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如何进入海外市场

[日期:2014-04-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笔者以自身在海外参展和经营的经历,探讨苏绣如何在海外市场发展,主要从经营者和政府扶持两个角度,希望能对文化产业有所启示。

 

 关键词 :苏绣   专卖店    海外市场

 

苏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苏州的名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2011年中国政府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几百项,其中包含了苏绣,这些文化产业,是真正的民族窗口,是国家的名片,是外国人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爱上中华民族的原因,多少年来,很多有远见的中国人,都想把中国的文化推广到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目前,中国政府也在这方面做工作,首先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方法,包括建立博物馆、在国内修缮非物质文化场地、设立传承人物、资金资助、媒体介绍宣传等。在海外,中国正在投资建设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制定《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我国海外文化中心总数将超过50个,相比较过去,中国文化在海外推广确实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苏绣界也不例外,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苏绣,在国内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但是在海外市场,发展很有限,这些年来,笔者由于在海外的经营和展出经历,总结了一些经验。从个人角度,首先从在海外的商品销售和展出,走出了苏绣文化海外发展的第一步。

2006年,笔者所在的公司经政府批准,对外投资香港,顾氏传人在香港带领员工,用心经营。目前,在香港拥有三家专卖店,数年来,我们的专卖店接待香港本地以及外来游客数万人,且员工现场苏绣,将苏绣文化介绍给海外客人。2006-2010年期间,我多次在海外参展,涉及到日本,英国,香港等地,在这期间,我看到的,既有苏绣广受海外人士尊重和热爱的一面,又有看到苏绣不为人知,推广不力的一面,比如在英国某城市,有常年定期展出的十字绣手工绣工艺展,三天中有近万名手工绣爱好者,可是她们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或者见过苏绣,当我们展示苏绣的针法和细腻度时,她们都被惊呆了;在英国的书店里,关于苏绣针法的书籍都是日文的,是日本人以中国的苏绣为素材,介绍成是他们本国的文化。苏绣的售价方面也是出现这种情况,在国内,一些大陆高端客户购买单幅苏绣价格可达到几十万,上百万元,可是卖到外国的苏绣,价格能卖到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就很少,说明我们的苏绣还是没有走上国际的高端市场,原因呢,是我们走出去的太少,国外市场对我们了解不多,国外没有完全认可我们这门手工艺术的收藏价值。更有甚者,直至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中还没有收入苏绣。作为苏绣人都会有思考,我们苏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一定要走向世界,也有很多苏绣的传人,在做这方面的努力,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呢。

首先是政府的扶持。苏绣艺术家首先得在国内发展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才能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苏绣企业首先在国内发展壮大,才能有实力到海外发展。在国内,政府投资修缮绣品街,资金补贴,修缮通往苏绣之乡的道路。重点扶持一批优秀绣娘,评职称,参加培训等,对外,联系一些国家的文化机构和展会,带领本地绣娘走出去展览,文化交流,类似这样的例子每年都有很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掘了苏绣界的潜力,推动了苏绣在国内外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讲,现在,在海外推广方面,是政府做了主要的工作,企业走向海外的源动力和主力军,市场化运作也不是作为主要方式。在海外推广方面,国家成了主体,但是政府主导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政府主导的在海外推广苏绣,广度和深度都有不足,理论上分析,如果完全是以企业为主体,国家对企业的政策进行调整,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最终将企业作为推广苏绣文化的主体,则是双赢的结果。

为什么要从企业角度作为推广苏绣商品和文化主体,因为我们政府能够想到做到的,毕竟有限,而民间的资源和智慧能够发挥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力量。举一个小例子,在国外,唐人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但唐人街可不是中国政府出去规划投资的,是民间自发形成,但影响力极大。

众所周知,近些年,苏绣被中国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也可以说,苏绣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产业的一个代表,就苏绣方面说明政府如何协助企业壮大和走出去,对其他传统文化产业也有启示。那如何让我们的苏绣商品和文化能够在西方大量地展示呢,这就要政府出台合理的扶持政策,让民间的企业去发展壮大,去搭台唱戏,而不是政府亲自去唱戏。

目前苏绣产业发展方面不足之处还比较多,苏绣产业的特征是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自解放后,苏绣的范围并不大,除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外,民间都是散落在家庭中的生产模式,很少涉及到经营零售类,所以没有形成大的苏绣企业,改革开放后,苏绣经营扩大非常迅速,但是都是以家庭和个体户为经营单位,也是没有形成非常有实力能够走向海外的大企业。

目前来看,苏绣产业要大幅度走向海外市场,要由政府引导,推动国内苏绣企业或者苏绣艺术家联合发展,形成规模实力大的苏绣企业。这样才能集中资金力量,整合苏绣品牌,在海外发展。一般来说,苏绣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主要靠专卖店和定期展出才能有影响有效益,但在国外的商场专卖店的租金非常昂贵,对企业的实力要求也很高,同时,该苏绣品牌必须是已经有一定知名度,这就要求我们苏绣企业在国内必须是实力已经很大,同时在国内发展很长时间,比如在国内的商场已经占据一线品牌等。另外从展出角度讲,我们苏绣界的展出目前主要在国内,但是在海外,要在客户群中形成影响力,必须定期固定参加某个展出,这也对企业的实力要求也很高。笔者曾经在2008年参加英国伯明翰春季展和香港 AIAA工艺品展,但是如果要效果,必须定期参展,因为资金原因,我们并不能做到;同样由于本身实力有限,在香港目前的发展的规模也很小,虽然对苏绣艺术推广怀着责任和热情,但是力度有限,如果是个大的苏绣企业,情况就不一样了。目前苏绣界的大型企业并不多,其中比较大的比如某品牌,在全国有数十家专卖店,在全国最高端的商场内设专柜,另外有苏绣研究所和苏绣界的数十位名家,技术超群,在行业中有领头羊的作用,然而资产实力都不能和房地产,服装,化工等上市企业相比,因此很难在国外设立连锁专卖店和展示中心,而且在生产端,也没有形成原材料质量控制,教学研发,生产,品牌专卖等一条龙现状。

