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浔阳遗韵》的创作

[日期:2014-04-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浔阳遗韵》是陈逸飞大师在中年的时候,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创作而出的油画作品。整幅作品长:149.8厘米,宽:129.6厘米。深深的黑色里,几个深衣女子执扇吹箫拨琴,衣饰华丽却无艳色。画面表达了和古诗《琵琶行》相似的意境,而且女艺人的形象又是那样哀婉、精心和美丽。

 

关键词苏绣  浔阳遗韵  绣法  创作

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秀之一,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而我的家乡镇湖就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古代就有存在了,到了清代达到了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镇湖人,从小我就受到苏绣艺术的熏陶,从儿时起就帮母亲绣花,到了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工龄,也具备了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和针法技巧,所绣的作品不论是山水、花草、动物,还是人物肖像,都能够绣的栩栩如生。

苏绣《浔阳遗韵》是根据陈逸飞大师的绘画作品绣制的,《浔阳遗韵》是大师在中年的时候根据古诗《琵琶行》创作而来的。整幅作品长:149.8厘米,宽:129.6厘米。作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么一幅画面:在深沉的夜色中,有三名年轻美貌、浓妆淡抹的江南女子,唐朝戏装一身锦绣,抱着琵琶的女子凝神拨弄琴弦,吹箫的女子妩媚动人,低首静静地吹响了长箫,拿着扇子的女子怀抱春梦,满蕴着温柔,微带着情愁,以一柄轻罗小扇端坐亮相,仿佛被悠扬的古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所深深吸引。古装女子与现代面孔交相辉映。整个画面构思奇美,用光自然,古装女子清丽动人,柔靡典雅,古韵悠悠。

要绣出一幅成功的《浔阳遗韵》,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有一幅适应刺绣的画稿。在画稿的设计和排版时,绘画设计人员就要通过学习、研究,充分了解刺绣的表现方式,尽力去理解刺绣针法的运用规律和它的独特风格,设计出符合刺绣绣制的《浔阳遗韵》画稿。凭借我绣花三十多年的经验证明,有了好的清晰的画稿,刺绣艺人才能绣出令人惊叹的刺绣佳作。最后经过反复的尝试,我们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把画稿的大小调整为宽:60厘米,长:70厘米。其中怎么绣制人物是非常重要的,难度也非常大,尤其是人脸的部分,某些部位不能有一针之差。首先就要求刺绣艺术工作者要读懂画理,理解画家的意图和表达情感。在绣制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粗与细、疏与密、薄与厚的对比关系,以及整幅画的主题和背景的从属关系。拿到画稿后,不应直接动手绣制,而应认真审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曾绣过多次的人物刺绣作品,也获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为了能够将苏绣《浔阳遗韵》绣好,我在绣制的技艺和技巧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尝试采用了平绣和细乱针绣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在人物的脸部采用了1/64的平针、小乱针和交叉针混合来绣制,把人脸细腻光滑,每个人物不同神态都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人物的衣服和乐器采用了1/32细乱针绣和平针来绣制,把绸缎衣服的感觉绣了出来。有粗有细,粗细结合,使得整个绣品画面相得益彰,完美结合。同时,在绣制过程中从整体效果出发,不断调整主次关系,使得画面中的人物惟妙惟肖、轮廓分明,与背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其中作品中人物身上的衣服就特别难绣,重点是要把衣服上的光彩度绣出来,要绣出丝绸的感觉,所以丝线必须要细,颜色必须要丰富。要适当采用粗细结合的绣法来表现,颜色要从深到浅,整幅作品大概要选用几十种颜色来绣制,其中光一个衣服上的小花就要56种颜色,所以绣得非常辛苦。衣服上的皱纹要绣出立体感,所以也特别难表现,人脸上的眼睛的神态是整幅作品中难度较高的,在处理眼睛的时候要懂得身入其境去感觉和想象作品中人物在看什么,在想什么,要把人物的眼神描绘出来。其次人脸上的肌肉线条的走向也是很难绣出来的,要通过开动脑筋来凭借自己的想象真人脸色肌肉的走向来完成,脸上肌肉的走向和动态都要用针线的线条的走向表现出来,没有功底没有一定想象能力的人是无法完成的。比如说一个简简单单的鼻子,要把它绣的逼真也是不容易的。

单面绣《浔阳遗韵》所用的底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刺绣工作者普遍使用的底料是软缎,缎料是一种质地较为厚实的丝绸织物,有光度,如使用在日用品上,它和丝线十分协调,能够产生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但是我觉得用这种底料不符合《浔阳遗韵》要表达的感觉和思想,所以后来我选用了塔夫绸进行绣制,因为它能够表现出虚实结合,明暗相兼的效果,从而使得整个作品达到了更为理想的效果。

绣制这幅《浔阳遗韵》,每天从早上7点要绣到晚上6点,有时还要再加班加点,虽然比较辛苦,但是看着绣品一针一线的完成,一点点的进展,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我在绣制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难点,但是我还是通过努力和创新一步步去完成,经过长达半年的精细绣制,苏绣《浔阳遗韵》终于在20106月顺利完工了。不少熟悉的苏绣大师看过之后都纷纷叫好。作品在2010927日,入选了第四届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优秀刺绣作品,并获得了银奖。再次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

苏绣《浔阳遗韵》之的成功,令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让我从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创作灵感,也让我更加懂得针法和色彩的运用。这就是我在绣制苏绣《浔阳遗韵》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是想在分析的过程中寻找出一些规律,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起推动苏绣艺术的发展,希望我们的苏绣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佩兰.苏绣针法和技巧[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

[2]林锡旦.苏绣史话[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江鸣.国外传统图形创意设计[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1

[4]惊鸿、林煜.陈逸飞创奇[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

作者简介:

   孙素群,1967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工艺美术师,致力于苏绣艺术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在苏绣人物动物创作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尤其擅长人物的苏绣创作,在业内颇有好评和认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