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近年来,苏州舟山核雕发展迅速,但能否持续发展,却令人提忧。本文引用“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古训,从“危”和“备”的两个角度,阐述了对舟山核雕如何长远发展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舟山核雕 发展 危 备
舟山核雕,是指在舟山村区域范围内形成发展的,以橄榄核为创作原料,进行设计雕琢的手工艺。
舟山核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一百三十余年前,在上海老城隍庙在竹雕的舟山人殷根福,无意中接触到了橄榄核。橄榄核以其较为精细密集的质地,吸引了殷根福的眼球。雕刻师所特有的艺术嗅觉,让殷根福决定在橄榄核上施展刀工。经过数次的尝试和改进,殷根福雕琢的橄榄核罗汉手串,逐步被上海人追捧。不久,橄榄核雕市场不断壮大,更多的舟山人投入到了这门手艺中,舟山核雕也就此被载入苏州工艺美术史册中,开始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舟山核雕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次高低起伏的发展,但是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直至2004年左右,舟山核雕市场仿佛是活火山般瞬间爆发。核雕价格迅速攀升,从业人员大量涌入,文玩商贾争相求购,舟山核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现在的舟山村,形成了以“核雕城”为核心区域的制作、交易市场。步入村中,众多“核雕”字样,映入眼帘;雕琢、打磨之音,不绝于耳。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舟山核雕的年交易额突破亿元。小小的橄榄核,让舟山人富裕起来,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注目这门传统工艺。
时下,初漏衰败之相的房地产,是人们茶余饭后最为主要的谈资。房地产市场的红红火火也只是延续了近十年时间,而今,已经成为强弩之末。通过“房地产现象”,我不由得心生焦虑:舟山核雕能否持续强势发展。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笔者假借此文,将从“危”和“备”两大角度,分别阐述我对舟山核雕如何长远发展的几点担忧和看法。
一、危
危,《说文解字》解释为:“在高而惧也”。虽然在快速发展,舟山核雕之“危”却愈来愈清晰可见。笔者将舟山核雕之危,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原料供应日渐紧俏
舟山核雕作品几乎全部以橄榄核为雕刻材料。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苏州地区不产橄榄核。舟山村手艺人手中的橄榄核,大多来自亚热带地区的福建省、广东省一带。近几年,核雕市场逐步被世人关注,河北、山东等个别地区的艺人,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大规模从事核雕行业,原核供应出现了“分流”,这对舟山核雕原料的正常供应,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和威胁。舟山核雕的发展如日中天,舟山人每天加工的橄榄核就达数公斤。如此一来,原核的供求链就产生了矛盾,原核供应日渐紧俏。橄榄原核的价格就此水涨船高,一粒规格较大的单核价位,动辄上千元。果核可雕琢的橄榄树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生长。加之,大部分原核产地的橄榄树,处于无人修剪、施肥、培育的状况,使得舟山核雕的原料供应将会更加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想象,如果橄榄核的供应链一旦断裂,舟山核雕艺人又将如何从事自己的雕琢艺术。
(二)作品创作缺乏新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解动力”。 目前,苏州核雕创作最多的题材依然是传统的罗汉头、观音等。做传统题材的作品,本身没有错误,但如果是整日抱着传统题材不松手,其后果就是,舟山核雕固步自封,逐渐淡出人们“挑剔”的视野。当今的核雕市场是一个消费者多元化的市场。核雕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年龄分段和职业角色,每个消费者对核雕作品的品味、喜恶也不尽相同。如果总是以罗汉头、观音的作品与消费者见面,舟山核雕将会逐步让消费者审美疲劳。作品创作的新意,来自于丰厚的艺术积淀。然而,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核雕艺人绝大部分只有高中以下的学历,文化知识的缺乏,限制了核雕艺人的创新步伐和专业视野,加之,核雕艺人也大都很少有人经受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理论学习,这就使得核雕创新更加举步维艰。
(三)核雕销售相对呆滞
核雕销售相对呆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销售区域集中。目前,舟山核雕的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具体的主要销售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深圳。以上四座城市是中国的一线城市。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文玩之风强盛。舟山核雕以其“精”、“细”、“灵”的艺术特色,受到了当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核雕作品供不应求。然而,从长远发展看,这一分布格局并不科学。另一方面,销售途径单一。每天,舟山核雕城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求购橄榄核雕作品的商贾车辆,大量的核雕作品,承载这些车辆,走出了舟山村。舟山核雕艺人手头的核雕作品,大多被这些中间商买去,转卖到以上三大区域的文玩市场。只有极少数的作品,被手艺人直接卖到收藏者手中。在这种传统的销售模式中,有两个销售过程,即制造商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到顾客。销售途径的单一,导致了核雕人难以直接把握市场取向和发展态势。中间商的“加价”行为,也导致了核雕价格的“虚高”,威胁着舟山核雕的健康发展。
