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漆器从河姆渡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程,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广泛地影响到各个艺术门类的发展。然而,时过境迁,漆器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传统大漆工艺,如果用现代的标准来看效率不高,其商业价值也有待重估,它已经退缩到了日常生活难以触及到的角落里,处于濒危状态。保护传统漆工艺刻不容缓。只有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让漆器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漆器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漆器 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或使用漆,并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中国漆器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几千年来,充满魅力并独具中国气派的漆器作品,是我国艺术史中辉煌的一页,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韩非子.十过篇》中有虞舜做食器的记载:“流漆墨其上。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表明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虞舜夏禹时代,食器和祭器已经髹涂一色或朱黑两色漆。但是,时代在变,形式在变,市场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中国传统的漆器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漆器的鼎盛时期一去不复返。由于时代的发展,从一开始的漆器取代了青铜器,接下来瓷器取代了漆器,之后现代材料的器物又代替了部分瓷器,逐渐把漆器挤出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漆艺被边缘化,漆器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现代漆器多以工艺品或高档家具等奢侈品的方式存在着,很难融入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漆器日渐式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漆器该何去何从,确是一个发人深省、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在追溯中国古漆器的源头之前,先了解下神奇的大漆。
大漆,又称生漆或天然漆, 漆树上割取出来的液汁。漆树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成熟期为8至9年。漆树成熟时,皮内含有丰富的液脂,人工采取漆液,就是在树皮上割开一道斜口,漆液就会从中流出。漆工用竹筒或蚌壳插在刀口下承接漆液,然后再统一收集到木桶内,用油纸紧贴漆面密封。每年夏季采割,约可连续一个月左右。漆液刚流出时呈乳白色,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成栗壳色,干固以后呈红棕色,稍后几近黑色,有“白如雪,红如血,黑如铁”之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干固以后,色泽变深,并且形成坚固的漆膜,具有不畏酸碱、防水、防蛀、防锈蚀、绝缘的功能并可千年不朽。漆本事是液体,要成型必须依附于胎体。或木或竹、或布或革、或陶瓷或金属,一经以漆为涂饰,原来的胎质被遮盖,就都称为漆器。
大漆是养人的,它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了实用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在人文情感以及文化理念上潜移默化的滋养人。
二、传统漆器发展的典型阶段
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经历了它最初的繁荣期。到了战国、汉代,漆树栽培受到重视,漆器生产规模宏大,盛况持续数百年。
战国早期,漆器制作采用木胎,比较厚重。到了后期,漆器品种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可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还可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取代了部分青铜器。所以,尽管当时漆器价格不菲,仍备受新兴诸侯的宠爱。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地分布也更广,以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为中心。湖南长沙出土的高57厘米的云纹漆钟和直径53.6厘米的云龙纹漆盘是当时大型且轻便漆器的代表,体现了漆工艺的技术进步。
东汉以后,漆器制作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但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唐代,金银平脱工艺是漆器中的著名品种,它用金银薄片刻成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加以研磨,显出金银花纹,最后推光而成。这种工艺虽然精细费工、材料昂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交相辉映,十分精致。宋代首创戗金工艺,在漆面雕刻出花纹,上漆后再填以金粉。
元明清时期掀起了漆器制造的又一高潮,官方、民间漆器生产并存且共同发展。元代,雕漆工艺取得了辉煌成就,堆漆肥厚并采用藏锋的刀法,刻出的花纹丰硕圆润。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一系列技艺卓越的制漆名家如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明清两代的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由实用转向装饰领域,形成了包括罩漆、描金、雕填等在内的14大类、近400个品种,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说”的程度。
明代永乐年间,开设了为宫廷服务的制漆机构“果园厂”,此外,明代还产生了中国现存古代惟一的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此书为新安(今安徽省新安县)漆艺家黄大成所著,总结叙述了制漆方法、原料、工具、色漆的配制、装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漆工艺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代的漆器在明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品种的制作中心和地方特色,例如北京雕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等。清代漆器还对欧洲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18世纪英国著名家具工艺家汤姆·齐平特(Tom Chippendale)曾参考中国漆家具进行设计,并采用上好的福建漆,饰以龙、花草、佛像、塔等纹样,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盛行一时,因而开创了所谓的“齐平特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品种,漆工艺先传往东亚、东南亚,继而由西欧传到北美,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现代传统漆器的发展
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到楚汉漆文化的繁荣,直至明清达到顶峰,中国漆艺绵延传承,走过了7000年漫长又辉煌的历程。作为一种传统,漆器艺术曾经是中国人观照自然,器以载道的载体。然而,随着生产方式、文化取向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嬗变,古老的漆艺面临着形式与内容,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重建现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以及漆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定位等,已成为漆艺界必须面对和要做出回答的问题。与日本当代漆艺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中国漆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漆艺的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脱离了实用,漆器缺乏实用性功能,无法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导致不少老百姓不知漆为何物。传统漆器行业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需要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并喜欢上传统漆艺。不结合实用就失去了群众,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楚汉漆器之所以发达,就在于结合生活。当然要想巩固漆艺的地位,漆艺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审美价值也是必不可少。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有能力接受手工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品,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漆、宣传漆艺、宣传漆的魅力。漆艺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装饰性和工艺性都很强。它既是艺术品.又是适合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成为立体装饰.壁饰.屏风和壁画等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漆艺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做漆艺首先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体会漆文化的精髓所在,努力在漆艺的继承与发展上有所作为,享受发现与创造的无限乐趣。在大环境浮躁的背景下,“贪图快捷和低成本,正在没有负罪感的遗弃大漆,彻底动摇了漆画的学科基础,甚至达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这种倾向应该引起警惕。
作为漆艺界的一员,深切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和抗衡,感受到传统文脉、民族手工艺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中国漆艺应该选择挖掘、整理、保护与继承、创新、发展并举的生存之道。
四、结束语
漆器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不应该因为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而被忽视,甚至面临消亡,反而它应该在现代高科技的带动下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漆器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理想。只有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漆器文化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让漆器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漆器文化的全面发展,让人们了解大漆之美,进而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恩深.当代漆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3
[2]乔十光.漆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5
[3]倪建林.漆器艺术:髹漆成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5]潘嘉来.中国传统漆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查永兵,男,1983年12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本科文化,助理工艺师。2007年6月参加工作,现任扬州漆器厂四车间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