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中国刺绣艺术领域一代宗师,在刺绣艺海中毕生执着追求,辛勤耕耘、探索,在绣坛屡建艺术丰碑。大师深知艺术创新的价值与意义,其在刺绣艺术中开创的针法表现手法,开创了许多新的艺术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鲜为人知的是任嘒闲大师作为一代宗师,以其超人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在五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一件发绣艺术品《迦陵填词图》,承上启下,填补了发绣艺术千年传承史中的一个空白。一份追求艺术的真挚情感,承前启后为发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番积淀艺术经验的嘱咐,继往开来,为发绣作品艺术境界的升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师以其朴实的行动和语言,为发绣艺术的传承、发展、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发绣 作品 挚情 铭言 地位和作用
一、一件作品、承上启下,建树起发绣艺术新的里程碑
发绣又称墨绣,在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文化积淀中,沐浴着海盐文化的人文内涵发展、提高,逐步形成独特的集书、画、印、绣、裱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载体,以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在众多的地方绣种中独树一帜,以“画绣合壁、用材奇异、古朴典雅、针法丰富、技艺慎密”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纵观发绣艺术的传承史,据史料记载,发绣艺术起源于唐代佛教盛行时期:清康熙年间《绣考》中有“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像……”的记载,(即今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将发绣艺术的源头锁定在江苏东台市。清光绪年间,盐署幕僚宣瘦梅在《夜雨秋汀录》一书中曾对东台北郊晾网寺的发绣《如来佛像》有详实的描述,作为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现在可查阅到的只能是零星的片言只语,无法更多地从史料中了解到更多的发绣作品信息。而由于发绣作品本身稀少,又加之各方面鲜为人知的原因,保存至今的发绣作品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保存最长的当算伦敦博物馆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宋代妃子刘安所绣、日本正仑院收藏的“弥勒佛”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停琴伫月图”为明代沪上顾绣名家韩希猛绣制。到清未民国时期,已难觅踪迹,日渐衰落。
任嘒闲大师当代著名刺绣艺术家,刺绣艺术教育家,“乱针绣”传承、发展的奠基人、“虚实乱针绣”、“双面异色异样绣”创始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有“现代针神”的美誉,桃李满园。
五十年代中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刺绣艺术,任嘒闲大师和周巽先先生先后两次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观摩学习,她认识到没有传统就没有发展,“刺绣工作者不学习,不了解传统就打不好基础……”“凡是古老的而能延续万年的东西,多为其精粹”。
在故宫观摩期间,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建国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转行搞文物考古)始终陪伴着任大师,从陈列室到藏品库房,一幅一幅认真介绍,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在观摩发绣“加官图”时,沈先生有感而发地介绍说:“发绣是刺绣中古老的绣种之一,它以发代丝,利用头发黑、白、灰的自然色特点,采取滚针、接针的针法刺绣佛像、佛经等,虽然针法简单,题材单一,而绣面整齐而雅致,别具一格,可惜现在绣的人少了……”。沈先生有感而发的一席话触动了任大师发掘传统发绣艺术的想法和创作灵感。
带着为我国发绣艺术传承尽一份责任感和创作激情,任大师想作发绣创作的尝试,计划亲手试制一件从未绣过的发绣。为之任大师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朱启钤先生的《丝绣笔记》,徐蔚南先生的《顾绣考》等刺绣专著中,了解到发绣的起源与发展。
这一想法得到了吕凤子先生的支持和鼓励,并开始着手作品的创作准备,在吕先生的建议下确定用吕凤子先生1927创作的《迦陵填词图》为题材进行创作。随后任大师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从搜集少女的绣发到制定详尽的针法运用方案。
绣制过程中,任大师运用旋针、网针、鸡毛针、冰纹针和虚实、乱针等多种手法,根据画面的物象灵活运针,因情而宜,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这件作品不仅表现了原作整体和谐统一的神韵,在技艺上既采用了传统计法,又不受古法所囿,在针法上和技巧上都有所创新。以发绣技艺再现“迦陵填词图”笔墨神韵和内涵意境。1958年参加江苏省工艺美术创新展览会时受到广泛好评,《新华日报》为此发表了图文并茂的报导,作品被南京艺术学院收藏。
