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品味呈现于玉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今天发达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张扬个性和品味的方式是通过消费来进行的,玉器创作亦受到消费的推动,作品中越来越强调个性,趣味性;玉雕的雕琢相应的也应该遵守“二要三少”的原作,首先是“二要”。第一,要重视玉石材料的自然美;第二,要凸显玉器作品的圆润感,造型简洁不触手;其次是“三少”。第一,必须“少支离破碎”;第二,注意“少穿枝过梗”;第三,强调“少玲珑剔透”。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治玉实践,对上述观点进行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趣味性 个性 当代玉雕 设计创作
一、强调趣味性的当代玉雕作品
从中国玉器文化发展的脉络看,用玉观的变化使得中国玉器的形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呈现出作品形式多品味的特征。例如:史前玉器主要作为美化和装饰的配饰,西周时期玉器偏重于玩赏,战国时期玉器则成为实用器,两汉时期对玉料本质较为崇尚,唐代配饰玉新颖独特,宋元时期玉器多为宫廷皇族所用,明清时期的玉是等级、身份象征,现代玉器主要有装饰、陈设、保健、收藏等功能。
不难看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品味呈现于玉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今天发达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张扬个性和品味的方式是通过消费来进行的,玉器创作亦受到消费的推动。
在产品受众方面,人们的品味变得多样化,这样的一种多品味的市场定位,使得现阶段玉器创作更加强调创作的个性,而不是普遍性。体现在消费市场的卖点就是趣味性。
比如,阳光玉器厂近年来所出的不少精品玉雕作品,白玉《千禧瓶》,白玉《七喜瓶》、白玉《牡丹链条瓶》等等,在遵循玉雕器皿件规矩、对称、浑厚、古朴的特点的同时,在细节处理方面则更强调趣味性。白玉《千禧瓶》中,作者精心设计的三只蟋蟀不仅栩栩如生,更有着一家三口的温暖惬意,原来那三只蟋蟀,不仅分大小,还分雌雄,令证件作品兴致盎然;白玉《七喜瓶》则利用玉料本身的颜色,巧雕7只喜鹊,每只喜鹊姿态各异,而又彼此呼应,作品造型虽严肃端庄,叽叽喳喳的喜鹊却为作品带来了欢快的气氛,令人寻味。
这样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严肃的器皿件中。作为消费的主力军,手把件、挂件更是如此。皮色巧雕,随形就势,在充分利用原料的同时,趣味性则成为设计者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刻意追求工艺精巧的作品反而越来越少。笔者曾经看到一件作品,设计者宁愿将材料本身的黑点做成两条游泳的鱼,从而保留材质的完整性,在市场以材质论价格的今天,作者的大胆创意,却赢得一片叫好。
笔者以为无他,“作品做出了味道”,黑点做活了,自然瑕不掩瑜,而大面的留白则体现了玉质绝佳。
二、后现代主义下的琢磨
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领域,诸如哲学、艺术、文学等主流文化的叛逆,从而影响到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设计意识领域。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多元化、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设计艺术也逐渐摆脱了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样式和统一的设计理念,走向了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品位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持续几十年,依然占据艺术创作领域主流思潮的后现代主义,通过前一段的叙述我们知道,它在玉雕创作中同样有着意义重大。而扬州很多玉雕创作者都在有意无意的受到它的影响。
这是玉雕这个传统艺术门类演变的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在消费市场上的卖点,主要表现在对古典元素的拆解、装饰而形成的趣味性与娱乐化这两方面。它同样也在改变着玉雕做手在玉雕创作中的再创作过程。
笔者的师傅杨光一直强调,“材质美,造型美,工艺美,是玉器赢得人们喜爱的关键元素。”然而要实现这三个“美”,仅仅有充满趣味的设计还不够,还需要玉雕做手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比如线条的把握,是线里还是线外?是留还是去?完美的线条只有一条,做减法的玉雕创作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这就决定了做手对设计者的理解必须非常到位。
有时候,仅仅是轻轻一碰,就有可能与完美线条擦肩而过,特别在器皿的琢制过程中,这样的一次失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件作品都要缩小一圈,以求造型对称。
