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卉玉雕工艺品的创作感想

[日期:2014-05-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艺术源自于生活,它只是将对生活的理解用其自身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艺术的世界里,人们尝试书写、描绘、雕琢、演绎生活中的林林总总,这些生活的影像不是单纯的“阳光照射下的影子”,而是经过“戏剧化”改造的印象。玉雕工艺品的创作即是以雕琢去表现生活印象的艺术。将玉雕工艺品的创作结合到生活实际中,本身是一种必然所经历的过程,同时它也是解决艺术“无病呻吟”的手段之一。而在玉雕工艺品中,存在许多反映生活的传统题材,其中“花卉”就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花卉”类玉雕工艺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我通过思考和探索获得了一些创作感想。

 

  关键词:玉雕 花卉题材 生活 艺术

 

  艺术源自于生活,它只是将对生活的理解用其自身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艺术的世界里,人们尝试书写、描绘、雕琢、演绎生活中的林林总总,这些生活的影像不是单纯的“阳光照射下的影子”,而是经过“戏剧化”改造的印象。玉雕工艺品的创作即是以雕琢去表现生活印象的艺术。将玉雕工艺品的创作结合到生活实际中,本身是一种必然所经历的过程,同时它也是解决艺术“无病呻吟”的手段之一。而在玉雕工艺品中,存在许多反映生活的传统题材,其中“花卉”就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花卉”类玉雕工艺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我通过思考和探索获得了一些创作感想。

  一、 设计上追求生活与艺术的统一

  创作设计中对生活和艺术的统一,其首先在于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对象的真实姿态。以花卉雕琢为例,大自然中生长着各具姿态的花卉,这些花卉的独特之处正是艺术所表达的重点之一。因此,在设计之初,将自然生长的对象花卉进行实地地观察和研究,深入认识花卉的外在形态和生长特性,做到“知已知彼”,以便在设计作品时能够“胸有成竹”。

  另一方面,艺术品是形象思维的创造,并非自然的单纯再现,它含有作者的艺术技巧和风格,支撑作者艺术技巧和风格的是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情感世界。所以,花卉玉雕工艺品实际上就是借助玉石材料“托物言情”,唯有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避免作品的重复与失真。那么,要达到这一点,除了不断积累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加深对生活自然的认识之外,还必须做到:其一、善于归纳总结,掌握雕琢对象的规律。生活、自然只是本真的表现,而设计者就需要用艺术去反映这其中的规律,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多种艺术技巧来达到“律动”的最佳表现。其二、因料附形,巧妙地依据玉石原料进行设计。根据“因材施艺、量料取材”的原则,尽可能将雕琢对象与玉石材料结合考虑,以达到物显其巧,艺尽其妙的设计效果。在造型设计中,将原材料的外形和材质的状况加以大胆的取舍,强化直线与曲线张力的对比程度,搭配运用多种处理手法,使每件花卉作品都增添灵气,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除此之外,我还通过玉石材料原有的巧色,点缀在花卉重要的部位以增添生活的情趣,比如:《荷塘春色》这件作品。

  中国玉雕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形成的传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其价值不但是以往技艺积累革新的凝练,还是历史与自然的艺术记载。世代的玉雕艺人将他们的摸索与创造融汇成玉雕技艺的精华,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舍弃了传统的玉雕作品等于丧失河水的鱼,只能置于空中楼阁,成为逐渐枯萎的暮春之花。鉴于此,我在创作设计时,努力学习传统雕花技法,汲取雕花技艺精髓,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造型和表现手法,收传统之长,创现代技法之新,使作品更加精致自然,灵动秀气。加深每件作品曲直、动静、繁简、巧拙的矛盾,从而加剧作品的艺术性,透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气息。

  二、 制作中综合多种技法,突出创新思维

  “花卉”玉雕作品的制作不是单纯地依据设计进行雕琢,而是进一步创作的过程。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两点要点:

  首先,因题施法,综合灵活运用多种雕琢技法实现“百花齐放”。我在制作花卉作品时,为实现作品的鲜明造型,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综合多种技法的使用,例如,在制作作品《兰香宁静》过程中,我先利用金刚石铊片将原料切割成块面,并根据材料形状摆布好,然后以镂空透雕的方法结合玉雕S线条的技法使用,使整个兰花线条流畅自然,灵动细致。此外,针对于不同的花卉对象通常会选用不同的雕琢方式去实现其独特的风姿。

  其次,因时制宜,善于“二次创作”。一般而言,玉雕工人在制作玉雕产品时会依稿而琢,而因为制作者本身对于作品也存在生活上的认知和美学上的理解,所以制作过程本身也是设计过程,是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底稿,在充分用好各种雕琢技法的前提下,依据实际雕琢的情况对设计底稿进行适当的完善和修改,渗透进雕琢时的艺术创造,展现制作者的艺术构思,从而令作品更加的生动逼真,更好的诠释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然而,这种技法本身存在两个难点:一是制作者的二次创作能否和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相协调,相融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师与制作者之间的默契和沟通,更重要的是制作者本身对于设计意图的完全把握,以及深入了解,以求精神相通;二是由于涉及到艺术创造,所以其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格式,这对于制作者而言,是一项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在制作《兰香宁静》这件作品期间,通过之前对兰花的认真观察研究,以自己的认识去诠释和完善设计师的意图,使叶片疏密玲珑,花则灵动其中,整个作品结构准确,纹理依于天然,最终收获了百花杯银奖。

  注重制作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既是完善一件玉雕作品的必由之路,也是玉雕者进一步深入理解玉器雕琢艺术的关键之路。

  玉雕作品是形与神兼备的存在物,由于不同的玉雕创作者的认识水平、思想情趣、见闻阅历等等方面都千差万别,所导致的就是其创作下的玉雕作品的形与神各具特色,以花卉为例,即使是同一种花卉题材,形亦有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种花卉主题,神也会风采独具。我在创作中,就关注于最能体现我审美情趣的花卉特点,而相对削弱,甚至剪略那些为人所众所周知的特点,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自然真,又突出自然美,真正达到艺术与生活的高度统一。

  玉雕虽属艺术的一部分,但它有其独特之处。玉雕创作是一个用“减法”雕琢技法去诠释大千世界的艺术构思过程,构思本身要受制于原材料的质与色,唯有依靠不断的构思调整才能拓宽创作者的创作空间。而推动构思调整、突破的关键就在于创作者的学、思、行三者的结合。学与思,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行,如韩愈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将学、思、行高度统一起来,才能突破旧思维,旧理念,使创作格局一新,从设计灵感角度来说,只有在生活中(艺术源头)塑造艺术形象,在创作中艺术化生活(高于生活),才能寻找到主观审美情趣与客观实践之间的契合点,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花卉玉雕作品。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2】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

  【3】 姚士奇.《中国玉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10

  【4】 江春源.《玉雕“白菜”创作随想》.2004

  作者简介:

  童禹,男,1990年出生于扬州,助理工艺美术师,玉雕技师,2008年毕业于扬州玉器学校,同年进入扬州玉器厂工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先生,从事玉雕工作7年,擅长花鸟杂件的雕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