苏绣要走向海外市场,从政策层面讲,政府可以进行研究调整苏绣行业的相关政策的可行性。苏绣经营的主要成本是人力,其他诸如生产工具之类的成本基本忽略不计,因此,对于苏绣行业,生产的要素最重要的就是人力,用于开发研究的也是人力,她本身既是劳动密集型,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目前国内的税收体制,年营业额超过一定金额的生产企业必须成为一般纳税人,开票需缴纳增值税,在技术型人力密集的苏绣产业,财务上并不能将人力成本计算成增值税抵扣部分,这样导致需按照开票金额缴纳接近无抵扣的增值税。这样造成企业不能扩大。以实际数据来算,一个企业,如果每个人每个月生产1幅画,每个人每个月工资是4500元,那么单幅画成本就约是5000元,如果单幅售价10000元的话,那么,每幅开给客人的增值税票,税点17%,即付税金额1700元。如果企业是在商场扣点经营,那么给商城再付约25%扣点即2500元,那纯利润则为800元,当然如果售价更高,则利润会再高点,不过依然有限。以这样的利润,企业不可能有足够多的资金来研发和发展,更难开拓海外市场,推广苏绣文化了。如果能将人力成本作为增值税的进项抵扣,那么企业净利润则大幅度上升,苏绣企业实力提高,对于苏绣研发和文化推广都是利好。比如说对苏绣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版权,在苏绣界,绣娘作品大部分是复制名家的画,这点是国际市场比较忌讳的。解决的办法是购买画家的版权,但是对于不成规模没有实力的苏绣企业来说,只能购买不太有名气的画家的版权,大画家的版权买不起,更不能和他们形成合作和互动,如果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发展壮大,或者政府推动横向合作,苏绣企业互相联动,这样就可能和大画家形成合作了。可见啊,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做到盈利,社会责任上要推广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政府能够从政策层面进行调整,则更好。

将人力成本作为增值税的抵扣部分,完全符合苏绣产业现状。人力完全可以作为进项,则企业就可以将产品进入商场或者出口,即使营业额大幅度扩大,也没有开票税收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苏绣行业同行业产品收购,所开出票据,政府应该研究,将其作为文化产业特殊现象,批准作为全额抵扣依据,对于文化产业的盈利税,考虑减免征收,这样做是长期利好,最终会增加政府在这方面的收入。第二步就是对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社保补贴,简化社保手续,并在政策上研究如何雇佣退休后的艺术人士继续工作,因为手工艺往往到退休时,正好是个人艺术最被社会认可的时候;对于企业雇佣工艺突出人士进行补贴等。

同时,大型商场、艺术中心和展馆往往是苏绣销售和艺术推广的重要展示窗口,尤其是高端商场,影响面极广,在国外的商场也是同样的。但是高端商场租金或者扣点很高,大大影响文化企业利润,如果政府有针对性的进行补贴,使得类似苏绣的文化产业能够走向一线品牌的位置,则国内苏绣文化企业可以获得快速发展。唯有先从国内开始,占据一线品牌,才能为走向国外市场,占据海外商场一线品牌打下基础(这点类似台湾品牌琉璃工坊做得很好)。当苏绣产品走向国外商场和展示中心,形成一定规模后,这样才能算真正的走向海外市场了,才能把苏绣文化介绍给国外人。

对于苏绣艺术品出口,或者在国外设立艺术中心的企业,进行税收或者海外场地费用补贴,简化人员出国程序,现在苏绣艺术品在苏州已经有了类似苏绣研究所,和镇湖苏绣艺术馆等展示中心,面向国内外游客展示苏绣艺术,但是在国外,还没有固定长期的展示中心。如果通过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让民营企业在国外商场,展馆,文化中心自己设立专卖店或者展示馆。那么中国对于推广苏绣文化,做到的点和面的广度和深度,肯定远远超过以往。这一点,最近我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苏绣行业的政策,已经开始做了,而且最近也有一些活动,针对海外展出和交流,这些也使得苏绣能更好地走向海外市场。

 苏绣行业在海外发展好了,对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将来中国在海内外有一系列,成规模的苏绣文化展示中心和销售点,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是非常好的名片,那么国外人士将从这些类似苏绣的文化展示中领略到什么呢,领略到中国人的智慧,耐心和创造力,这是软实力,也是中国的名片。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对以苏绣走向海外市场,从经营者自身经营方向和政府政策角度方面分析,希望能对文化产业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2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作者简介:

 顾晓贤,1979年生于苏州,1994-1999年中专毕业,顾氏手工刺绣工作室艺术总监,2001年开始,姐弟创立品牌苏绣,在香港和大陆有多家专卖店;2008-2010年,受邀请并在香港城市大学教学,2008年,本人携作品参加商务部举办的中国品牌英国伯明翰春季展 ,2008年,参加香港AIAA 国际艺术工艺品展,­­­­­2007-2012年,香港的《文汇报》和《新报》《港岛地区报》等大版面报道顾氏家族刺绣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