为此善于观察对于一名玉雕左手同样非常重要。以白玉《七喜瓶》为例,这件作品的七只喜鹊可以算得上作品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元素了。既然这样就要把喜鹊的神态充分表现出来,如果平时根本没有留意过鸟,即使看着设计稿,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特别是做减法的玉雕,做错了一步,就可能无法挽回。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个世界美的东西很多,这就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将美好的事物都借鉴到玉器题材中。特别是天然的东西,一定要细心观察现实中的事物,用头脑思考,用心感悟,而后再把它运用到玉器中,在制作中再把现实所看到的美表现出来。
另一个就是在雕琢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而且要有个性的风格。同样的东西,有的人做的纤细精巧,有的则浑厚古朴;这样的区别,其实就在细节上。还是以白玉《千喜瓶》为例,喜鹊的尾巴比较长,大约占到了身体的一半长度,尾巴实际上就是表明喜鹊精神面貌的东西,生命力旺盛、精神面貌高涨,尾巴自然就翘得高高的;正在喳喳叫的喜鹊因为抬头必定摆尾,这些就表现出了整个画面的生趣盎然。
那么对尾巴的雕琢自然是,该高的要高起来,该低的要低下去,注重大形的同时还要注重细工,哪怕是细到发丝,也要把它表现出来;特别是,还要注重力道的把握,尾巴是用来平衡身体的,不能让人感觉不平衡,也不能因为显工把尾巴做细了。
三、以“砣”代笔,妙笔生花
玉器的雕琢,首先要有好的美术功底,这样在学习雕琢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发挥,要以“砣”代笔,做产品就跟画画一样,只不过是用工具来表现的,另外要有决心、恒心、耐心,不断学习、钻研才能不断进步,做出好的作品。
笔者在学习玉雕过程中,苦练基本功,开始时做的题材比较广泛,后来以器皿件为主,在器皿制作过程中,线条是最主要的,无论从器形到纹饰,都有线条的运用,线条是最基本地、最单纯的、最简单的玉雕语言,有时产品的线里线外就有很大的区别,一定要找到最美的线条,做出产品不但线条优美,还要有大气、庄重的感觉。
笔者从师傅杨光以及玉雕行业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概括出“二要三少”的工艺设计原则。
首先是“二要”。第一,要重视玉石材料的自然美;第二,要凸显玉器作品的圆润感,造型简洁不触手。
玉石料的切割与利用都是服从于作品完美表现的宗旨。充分发挥玉料的 ,力求作品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工艺设计首先而且必须强调作品呈现的完整性。基于特定原材料,所选择的造型既要符合对原材料的合理利用要求,又不能因原材料的缺陷而导致作品造型面出现不自然或凹凸,而影响作品艺术形象的丰满和完整的呈现。当然更加不允许在工艺的具体操作上出现以上方面的失误,这也是对制作过程的严格要求。
其次是“三少”。第一,必须“少支离破碎”;第二,注意“少穿枝过梗”;第三,强调“少玲珑剔透”。
在设计时往往运用一些艺术语言表现体积感,通常先把玉雕造型概括为几个体积块面的组合,把握各种形象的特征,用尽可能少的体积来概括玉雕造型的各个部位以及动势。
玉雕作品先有粗坯,然后才经慢工细活雕琢成精细的成品。所谓“少支离破碎”、“少穿枝穿梗”,就是要求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上必须保证完整统一。
玲珑剔透,一直是人们形容扬州玉雕艺术作品精致的赞美词汇,但并不是凡遇到每一件玉料都采用玲珑剔透的作法,每块料的个性不同就不能一概而论的定其属性。有的料合适将玉雕作品的 精雕细刻达到登封造极程度,而有的料,需要表现含蓄、内敛,完整保留某些自然天成的、优质的材料面,而不能肆意破坏。
笔者现在主要跟随师傅学做器皿。
玉雕器皿的造型完全来自于线条,讲究的是恰到好处,有时候就是线里线外的差距,效果却截然不同。美的东西,不仅自己看的美,别人同样觉得美,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就要找到那条美的曲线。有时候仅仅是几条不经意的线条就会为作品带来灵气,为整件作品带来力量,这大概就是妙笔生花吧。
花卉在器皿中是常见题材,任何花都有一定规律,包括枝叶在内,再做花时一定要抓住它的特征,要把每个花瓣处理好,叶子要有硕大、丰满之感,枝干要挺拔有力道,制作时多变的要让它统一,统一的要让它多变。
牡丹花是笔者常做的一种,它与芍药很相似,只是牡丹花瓣翻卷的多一点,整个花的动态大一点,这点要在制作中把握好。
工具运用是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是有多年经验才能把工具运用好,要以“砣”代笔,制作时要像手中的笔一样,通过工具来表现心中的想要的效果,如果工具运用不好,做出产品有怎能好,比如,改用大工具地方就不能用小工具,该方就不能圆,做到恰到好处。
玉雕要达到一种境界,一定要从技术上高度娴熟,逐步上升到艺术的圆通化,做出产品要舒服、干净、利落,流畅的感觉,要让别人欣赏、赞同、认可你的作品,能看懂你发自内心的情感,感通身受,从中能感到些东西,这样才算是成功作品。
参考文献:
【1】杨光. 玉器创作:复古但不会回到过去.艺博网,2011.
【2】杨光. 浅谈青铜器对玉器设计创作的价值.艺博网,2011
【3】王文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王文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顾祖伟. 玉石毛料中裂绺的预测评估与利用[ J ]. 珠宝科技,1997 (2)
作者简介:
陈德坤,1986年6月生,助理工艺美术师。2005年到 扬州市维扬区“阳光玉器厂”参加工作,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光先生,擅琢器皿件,其作品沉稳庄重、浑厚大气,用料严谨、技艺娴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