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之“画刻”

[日期:2014-04-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留青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常以书画为表现内容,借竹之自然特点,抒发人们对自然物象的感受和心中情怀,但因其自然特性,在雕刻时表现的内涵往往又与其它雕刻材料不同,可以更好地表现书画之墨韵,是画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刻画。

关键词:常州  留青竹刻   画刻  刻画 

竹、木、象牙、紫砂都是可以作为“刻画”和“画刻”的雕刻材料,但是“刻画”和“画刻”又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名字,“刻画”作品多数是匠艺之作,而“画刻”作品是指比较高雅的刀刻艺术品,下面就留青竹刻之画刻和刻画谈几点想法。

一、画刻与刻画之区别

   中国的竹刻艺术,品类众多,有立雕、镂雕、深浮雕、浅浮雕、留青、浅刻等。这里要谈的“画刻”,仅限于留青和浅刻(包括红木浅刻)这两种门类,因为,其他门类的雕刻,虽然也同绘画有相通、相融的一面,作品也可以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但是,它们所表现的景物,都具有立体和半立体的特性。它们不要求,也表现不出中国书画的笔墨韵味。而留青和浅刻是介于刀笔一体的艺术,是可以集绘画与雕刻为一体的艺术,是可以通过以刀代笔、刀笔相融而达到“画刻”的高度和境界的艺术。

刀与笔,各有各的特性,刀痕与笔迹所显示的艺术效果各不相同,可谓刀有刀味,笔有笔味。笔是柔软润泽的,笔头的不同部位(笔尖、笔肚、笔根)可以含有不同的墨色(颜色),一笔下去,可以同时出现浓淡干湿、相融相异、内涵丰富的笔墨韵味。而刀是坚硬锋利的,一把刻刀,只有一种刀口、刀锋,一刀下去,或铲、或切、或推、或拉,只能出现一种刀痕。所以,操刀与运笔,虽有相通的一面,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会运笔的人,不一定自然就会操刀,会操刀的人,也不一定自然就能运笔。绘画是独立的艺术品种,而留青竹刻和浅刻却是要以绘画为前提,为基础的,所以,造就一名真正画刻的刻家,也是很难的。有的人,绘画水平虽高,但缺乏刀上功夫,对他自己的画意、笔意无法用刻刀表达出来,刻品当然就不能达到“画刻”要求。有的人,刀上基本功虽好,但懂画,会画水平不高,或者根本不懂画理,他们既不能独立创作画稿,对他人画稿不理解,看不出画稿中哪些是重头之笔,生动之笔,哪些是陪衬之笔,尚未到位之笔。他们在操刀过程中,不会有刻者的主体意识,也就不会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只会被动地、呆板地用刻刀去描摹画稿。停留在“刻画”的层面上,他们的作品,也就难以达到“画刻”的要求。

二、如何才能真正达到“画刻”要求

按理说,应该是那些既会画又会刻的人,是刀笔兼备,刀笔俱佳的人。但是,雕刻与绘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特性的艺术门类,要达到刀笔兼备,刀笔俱佳是很难的。所以,我以为一个雕刻工作者,如果他在提高操刀基本功的同时,又注重提高绘画赏画能力,并不断以画理,画艺来指导雕刻推动促进刻艺、刻功的提高,是可以使作品进入“画刻”境界,从而达到“画刻”要求的。明末清初,首创留青竹刻的张希黄,我们虽然没有见到他有独立的绘画作品,但从他的雕刻作品看,他是有一定绘画基础的,所以,他能突破浮雕刻法的束缚,开创出留青刻法,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来。清中期的浅刻大家潘西凤,我们也未见过他独立的绘画作品,说明他也是以雕刻为主的。但由于他与当时风靡画坛的“扬州八怪”交往甚笃,并与郑板桥、黄慎等密切合作,他还采用过恽寿平等人的画稿。所以,他的浅刻作品能体现出书画味来。人称他“精于绘事”,看来是有依据的。著名竹刻家徐素白,是留青和浅刻的一代创新者。他也没有独立的书画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由自己作画的,也不多。但他自入门雕刻生涯之日起,就刻苦练习刀、笔基本功,同时,他善于以人之长,补已之短。他的作品,多数是同知名书画家合作的,他听取书画家们对画意、笔意的解读,重视书画家们对用刀的建议。由此,他在提高画理,画艺水平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他刻艺、刻功的提高,他甚至被书画界的朋友列入了书画家同等地位的行列。他创新了很多刀笔相融、形神兼备的花鸟虫草类作品。作品的拓片(当时还没有高效能的照相),总是被书画家们争相索取珍藏。

三、画刻对刀外之要求

本人也是努力向“画刻”境界迈进的一个。平时的每一幅作品都追求“画刻”的高度,对每幅画稿,每种景物的镌刻都精精以求。因为,“画刻”境界的内涵和外延是无比广阔和深远的。你刻这种花卉达到了要求,刻另一种花卉又需要探索和研究;刻这种动物感到比较满意了,刻另一种动物又需要攻关;对花鸟、虫草的表达过关了,对人物、山水的表达未必能过关。何况中国的书画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雕刻艺术的发展,也将永无止境。实践中,最为深刻的一点体会是在磨练操刀功夫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懂画、会画的的能力,在操刀中,又必须树立刻家的主体意识,也即是要发挥刻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达到“画刻”境界的必备条件和必由之路。好的画稿,是使我产生创作欲念的动力,对画意、笔意的理解和再创造,是我刀法运作的前提和结果。

