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折扇是苏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扇骨和扇面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折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不断被国际友人所接受。
关键词:折扇 扇骨 扇面
“举处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清风”,这幅对联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扇子的主要功能。扇子的历史源远而流长,它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一般认为,折扇是在宣和六年,从日本、高丽进贡而传入中国的。折扇的问世,一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小巧轻捷,使用方便的特点,令众多的传统扇子“相形见拙”,并很快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多在扇面上题咏绘画,用起来风韵雅致、潇洒大方。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名胜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骨大边上镂雕、细刻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所爱。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辞和神韵。苏州折扇经过长时间流传,如今生产工艺水平更高、品种更加繁多。“水磨骨玉折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水磨骨玉折扇有“苏州雅扇”之称,扇骨采用清白无斑点的冬季毛竹,经过劈、浸、晒、磨、烫等工序,加工成蜡黄玉润、纹丝纤细、光洁明亮的扇骨,扇面采用花纹清晰的棉料宣纸,上胶矾裱制而成,厚薄均匀、平正牢韧、久用不裂,配上书画后,令人爱不释手。
扇骨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有白竹,方竹,老棕竹,湘妃竹、樱桃竹等,此外,还常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檀香木、鸡翅木、乌木、红木、黄杨、紫檀、兽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两旁的扇骨称为大骨。精选细腻、筋少的竹子为原料,经过漂、晒、烘焙等
工艺制成,有的加以髹饰,称为漆骨;有菠萝、八宝、推光 、槟榔、珊瑚、金星等各种髹饰技法,莹光闪闪,更显得富丽华贵。
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称头型。式样有大圆头、小圆头、平头、玉兰头、琴、燕尾、葫芦、瓶式等花色繁多,以简朴、古雅为妙品。在扇骨上进行雕刻缕空其实有来已久,明清时期的李元甫、邹明若、韩湘等人均在扇骨上进行雕镌,镶嵌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书法、绘画、雕镌拉花造型等技巧于一体,可以用于镶嵌的材料很多,有象牙、牛骨、檀香木、玳瑁、绿玉、红珊瑚、金银丝、螺钿等等。此外,还有雕漆、浅刻、浮雕、镶金银丝、螺钿等装饰大骨。扇骨的长短和多少则随着使用对象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而各不相同。有的为长9寸5分、16根扇骨,即所谓九五十六方;也有长7寸、16根扇骨;长8寸、18根扇骨和一尺二长的;还有特制的舞台用扇,可达二尺多长,称为男舞扇。其中折扇更演变出舞蹈扇和戏剧扇,舞蹈扇用彩绸镶边,挥舞起来如彩蝶纷飞,戏剧扇中有一种特制的“三开扇”,又叫阴阳扇,利用折叠方法不同,在不同的折层里涂上不同颜色,它同时可向两个方向撒折。
折扇除了扇骨,扇面同样丰富多彩,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巾、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折扇中有专供和尚用的马元黑纸扇。扇面上用真金粉书”心经”、"金岗经"、"菠罗若经",还绘有"十六罗汉"、"观音"、"红孩儿"、"弥陀佛"、"济公"等有关佛教文化题材内容。折扇上面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之处,因此扇面的制作十分讲究。如宣纸扇面就有开料、刮光、裱糊、上矾、沿边等十多道工序。在古代尤其以泥金扇面为人们所推崇,配以名家书画,一把价值竟达千金。在折扇扇面上作画、题诗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扇面书画已独立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或绘画以鲜艳的牡丹、或绘画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雅扇”之名就名副其实。
扇骨和扇面的完美结合,塑造出了折扇的独特魅力,人们在使用和赏玩折扇的同时,也到了内心情操的陶冶净化。正是由于折扇的便携优势,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折扇几乎成为皇宫帝苑和城乡市井的生活所需品。尽管现今生活机电设备应有尽有,但是折扇依然是许多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折扇已经深深步入人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制扇工艺》,苏州檀香扇厂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2】《苏州工艺美术》,汤钰林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年
作者简介:
刘立华,工艺美术师,现就职于邢伟中大师工作室。多年从
事苏扇制作技艺,有着扎实的技艺功底。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专业评比活动中荣获金银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