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象牙浅刻 创作 百骏图 魅力
一、象牙浅刻的特点
在我国,因为受到佛教影响,象牙被赋予辟邪的寓意,也使得象牙成为贵重的特种工艺制作材料。象牙雕刻与竹雕、木雕并称为传统雕刻工艺中的三大门类。象牙雕刻的艺术品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泽,备受历代藏家珍爱,通常以“竹木牙角”分类,成为独具特色的文玩艺术品。
象牙是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浅刻艺术品,以其细腻的文笔,将书画和雕刻技艺融于一体,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雕刻的种类很多,象牙雕刻主要是以浮雕和浅雕为主,自古以来常州地区是以浅刻艺术为主,对于这两种技艺象牙浅刻更加令我折服。自明清时期起,在花鸟、人物、动物都是以线条作为象牙浅刻的主要表达方式。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表达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多样化,如今象牙浅刻已经成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把雕刻和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充分利用好象牙自然纹理与画面效果结合,使画面线条与象牙自然纹理融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视觉冲击力。
二、《百骏图》的创作历程
我自小酷爱绘画艺术,从事象牙浅刻事业已有三十多年,最初和象牙浅刻结缘的时候心中很是忐忑,象牙材料十分名贵,生怕刻得不好破坏了象牙本身的价值,但是良好的绘画基础增加了我信心,在从没有练习过的情况下直接在象牙制品上刻画了第一个产品,而且效果还不错,之后我的越来越有自信,浅刻水平也越来越好,直到今天。
在象牙浅刻领域很多人都不善刻动物,因为用刀刻画动物的骨架是不能有一点偏差的,稍有偏差动物的整体形象就会变得很怪异,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想要画刻出动物的气质是很有讲究的,更加难刻的是动物的毛必须刻画的很细且顺,还必须稍有弧度,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刀法,我是在数十年的浅刻生涯中慢慢摸索出来的,如今可以说是“刻画数万卷,下刀如有神”。《百骏图》是郎世宁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之后被后人作为素材运用到多种艺术作品中如刺绣、国画、瓷板画等。
早在很多年前我还在武进工艺美术厂时,《百骏图》我就画过很多遍了,每个马的姿态,包括每个背景我都了解得很清楚。以象牙浅刻的形式完成一幅《百骏图》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萌生了很久,但是我并不急着去做,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必须做到完美。
我取了一块长约75厘米宽15厘米的象牙牙板,色泽光滑,毫无瑕疵,首先我用铅笔在这块牙板上勾勒了百马图的轮廓,安排画面的整体结构,虽然是临摹名作,但是因为牙板的大小以及自己的主观意识也不可能生搬硬套完全和原稿上的布局一模一样,我必须深思熟虑,考虑每一个细节,然后用毛笔再仔细的勾画一遍,这样两道工序下来已经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
接下来就是整个创作的高峰——自右往左一一刻画了,首先是一颗松树,先刻树身,勾出树干后即圈鳞斑,圈勒有大有小、有虚有实,不宜过大,否则树干会显得松散无力,并且要一气呵成,以求气势的顺畅。后画树枝,我采用的是左右横势,开长舒展,通过高低、长短、曲直的变化,穿插自然,就能表现出松树婀娜多姿的体态。然后勾勒松针,松针都聚集在一个中心点上,形成一个圆轮,每个松针细如发丝却苍劲有力。在这棵松树后面隐约还有一颗松树,下刀轻且填墨淡雅,两棵松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过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马人的帐篷,三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倦怠地或坐或卧在帐篷前,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作品整体是以马为主的,但整个马群都是由人来控制的,以牧者开头,又以牧者结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然后由一匹浑身滚圆的白马,引出了後面千姿百态的群马。在草地上,一群肥瘦不一的马匹各自在觅食、躺卧、翻滚。远处
一个牧者正用套杆套一匹跑远的马,另一牧人则在赶拢跑散的八、九匹顽皮淘气的小马驹。画面中段,在树木坡石问逐渐出现了一片湖水,马匹则在水边嬉闹。然後丛杂的树林又把湖水隔断,群马在林木中穿行。而后湖水又逐渐开阔,湖滩的沙地上长满了芦苇和杂草,一个牧马人正站在水里为一匹高大健壮的花马洗刷另有一小群马在一个骑马的牧人带领下,泅过不宽的水面到潮的对面去。画面的结尾是一个手持套马杆的牧人。
每只马匹形态不一,神态也大不相同,每只马匹都能看到它细如针丝的毛流,每匹马的毛流均不雷同,由浅入深每一刀都凝聚了我的心血。山的刻画也是整幅作品中的重点,虚实相间,前面的山郁郁葱葱,笔墨浓重,后面的远山用笔就轻且线条简单,隐隐约约,提高了画面的层次感。
整幅作品刻画部分基本已经完成,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着色。其中树、山以及其它景色部分的着色原则一是鲜明、大方、洁净自然,二是沉着不轻浮,不可轻轻一抹,要细腻认真,三是要浑厚,染色时要和原来的笔墨协调融合。其中最鲜明的颜色就是两棵大松树的着色:用赭墨着树干,用墨绿色染松针,深暗处复着一次,明亮处用少许石绿色染,着色后丰富了画面的结构,层次更加鲜明。
一百匹马的着色是作品的关键之处,先上一层底色,然后用较重的颜色对马匹的肌肉、骨骼、关节和鬓尾等部分进行渲染,形成明暗对比与深浅的层次,从而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效果。每匹马的颜色都不相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最后加上落款这幅作品就完成了,历时整整一年之久,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还专门挑了长40厘米宽10厘米的牙板写上行书的落款镶嵌在红酸枝特制的架子上(如图),整体效果就显得大气、高端。
三、象牙浅刻的独特魅力
人类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是无限宽广、丰富、微妙的,艺术也是无限宽广、丰富、多样的。中国的传世巨作加上精湛的技艺遇到名贵的象牙,作品奢华而典雅,带给了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引发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享受,通过这种心灵上的震撼使身心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和升华,对于读者来说,欣赏到象牙浅刻作品会感到身心愉悦,对于创作者来说,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会激起自己极大的成就感,如果能听到大家的赞美,对创作者来说更是深深的激励,这就是象牙浅刻带给我们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书画报第十九期2002.3.7 中国书画报出版社出版
【2】东流.《藏物小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
作者简介:
潘卫民,1962年生于常州武进,工艺美术师。从事象牙浅刻工作35年,擅长花鸟、动物以及人物方面的创作,现为弘永商贸有限公司特聘工艺美术师,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