四、画刻对书画之要求

刻自己的画,还是刻画家名家的画?我感到刻出一件满意的、成功的留青或浅刻作品,首先是出于对画稿的画意、笔意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激情和冲动,并有用刻刀去把它表现出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是许多大家的成功之道,也是历代刻家的成功之路。许多著名画家是我们经常合作和指导老师,他们的画稿超凡脱俗,笔墨韵味浓,意境深远。那些大写意的笔法画作,更是喜爱。这种的画稿,会有“无从下刀,望而却步”之感,就更有挑战性。每当刻出一件大写意的画作,就会由衷地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更促使我们去创作更多的大写意作品。所以,强调刻家要“功在刀外”,实际就是要求刻家把书画修养作为基本功的内容之一来对待。当然,刻别人的画,并非就是依葫芦画瓢地对原作进行简单的摹刻,那只会把作品刻得僵硬、呆板。譬如画家的起笔、运笔、收笔,提按顿挫;以及以浓破淡以淡破浓的墨色变化,在竹刻上并不是简单的留或去,而是要深刻的理解笔墨的变化内涵,对比和烘托的关系;又譬如画稿中的线条,要根据整幅画的情况来决定运用阴刻还是阳刻,是虚是实;画家用色块与线条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趣和对生活的感悟,中国画离不开宣纸和毛笔,水和墨这些特殊的材料;而竹材、刻刀却是有一定硬度,两者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何做到两者的统一,这就需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和艺术的情趣来选择刀法进行二次创作。书画课堂的刘存惠教授曾经讲过:“用笔墨造型创造画面效果并没有一个格式去套每一张画,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去追求你要追求的那张画的格式,这才是艺术的生命力。”竹刻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要想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能过于格式化、套路化,而是需要有自我的艺术主张。画家把自然界中的许多有生命的客观对象,经过提炼、感悟,凝结成了独特的“书画语言”,我们在再创作过程中就要懂得和领悟画家用笔墨表达的这种语言,才能把“书 画语言”通过刻刀在竹筠上转化为特有的“竹刻语言”。 竹刻与国画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古今之大画家创作了很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我们用竹刻的形式把其演绎出来,这也正是竹刻的情趣和魅力所在。

  五、画刻之境界

    能称之为“画刻”的作品,应该是刀中有画,画中有刀,是在刻家的主体意识下,经过用刀后,升华再创造的“画”,是蕴含着刀味的“画”。这也是“画刻”

的价值所在。刻家对一幅画稿的画意、笔意,仅有再创造的冲动,没有刻艺的理论指导,也是不能达到“画刻”境界的。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须做到,一: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要体现画意、笔意,突出神似。二:造型与韵味的关系,必须把刀功下在表现笔墨韵味上。三:虚实关系,要以虚托实,虚实相衬。四:点线面关系,要相生相融,相得益彰。五:精细与粗犷的关系,要反差对比,各得其所。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分清主次,虚实相配,各就其位。以上六点其实也是画理的重要内容。画理指导画艺,也指导留青和浅刻的刻艺。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重复细述,也只是抛砖引玉而已。至于具体的刀法技巧,由于刀和笔的特性不同,所以,刀法运用也不同,一笔画就的一根线条,一般至少要二刀以上才能刻就;一笔画就的块面,留青是用不同深浅的许多块面型刀痕组成,红木浅刻由于材质不同,有时用许多大小不同的点型刀痕组成,有时则用轻重疏密的线条组成。总之,犹如绘画一样,也是没有定法的。这些,只能由刻者自己在实践中去把握和创新。

作为徐氏的第三代,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竹刻艺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问题。虽说技法技巧对初学者入门者来说很重要,但悟性和天分也同样不可或缺。这些如何获得,除了要扎实掌握基本功外,还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特别是书画方面的,平时要勤练书法和绘画;多学理论知识,多读书,从中汲取养分,多读名家的书画作品,读书学习能加强人的修养,有了这些刀外功夫,那么反映在作品上,内容才会越来越丰富。陈传席教授曾说过:“过于讲究技法和技巧的作品,格调必不会太高”。这并不是在贬低基本功的重要性,而是说不要过分地去追求一些所谓的花样和形式,应该要更多地加入创作者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形象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因为艺术毕竟不是单纯的秀技法,最终要表现的还是修养。

参考文献:

1】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徐秉言竹木雕刻》 2004

2】大世界出版公司出版的《徐秉方竹刻集》 2004

作者简介:

沈华强,艺名竹舟,66年生于江苏武进,工艺美术师。91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师从著名竹刻家徐秉言学习留青竹刻,并随书画家程舎予、许晋初、陆迅等学习国画。

其作品既讲究中国书画的传统笔墨,又凸显现代艺术审美情趣。不板不滞,平中见奇。取诸家之长,但又不拘于某家门派,从而达到气至法备、法为我用的境地。简约、清雅、意幽是其艺术特点,是徐氏留青竹刻第三代传承人,专业研究现代留青之发展。

徐云,1969年生,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从小受家庭文化影响,随父徐秉言学习留青竹刻。作品清秀典雅,简约脱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