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用刺绣技艺表现书画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其针法和绣法都必须根据画稿表现的内容选定。根据卢星堂二幅山水画的内容特点,笔者选择了用虚实乱针为主的针法绣制。本文论述了卢星堂画的特点及刺绣的针法和绣法。
关键词:乱针绣 《秋冬》 针法 绣法
单面乱针绣作品《秋冬》是根据著名画家卢星堂的《四季山水》条屏中的秋景《朝晖》和冬天雪景《晴雪图》绣制的。卢星堂,1938年出生于风光绮丽、人文荟萃、经济发达又充满诗情画意的锦绣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他自幼秉承家学渊源,21岁便迈进金陵,成为新成立的江苏国画院第一个学员,投入一代山水画大师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门下,脱颖而出,进而成为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家。
他的绘画融贯传统性、民族性,而又吸收西方有益的成分,以强化作品的时代感。他从自己的性格、素养、经历、审美、爱好、笔墨特长等条件出发,经长期探索,创立了个人秀润、清新、空灵、气韵生动、恬淡优美的水墨风格,而且寻找到适合于发挥这一特长的主要表现对象——行云、流水、丛林、洁雪。以大自然景物抒发表达深邃的人文意境,总是能体现出大自然内在的诗情画意,折射出大自然的无限生命力,受到国内外广大艺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好评和喜爱。
卢星堂的书画作品很富有诗意,他的这种诗意,其质地纯洁、高尚而优美;其蕴涵丰盈、浓郁而蕴藉;其情感色彩,则与作品苍秀清新、恬淡宁和而又不失壮丽恢宏的总体风貌相契合,构成了作品独特的魅力。他对于秋林雪景的描绘,往往在枯枝败叶之中点缀着粉花嫩草,于荒寒中暗露春意:他对于水冲破墨法的探索,使他的溪流汀岸雪林丛草云雾蒸腾,景小境大,耐人寻味。他揭示出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常景中那意境幽深的一面。它的审美格调显得那么质朴、凝重、醇厚而又大巧若拙,也只有到了这种境界,才显示出其艺术主体的精神与品貌。卢星堂作画,能大能小,能放能收。大画气势生动,小画笔墨精美。之所以兼而得之,不仅在于他深厚的传统功力,更由于他能在写生中根据实际感悟而选用不同的艺术语言。他特别重视写生,认为“写生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书画艺术的基本功。”
单面绣《秋冬》绣的是卢星堂《四季山水》条屏中描绘秋景的《朝晖》和冬天雪景的《晴雪图》。两页刺绣条屏尺寸均宽46厘米,高120厘米。用刺绣技艺表现书画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其针法和绣法都必须根据画稿表现的内容选定。根据这二幅山水画的内容特点,笔者选择了用虚实乱针为主的针法绣制。两幅画面整体所用线色均为灰黑色调,但又各有不同。
秋景《朝晖》描绘了深秋的黄山在朝晖映照下的景色,崇山峻岭、自然秀丽。绣面以山为主景,以乱针绣用粗至1到2绒,细至1到2丝的线绒把山的挺拔,山的险峻,山的延绵展现的淋漓尽致。以灰为主的类似色的展开,使其空间感十分逼真。面前两片山峰的布局不由使人联想到白居易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句,所用线色多为各种灰色,瓦灰、青灰、黄灰、蓝灰等,间或用绿灰、墨绿等线色表现山上的植被。画面前面的山为表现其挺拔的轮廓,打底所用色线相对粗一点,用针也相对偏竖。而中间的山峰为用线细一点,将深山幽谷的景色含蓄而又真切的得到了渲染,每个山头上的因为朝晖而体现出的红光,令人心旷神怡。而远处的山林则展现了其绵延的姿态,用线更细,用针也偏横,以偏红的灰色表现山的轮廓,整体以红黄色调体现朝晖的照射。绣山雾也是这幅作品的一个重点。在作品中要灵巧地运用线色与线条的变化,使雾的个性得到逼真的表现。云雾缥缈在山间,徒增了山景的情趣。而山上树丛的灵巧安排,几棵苍松欹侧斜立,劲健挺秀,以蓝绿色调的灰线绣制,又增加了山的生命力。山上的点点红色,既是深秋黄山的片片红枫,又与远山朝晖照耀下的红色遥相呼应,使得整个画面色调过渡自然,整幅作品苍秀清新,恬淡宁和,又不失恢宏。
冬景《晴雪图》在绣制中也运用了虚实乱针绣法。以底料原来的白色留白来表现白雪。以黑色、深灰、赭石、灰绿、蓝灰等多种色调的丝线绣出错落的树枝、灌木、草丛、地坡、石块等,用线粗细结合,针脚较短。以灰、灰蓝等丝线绣出远山,用线较细。以线条的粗细与虚实、用色的变化使绣面的近景、中景及远景拉开层次。以红色的色线绣制出在风雪中行走的一人,在苍茫雪地中透出一点春意,让人眼前一亮。以乱针绣将寒冬的原景十分真切地在现在我们眼前:远处耸立的山峦,缭绕的云雾,近处错乱的树丛,起伏的大地,这些景物比例得体,布局精巧,加上独特的配色,使清新纯净的风光得到了得体而又自然的诠释,一种意犹未尽的视觉感跃然于画面之中。冰清玉洁的世界中那一丛丛屹立的灌木,分明是一曲不畏严寒风剑,不向高压低头的人格颂歌。整体绣面用色素雅高洁、线条轻盈灵动、简洁而不简单、层次分明,水墨韵味十足。
这两件绣品一起组成了《秋冬》,两幅作品色调统一,秋景的山上的点点红色与冬景雪地中的红衣行人都是彼此画面中的亮点,彼此呼应,使得两幅作品的画面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把卢星堂作品清丽秀雅、气韵生动、诗情画意的感觉表现了出来。
在这件作品的绣制过程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要绣好一件作品,首先要全面理解绣稿的画意,然后还要充分掌握好线条的疏密,运用好不同的刺绣针法,使绣稿的画意能得到完美的呈现。更重要的是绣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靠的是绣者的勤奋和灵气。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使苏绣艺术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简介:
汤晓红, 1986年12月出生于苏州市镇湖。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十三年,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题材的绣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金、银、铜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