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器皿的创作与体会

[日期:2014-04-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玉雕艺术品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既有玉石温润内敛的自然之美,又充分体现了巧妙乖张的艺术加工之美。作为玉雕师对每块玉料都怀着敬畏之心,通过创作者的苦思冥想、反复琢磨,得出最佳方案进行雕琢并不断地修改,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玉雕创作 实践 S线条 器皿器形

 

       一、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
       一块顽石,通过玉雕师的精心雕琢,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从而引人无限的遐思,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然而一件优秀玉雕作品的创作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除了需要遇到一块可塑性强的原石外,更重要的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这必须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对任何事物的细微观察力。
       玉雕艺术品融自然之美与艺术为一炉,可化腐朽为神奇,即具备大胆夸张,有在抽象的写意神韵,笔者们对每块玉料不是每块都可以确定雕琢成什么,而更多的玉雕作品需要通过作者的苦思冥想、反复琢磨,得出一种或几种方案,然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雕琢,有时在雕琢过程中又要改变最初确定好的设计方案或暂停后再思考,然后对作品不断的修改,使每件作品达到最好的效果。
       有时会有这种现象,当你偶然看到一块玉料,就像触电一样给你心灵震撼,使你瞬间被一种具体的美所占领,玉料的一切伪装似乎立即剥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生动图画,艺术直觉在玉雕创作思维活动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将长期积累下来的创作直观感觉、心灵的顿悟等诸多要素在极短时间内溶于一起。
        二、玉雕是线条的艺术
        S形线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称阴阳线或太极线,它是线条表现形式之一。它在自然界到处存在着,在玉器造型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如人体结构、山脉起伏、花枝形态、江海河湖、器皿的造型与纹饰、鱼龙的游动、厌恶的翻卷⋯⋯无不包含着千变万化的s型,如笔者在器皿件中从器形到纹饰都在寻找它最美的s线条,尤其是外形有时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达到它让人感觉最舒服最美的效果,还有笔者在制作兰花瓶时,从花的动态到叶子的翻卷以及绶带鸟的动态,无不用S线条来表现,特别是在做兰花叶子时,表现它的立体效果和动态的时候都是用s线来表现的。叶子的伸展与翻卷、前与后、新与老都能用几根S线来表示,笔者在制作中不断寻找其中的奥秘。
       三、器皿的造型最关键
       器皿件是笔者在创作中的主要题材,他不但讲究造型的完美,对玉料要求也非常高,作品一方面要尽量避免瑕疵,另一方面要讲究对称性,尽量保持器形最大,所以一旦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瑕疵该如何避免就显得十分关键,有时候无法避免的绺裂和水线,笔者在制作时可以用花卉的枝叶,将其避掉。这样不仅达到器形完美,还在作品中融入了自然元素,使得作品带有趣味性。
       整体感是笔者在制作过程中尤为重视的,如果做出来的产品很大,但是比例线条不匀称,该收的地方没收,或是瓶身上雕的题材不生动等,都会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大大降低。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剪大样,根据材料性质决定产品的中心线玉整体感,都可以通过纸样来确定器形比例、线条的匀称,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加完美。
       花卉是经常在器皿件中表现的,也是笔者在创作中运用的最多的题材,没有花卉的瓶叫素瓶,这样作品一般比例匀称,线条平顺自然,玉质一口气,无论造型大小都尽量表现出玉料的质地,花鸟表现为器皿上添加了自然元素,也称之为“天然瓶”,这样的瓶可能料上有瑕疵,就是采用花鸟的形式将其破掉。例如制作链条富贵瓶时,瓶身上有无法避免的绺裂与白浆。笔者在制作时将有毛病的地方用风吹的牡丹与叶子的翻卷将其有毛病的地方避掉,将有白浆的地方用一朵盛开的白牡丹来表现,两只绶带鸟栩栩如生,最后的效果得到了业界的赞赏。
       不同时代不同的品味,所呈现出的玉雕风格也不一样。
       我们应该从传统中学习题材造型,有时也会直接复制传统元素,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让玉雕创作更重视抽象的意念表达,我们应大胆探寻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当代的玉器创作往往有着简单的线条,大块留白,让整个设计发挥出十分抢眼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制作《金鱼瓶》时,作品整个瓶身大片留白,只是在瓶身下方用浅浮雕技法雕刻了三条金鱼,它们聚在一起如在窃窃私语,个个形态自然,鱼尾的表现手法则稍微夸张,为器皿作品增添了自然的动感。制作过程中,还特意在金鱼头上保留了原石的红皮,整件作品中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几根线条流畅的水草作为陪衬,使其达到了十分抢眼的效果,瓶耳则打破传统作成了香草纹饰,运用了水波纹,浪头尽,线条流畅,从整件作品看,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创作。
       玉雕的创作创新仍需要玉雕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杨光. 玉器创作:复古但不会回到过去.艺博网,2011.
【2】杨光. 浅谈青铜器对玉器设计创作的价值.艺博网,2011
【3】.王文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王文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刘溢. 作品的背后.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德坤,1986年6月生,助理工艺美术师。2005年到 扬州市维扬区“阳光玉器厂”参加工作,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光先生,擅琢器皿件,其作品沉稳庄重、浑厚大气,用料严谨、技艺娴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