发绣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宝贵遗产,任大师创作发绣时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构思,以及作品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对发绣艺术的挖掘和总结,对后来发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弥补了发绣艺术传承史上的一段空白。承上启下,完善了发绣艺术传承体系,为发绣艺术的传承、发展、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发绣艺术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二、一份挚情,承前启后,开创发绣艺术新篇章
朱世英老师苏绣艺术家,从艺六十余年,曾就读于建国以来第一所刺绣技术学校——苏州刺绣技术学校,为任嘒闲大师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学生。
七十年代初期,百业待兴,万物更生。周恩来总理指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东台工艺品总厂决定挖掘、整理、恢复已濒临失传的发绣古老工艺。
任大师在得知这一信息后,以发展中国民间工艺为己任,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鼓励朱世英老师积极投入到发绣艺术研究创作中来。朱世英老师也不负师望,为发绣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研制第一幅发绣作品《秋风纨扇图》时,朱世英老师专程应邀拜访了任老师。任大师在研究画面的同时,谈到了当年创作“迦陵填词图”的体会和心得,详细讲述了创作过程中的详尽细节,协同提出了制作预案。对图中各部位的适用针法反复推敲,满怀期望的鼓励朱世英老师大胆创作。在大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朱世英老师成功研制了发绣艺术挖掘后的第一件作品,并赢得了国内同行和市场的认同,开创了发绣艺术的新篇章。
在任大师的关心指导下,朱世英老师在发绣艺术的传承、发展中不断有新的创举。无论在针法的创新运用上,还是在新产品的开拓中都留下了她智慧的结晶。从单面绣到双面绣,进而双面异色绣;从小件作品到长卷巨作,为发绣艺术的提升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而她研究探索的缠绕穿针法一直沿用到至今,对发绣艺术的针法运用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切,都蕴含了任嘒闲大师的智慧和发展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片挚情。
三、一个嘱咐,继往开来,不断攀升发绣艺术的巅峰
七十代初期,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承、发展、提高发绣艺术的远景,笔者有幸被派往苏州刺绣研究所学习。在苏期间,对发绣技艺的三大要素绘稿、刺绣、装裱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得到了徐绍青、顾文霞、任嘒閒等大师的精心指导。特别是任嘒闲大师,出于对发绣艺术的特殊情感,无时不关心发绣的发展、提高。因为当时东台尚未具备装裱发绣作品的技艺,所以一些刺绣完工的作品,被源源送到苏州刺绣研究所装裱。而每当有作品送来,任大师都会抽空在第一时间过目,并且对每一件作品提出她的看法。
我作为当时的收发作品人,有幸多次聆听大师的意见,从中受益匪浅。学业结束之时,任大师专门约我谈心,对发绣艺术的发展、提高提出了许多卓有远见的看法。最后,语重心长地交代“发绣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必需发扬光大,但发展一定植根于传统,重点在题材、针法上创新,色彩以原始色发为佳,这样才能保持发绣的特性和风格。”四十多年来,任大师的这一理念,一直是我追求发绣艺术的座右铭,激励着我在追求发绣这一生命符号艺术的发展中,不断进取、有所收获。
我创作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开创了发绣作品在国际博览会上零的突破。接着,这件作品入展中国美术馆“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让发绣作品登上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发绣艺术精品《溪山渔隐图》参加央视“寻宝”节目,获盐城十大宝藏美誉,作品《五百罗汉图》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作品《苏州园林图》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这些作品全部采用少女的自然色发,以自然发丝的色彩,通过各种运针针法来表现图中物像的阴阳明暗、凹凸转折、高远动静,产生动感和质感,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力,完美地表现出作品神韵,而这正是任大师理念和期望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任嘒闲大师的一件作品,承上启下,建树起发绣艺术新的里程碑;一份挚情,承前启后,开创了发绣艺术的新篇章;一个嘱咐,继往开来,不断攀登发绣艺术的巅峰;一代宗师,为发绣艺术的传承、发展、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沈建东《苏绣》 泽林出版社 2013年4月
【2】林锡旦 《刺绣》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6月
作者简介:
陈德中,男,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东台发绣艺术学会会长、东台市发绣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