二、备
备,化解“危”的策略和手段。舟山核雕之危,如不及时设法化解,必将会阻碍舟山核雕的长远发展。“备”从“危”中来,笔者针对以上三点舟山核雕之危,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深入原料产地,创作精品核雕。
目前,舟山核雕人最为常见的原核采购办法就是“赌树”。“赌树”是指,买家在橄榄果实尚未成熟的时候,向“树主”出价,承包树上产下的所有橄榄核。这种采购方式,有助于缓解原料供应的紧张状况,是舟山核雕艺人深入原料产地的有益举措。与此同时,舟山人更应该做足原料产地的文章。一方面,舟山人应该尝试在原核产地,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实现对橄榄树的科学管理,从种植、到修剪、到采摘的“一条龙”掌控,最大化的实现对橄榄原核的采购,真正的做到“高筑墙、广积粮”;另一方面,舟山人应该努力在适宜橄榄树生长的地区建立起“橄榄原核生产”基地,确保对舟山核雕行业的长期、稳定的原核供应。随着橄榄核供应日渐紧张,创作精品核雕,变得势在必行。创作精品核雕,可以让有限的橄榄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使作品升值,还可以提高核雕行业的整体创作水平,可谓是“一箭三雕”。
(二)实践直销模式,扩大经营区域。
在销售区域相对集中的核雕市场,舟山人应该努力实践“直销模式”。“直销”,是以面对面且非定点之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直销者绕过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直接从顾客接收订单。同时,“直销”又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直销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简化、消灭中间商,来降低产品的流通成本并满足顾客、制造者利益最大化需求。舟山核雕实践“直销模式”,在核雕销售区域建立直销点,也可以推进核雕创作的个性化,既尽可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快速扩大舟山核雕在文玩市场的号召力。实现舟山核雕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扩大经营区域。努力将舟山核雕分阶段、有秩序地推向中国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无论是帝王之都西安,还是海滨城市青岛,都将是未来舟山核雕的巨大金库。销售区域的扩大,必须以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宣传为“开山斧”。舟山人不乏精湛的雕琢技艺,宣传成为了舟山核雕扩大销售区域的必由之路。
(三)注重地域文化,坚持创新推优。
舟山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坐落于穹窿山脚下,南临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深受吴文化的熏陶。吴侬软语、昆曲园林,生长在此种文化景象的舟山村,以自然村落特有的淳朴性格,凝聚了深厚而广大的文化积淀。在追求文化消费的今天,舟山人更应该将这种文化景象、文化积淀,融入到舟山核雕作品的血液中。以核雕作品《苏州园林》为例,该件作品充分体现了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以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为雕琢对象,融合了镂空雕、浅浮雕等技法,将苏州园林所固有的优雅静谧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件作品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文玩爱好者的追捧。舟山核雕的长远发展需要舟山艺人坚持创新推优,创新推优的关键点在于创作理念的转变。舟山核雕不单单是商品,更是艺术品,舟山核雕艺人在关注经济利润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核雕行业的前程,“前程重于金钱”才是舟山核雕人创作理念的王道。成立专业的核雕设计研发团队,是舟山核雕创作创新推优的必要举措,该举措既可以弥补核雕艺人专业理论知识的空缺,又可以较大程度地为核雕创作提高智力支持。
以上是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核雕创作经历,总结出来的对舟山核雕长远发展的几点担忧和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位舟山核雕艺人对此都会有各自的看法和见解。撰写此文,完全基于对舟山核雕行业的热爱,如有不当之处,万望各方大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传》原著左丘明 刘利 纪凌云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2】许慎编著《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李晓青,1973年生,苏州市舟山村人,工艺美术师。多年来,李晓青在传承传统核雕技法的基础上,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所雕作品造型鲜活、线条流畅、刻工精细,深受艺术界和收藏界推崇。
李晓春,1972年2月生,苏州冲山人。工艺美术师。从事核雕二十多年。所雕人物、花鸟等题材作品,刀工凝炼老辣,线条灵动舒雅,风格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