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州舟山核雕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核雕作品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但一些作品却缺乏艺术品味。笔者在文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提升核雕作品的艺术品位的目标。
关键词:核雕 艺术品 定位
苏州核雕在经历了百年风雨历程的跌宕起伏之后,现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尤其是近四、五年来,苏州核雕成为北京、天津等地文玩市场的新宠。一时间,核雕爱好者及商贾云集苏州,争相购买这一传统工艺品。于此同时,受京津文玩市场的浸染,大连、杭州等二线城市的文玩市场也开始关注苏州核雕,并且进入了争夺核雕成品的行列中。苏州核雕身价因此一涨再涨。在狂热的“求购潮”和巨大的利润空间的诱导下,苏州的核雕艺人开始夜以继日地制作核雕,大批行外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核雕手艺人的队伍里面。“疯狂的核雕”让核雕艺人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在如此盛况的背后,核雕行业存在着一大弊端。这一弊端虽然在强大的“求购潮”中变得微乎其微,但是,从苏州核雕的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却是致命的要害所在。这一弊端就是:核雕作品的艺术品位缺失。艺术品位缺失将会大大降低核雕作品的艺术认知,核雕作品也会失去“提档升级”的机会。因此,每一位苏州核雕艺人都应该将核雕创作定位为:打造艺术品。
核雕作品本身是手工艺品。它来自民间,最早是街头艺人“讨生计”的手段。因此,至今还有很多核雕艺人谦称核雕技艺为“雕虫小技”。核雕与文人雅士创作的高档书画等艺术品相比,显然“位卑”。然而,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根植于文化积淀而不断创造新兴之美的表现,它不追究创作者身份的尊卑,只关心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美的展现。因此,核雕作品也可以成为艺术品,核雕艺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以苏绣、折扇、玉雕为代表的苏州传统工艺美术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影响,逐步发展壮大、独树一帜,至今在全国范围内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苏州刺绣,又称苏绣,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绣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苏绣成品最早是作为日用品出现在大众眼前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苏绣以固有的形态出现已难以维持生计。苏绣艺人在不断提升刺绣技术的同时,努力更新创作理念,尝试将古书画、油画、国画等作为织绣题材,坚持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品质,使绣制出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原作的魅力,而且还创造出了别样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这一转变,苏绣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获得了市场的肯定和人们的喜爱。苏绣的成功转型是值得我们核雕艺人思考和借鉴的。同时,核雕又有别于苏绣,它的转型也需要根据自身状况“因地制宜”,切不可“拿来主义”。
核雕艺术品位的缺失,表现在题材陈旧、缺少新意;立意通俗、难言境界。苏州核雕的创作题材大多以传统题材为主,尤其是以观音、罗汉、弥勒等佛教题材居多。这些传统题材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逐渐趋同,日益陈旧。题材的固定、陈旧使得苏州核雕难以展现出良好的上进态势。“立意通俗”,是指核雕作品以祈福辟邪立意,契合消费大众的心理,很少有立意别致之作。通俗并非恶俗,我们在满足大众消费的同时,更应该积极以崭新的立意,引导大众消费,从而在大众消费心理转变的同时,实现核雕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境界”,是诗词书画的追求,优秀的核雕作品也应该追求境界。怎么样才能使核雕作品有境界呢,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解释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由此可见,境界的要旨是要有真感情、真体会,并且将之带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在作品上。在核雕市场日益疯狂的今天,核雕艺人在金钱面前早已迷醉,难以身心投入、饱含感情地创作作品,所以,作品中的“境界”之感无可寻觅。
诚如马克思所言,“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不是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成正比例的”。苏州核雕在疯狂的“求购潮”中,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品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创作理念的迟后;文化知识的匮乏;技艺能力的不足。此三点也是影响苏州核雕艺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创作理念之所以迟后,一是由于艺人们还是将核雕仅仅定性为“讨生计”的手段,没有将其视为艺术创作。这就使得在市场火热的情况下,艺人们一味“抢钱”,而忽略对作品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将核雕作品定位工艺商品,而非艺术品,这就使得核雕创作与艺术品位南辕北辙;二是核雕艺人难以准确把握艺术品的价值。工艺品与艺术品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艺术品较之工艺品,收藏价值、审美价值及经济价值很大。同时,具有艺术品位的核雕作品,不仅能增强核雕行业的长久生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核雕作品的独特魅力,并将之推向全国乃至国外。现今的核雕艺人大多不具备高学历,绝大多数艺人拥有高中以下学历,核雕艺人在文化知识方面形成了“短板”。在繁重的创作任务之余,核雕艺人很难挤出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专业的工艺美术培训较少,造成了艺人文化知识的匮乏,影响了核雕作品艺术品位的提升。技艺能力决定了艺人的雕刻水平,是核雕艺人提升作品艺术品位的基础。目前,拥有扎实雕刻功底和优秀制作技艺的苏州核雕艺人并不是很多,如果艺人的技艺能力不足,其核雕作品的艺术品位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核雕创作应以打造艺术品为目标,以解决核雕作品艺术品位缺失的问题。
笔者认为,苏州核雕美好的发展前景,需要我们苏州核雕艺人去努力开拓、进取。如果说核雕行业是一艘巨轮,那么艺术品位就是这艘巨轮的强力马达。在马达的强力推动下,苏州核雕艺人将乘坐这艘巨轮驶向更加宽广的领域、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选 人民出版社 1972年出版
【2】《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日出版
作者简介:
李晓青,1973年生,苏州市舟山村人,工艺美术师。多年来,李晓青在传承传统核雕技法的基础上,刻苦钻研,不断创新。所雕作品造型鲜活、线条流畅、刻工精细,深受艺术界和收藏界推崇。
李晓春,1972年2月生,苏州冲山人。工艺美术师。从事核雕二十多年。所雕人物、花鸟等题材作品,刀工凝炼老辣,线条灵动舒雅,风格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