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在缂丝工艺中的运用

[日期:2014-04-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通经断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缂丝工艺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使缂丝画面呈现出浑厚,质朴,高雅的色彩,增添了书画的意境韵味。两者的结合,丰富了缂丝的艺术表现内容,使缂丝艺术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书画艺术   缂丝工艺   结合  运用

一、书画艺术在古代缂丝工艺中的运用

缂丝艺术最早始于汉代的缂毛织物但缂丝真正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乃始于北宋末年。北宋末年徽宗皇帝酷爱书画,编纂《宣和画谱》,宫廷绘画最为繁盛。受其影响,缂丝由实用品开始向纯欣赏性艺术品方面发展,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至造及胜于原作的境界。《缂丝赵佶花鸟图》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标志着北宋晚期的缂丝已超越装饰性图案,向纯粹供欣赏的艺术门类发展。南宋是中国缂丝工艺发展的成熟时期,书画艺术的繁荣促使缂丝趋向织造书画名迹,黄居寀、赵昌、崔白的花鸟画成为南宋缂丝匠人摹仿的主要对象,并把追求原作的形似和神似作为主旨,真正成为书画织物化,使得南宋缂丝迈向艺术的顶峰,并涌现出了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一批缂丝高手,他们的作品不仅缂技精巧,而且对画稿的筛选也极为慎重,题材吸取院体画为蓝本,工艺制作追摹绘画原作的神韵风采,根据画面不同的形象,选用不同松紧粗细的丝线,运用丰富多彩的缂法来表现,把原画摩缂的惟妙惟肖。而肌理质感之美比原作更胜。朱克柔的传世作品有《缂丝莲塘乳鸭图》轴、《缂丝牡丹图》册、《缂丝山茶蛱蝶图》册等。沈子蕃的传世珍品有以宋人院体青绿山水为本缂织而成的《缂丝青碧山水图》轴、有以仿黄筌院体花鸟画而作的《缂丝梅花寒鹊图》轴,这两件作品是在他不多的传世品中缂织得最精美的力作。他们的缂丝艺术水平和成就之高,不仅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至今也未有超越者。可以说,他们以丝代笔,在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史上书写了最为辉煌的一页。纵观南宋缂丝书画的发展,与宋代绘画是相辅相依的,两宋是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因而缂丝书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表现出了缂丝书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代传世缂丝书画作品不多,《缂丝八仙图》轴、《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是其代表作品。相比宋代缂丝书画,元代的作品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形成雄秀清润的风格。此外,元代统治者承袭了金人用金的风尚,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作法成为风尚,喜爱加金织物,且金彩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如《纂组英华》记载元代缂丝作品释迦牟尼佛唐卡,其中释迦佛用十色金彩织出,异常精美。

明代有专门负责生产缂丝的管理机构,在御用监下设有缂丝作,而缂丝书画作品则是在宣德以后才发展起来。据《纂组英华》记载: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其主要特点仍是以当时名家的书画为底本,赵昌、崔白、沈周、仇英、祝枝山的书画是缂丝匠人摹缂的主要对象,一方面继承宋代精细的传统,缂织细腻,但细中有变,不求形似,用笔(丝)简逸,属于简逸的文人花鸟画法。另一方面注重装饰,色彩浓重,与清丽雅致的宋缂丝形成鲜明对照。明代早期的缂丝画织制精细,完全用缂丝技法织制而成,而晚期的作品在细小部位有动笔补色的情况,但这并未影响其艺术价值和精湛的缂织水平。明代出现了超大的巨幅缂丝画作品,其中《缂丝瑶池集庆图》轴仅画心尺寸就达到纵260厘米,横205厘米,这在明代以前是非常罕见的。明代缂丝书画受明代吴门画派影响较深,出现了一批如吴圻、朱良栋等缂丝高手,多摹仿江南文人画,状物写实,抒情自然,富于独创性,不拘一格。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绘画技艺的发展带动了缂丝的发展,明代清丽淡雅的风格在缂丝艺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清代时苏州、南京、杭州、北京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缂丝至乾隆年间再次盛行。乾隆皇帝本人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汉文化,缂丝书画在选题上,体现出了乾隆的思想、主张、爱好因此,乾隆御笔、御题的缂丝画及御笔书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作品之多是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其装裱也格外精致,可以说件件是精品。而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缂丝书法作品、表现宗教题材的缂丝唐卡和缂丝佛像画数量之大且缂工精细也是前所未有的。缂丝加刺绣这种织造方法也在乾隆朝出现,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时尚。

