一客依桌坐,而当窗者为东坡居士。船右前侧一丫髻童子倚舷下望。船首有带帽老者短衫箕踞,一童子蹲于炉前烹茶,另一童子扶肩戏玩。后舱有船夫掌舵,另一文士凭栏内视若回语状。全船八人,细如米粒。船底刻“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字迹不甚工,但细密井然;文后署款:“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恭制。”这些描述与图片中核舟形态是完全符合的。
从以上两点误读中,我们有几点领悟:
一、艺术作品各有千秋,切不可一味求“名”。出现《核舟记》这样的误读,始作俑者可能只是有些媒体宣传造势的手段,后来人确是想当然的人云亦云。但是搞艺术切不可以如此轻率。现在不少新生代的核雕艺人每每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精细的刀功,以及基于现代审美观念对主题的选择,和殷派祖师当年“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的风格不尽相同。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懂得借鉴学习、取长补短、虚心求教,而不是以名气论英雄,也不是因名望而固步自封。因此,广大文玩爱好者不应以篇概全。这就像一个喜欢相声艺术的听众,除了侯宝林大师的段子一概不采,其审美观未免可能是狭隘的。
文玩不是古玩,过度强调追溯其历史已无太大的实际意义,更多的魅力在现存于人世的艺人手中,挑选自己认为好的作品,不为LOGO而买,不为标签而买,只选择合适自己的收藏,才是现代人收藏的宗旨,否则祖先留下的瑰宝就成了爱马仕之流。
二、艺术各门类是可以互通的,最重要的勤学善思。所谓隔行不隔理,中国的每个门类艺术都是综合艺术。比较各门类艺术的相通之处,就可以梳理出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
盛传殷派祖师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且是“年轻时偶然从广东船工手中得到几只橄榄核”,开始橄榄核雕创作——而非桃核;无数现代作者未经正式请酒拜师、入“名门正派”,靠钻研也在核雕领域有所成就。清末民初的舟山艺人,几乎没有作品流传于世,大多核雕作者并非出身于大富大贵家庭,包括殷派祖师,盛传其选择创作罗汉主题是靠“在罗汉堂观摩”,舟山大多略有名气的作者多为朴实、勤劳的苏州人,生活中既没有罗汉、神兽、麒麟等神奇出现,亦没有到正规的美术院校读取过博士学位,创作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对上一辈匠人教诲的领悟,其认真、朴实的创作态度值得每一个工艺美术爱好者借鉴,并非如今先进的电脑科技可以替代——这才是舟山核雕技艺传承中的精神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郑建军.从明代桃核舟看魏学洢《核舟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4):77-80
【2】新华社1994年3月16日北京电《镇海发现罕见的明微雕桃核舟》(载《宁波日报》1994.3.17 第1版)
【3】国宝大观[M].上海文化出版.1990年8月第一版
【4】邵婉靓.雕刻在民间的流传与鉴赏[J].浙江工艺美术.2004(03):11-12
作者简介:
刘敏霞,艺名刘小敏。女,汉族,1963年3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舟山村。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