纵观缂丝书画的发展,宋代多临摹名家绘画;元代简练豪放,崇尚金彩;明代摹缂书画,追求审美情趣;清初康熙、雍正两朝继承明代文人画的风格,尚存靓雅之余韵,重意趣、精笔墨,设色古雅柔和。乾隆朝达到全盛,作品倍增,规模恢宏,虽然细致的缂工达到惊人的程度,但有些缺乏艺术性。清代晚期,缂丝工艺颇见式微,由于需求量的增加,过分用笔渲染有的甚至于只织制物象的廓轮,其余色彩均动笔描绘。在艺术上追求堆饰,繁琐,格调不高不过三色金三蓝缂丝水墨缂丝技法的创新,也给清代晚期的缂丝书画增添些许新意。

二、书画艺术在现代缂丝工艺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丝绸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深化,现代缂丝艺术也广泛地与其他艺术进行了交流,缂丝工艺现今主要在江苏苏州。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苏州等地的刺绣业即与日本有着频繁来往,苏州缂丝艺术也逐渐深入日本国民,一些缂丝艺术大师加深了对日本传统艺术的研究,常常应邀出访日本,他们把中国缂丝技艺与 日本传统绘画纹样和艺术造型加以结合,这样既发展了缂丝艺术,加强了文化经济的交流。

  苏州的缂丝工艺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艺欣赏品,如屏风,中堂,手卷等书画复制品或新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另一类是实用物品,主要有日本的和服腰带,靠垫,桌旗,披肩,香袋,名片袋等,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欣赏性。缂丝作品过去很少用于写意画,苏州缂丝艺人曾试制成功吴作人写意国画熊猫墨竹图,用密径密纬等技法,将枯笔,湿墨等意境神态表达在作品中,开拓了缂丝工艺的新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把缂丝艺术和西方绘画,摄影艺术结合起来,先后缂织了一批缂丝艺术新品,如静物,风景、孩童 大卫人像等,給缂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缂丝制作程序繁琐,费时费力,价格也很贵。因此工艺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限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全国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潮,缂丝工艺又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手工艺者在制作缂丝的时候,在借鉴古代缂丝艺术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审美趣味的改变而加上了新的元素,比如金银线的大量使用等。但是,总体来说,缂丝作品无论在配色还是在花纹图案的设计上,依然承袭了宋代以来的含蓄温婉的写生花卉图案,与此同时,也新创了各种戗法,尽量追求颜色过渡柔和及晕色的自然,书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经过缂丝工艺缂织出来,又加之丝线柔顺,有光泽的特点,使缂丝书画作品具有了书画作品本身不具备的材料美。缂丝由于融入了织造之美和绘画之美,超胜了其他织物。然而,在物质文化快捷的今天,缂丝艺术想要重新展现活力,被人们熟知,还需不断的创新才行,创新不仅需要在织造技法上创新,还要在装饰形式上有所改变。缂丝艺术不仅是对绘画的借鉴,还需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姐妹艺术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通过彼此不同要素的优势互补,使缂丝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现代丝绸设计的图案往往结合很多现代元素,表现出当下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社会现象,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题材和材料运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即使国画也有了很大变化。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缂丝工艺从古至今的发展伴随着绘画的介入,从简单的几何图形纹样完成了向绘画艺术再现的过渡,工艺手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从单纯的丝线织造到织绣绘三法结合。

三、结语

缂丝由于是以蚕丝为原材料,就多了一份细腻。又因盛于江南吴地,便多了几抹少有的奢华和闲情。手工艺传达一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中国人对于美有最为独特的见解,因为深沉,所以表现出来的就不简单、不浮躁,而是简约的、淡雅的和灵动的无我意境之美,将丝的质感融入画中,使其随意而不受经纬交错的强性制约,随欲作花。当然就可以以梭代笔了。在欣赏一件优秀的缂丝作品时,注重的不是它是否真实的体现了绘画之实,而重视的是那华丽无比的工艺质感,其次才是摹缂织法的精妙。如缂丝技法中的合色戗,就自然巧妙的解决了织造过程中色线晕染渐变的效果。 总之,缂丝与绘画结合的关键,是要不断创新和提高。在现代绘画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手工艺人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应该将现代绘画很好的融入其中,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使之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表现出新的风格面貌,体现出当代艺术的文化性和社会性。


   

作者简介

陈晓君,女,工艺美术师。 1970年生于苏州,自幼喜爱缂丝,从事缂丝制作25年。2004建立陈晓君缂丝艺术工作室,以制作及复制缂丝艺品为主,擅长佛像,花鸟,及书法作品。近年来,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银、铜等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