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台发绣之印象

[日期:2014-06-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发绣艺术源远流长,沐浴着海盐文化的滋润,积淀了历代发绣艺人的智慧,以特殊的表现形式,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形成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以书、画、绣、裱为一体的载体,凸现了海盐文化的人文内涵。以画绣合璧,用料奇异,古朴典雅的特点和艺术风格,显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发绣艺术文化产业化发展趋势,为发绣艺术市场化运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发绣艺术内涵的

  不断升华,发绣艺术作品一定会创造更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 发绣 传承发展 艺术价值 市场 远景

 

  发绣,是以人的发丝通过刺绣技艺制作的艺术品,发丝是人体自然之元素,千年不腐,经久保存。发绣艺术,工艺十分精细和精湛,价格不菲,价值非凡,主要供人们观赏和珍藏,因而发绣被人们誉为“天下一绝”,它具有无限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80年代中期,东台发绣多次荣获江苏省轻工厅和国家轻工业部的表彰,在东台发绣艺人多年的奋斗下,2003年,东台市东台镇被国家文化部图文司命名为“民间艺术发绣之乡”,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东台市为“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东台发绣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为全省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之一。2010年,东台发绣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列为世博会指定礼品。东台发绣已经走出东台,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发绣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多为国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礼品。

  东台发绣 一首古老而年青的歌

  “发绣一枝花,天下谁不夸,巧手拈秀发,银针飞彩霞……”词曲家这样吟唱发绣。

  发绣,运用头发绣制的绣品。头发具有特殊性能,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发绣白地黑线,适宜绣制摹线(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以质朴素净取胜,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有,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妃子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伫琴赏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文殊菩萨》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到元末明初,发绣突破了宗教题材,表现内容不再囿于人物肖像,艺术手法推陈出新,画绣结合,催生出一件件传世佳作。而到晚清年间,这一艺术奇葩,竟衰落近乎湮灭,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珍藏中,依稀窥见她往昔的风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绣绝艺在江苏东台奇迹般地复苏,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发绣的源头和发展

  发绣艺术源远流长,“发绣一枝花,天下谁不夸。巧手粘秀发,银针飞彩霞”。这些描绘发绣制作的场景,让人过目不忘。发绣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工艺美术品,说它古老,因其历史悠久古籍有记载。

  东台成为发绣艺术新的发祥地绝非偶然。追根溯源,在清康熙年间出版的《绣考》一书中,就有“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的记载,把发绣的源头锁定在唐代海陵西溪镇(即今东台市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相传在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西溪民间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观音等佛像朝夕焚香、顶礼膜拜。元末明初,农民领袖张士诚兵败苏州,不少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流落到苏北的里下河地区,带来了精湛的江南工艺美术。清代著名文言小说家宣鼎多次在晾网寺小住,他对孔尚任所提及的这幅发绣佛像和绣品中的蝇头正楷《金经》全卷的精妙工艺,叹为观止,并在其代表作《夜雨秋灯录》中对这幅珍品的来历及形态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至抗日战争期间,晾网寺仍存有《发绣佛》和“绣佛遗徽”匾额一块,后不幸毁于战火。这是溯源东台发绣历史的可靠文字记载。清代著名文言小说家宣鼎多次在晾网寺小住,他对孔尚任所提及的这幅发绣佛像和绣品中的蝇头正楷《金经》全卷的精妙工艺,叹为观止,并在其代表作《夜雨秋灯录》中对这幅珍品的来历及形态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至抗日战争期间,晾网寺仍存有《发绣佛》和“绣佛遗徽”匾额一块,后不幸毁于战火。这是溯源东台发绣历史的可靠文字记载。

1-2

自清末后期,特别是民国以来,1917年5月,清末状元张謇让出谦亭(今南通市人民公园水榭)借给刺绣大师沈寿养病,沈寿用自己的头发,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发绣《谦亭》赠予张謇。张謇在沈寿临终前为后世抢救下了一部珍贵的刺绣文化遗产《雪宦绣谱》(图1-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州发绣艺人的《屈原》像,六十年代,苏州发绣艺人任慧闲绣制的双钩线描人物《迦陵填词图》等。1991年,台湾刺绣艺人陈嗣雪在其专著《飞针走线》中说:“宋代周氏,法名贞观,后明嘉靖年间,有翰林侍御史叶大钟之女叶频香(晾网寺《发绣佛》的制作者),晚明的邢慈静、清代的俞蕴玉、王媛......都曾做过发绣”。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台又恢复了人发加工,但主要用来生产发套胡须等供古装剧团所用。

  1959年,东台刺绣厂工艺师王益芬,曾潜心探索发绣技艺,绣制了发绣人物样品《麻姑》像一幅,后因发源不足,该厂未能开发发绣工艺品。

  直至七十年代初期,按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指示精神,一批苏南居民下放农村,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正式成立东台县工艺美术厂,苏州老艺人高伯喻,与东台书法家韩延哥等人,决心挖掘发绣技艺,使发绣这一民间绝艺得以恢复和重现生机,他们请来苏州刺绣工艺大师顾凤霞作技术指导,在诸多画师、刺绣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个多月,制作成功明代画家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图1-1)发绣一幅,并初步显现出地域文化特点和价值。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台着力挖掘艺术宝库,抢救文化遗产,新一代发绣应运而生。吴雷是苏州籍工艺师,他通过曾在东台落脚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高伯瑜先生,请来了他的弟子、当代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女士作技术指导,在众多画师、绣女的共同努力下,用数月之久,东台的第一幅发绣品《秋风纨扇图》终于诞生了。以此为起点,发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绽放异彩,东台也伴随着发绣艺术而名扬海内外。与此同时,东台本土发绣艺人如雨后春笋,绣娘异军突起,她们从“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再到“双面异色绣”和大型单面收藏长卷,实现了东台发绣的跨越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东台发绣渐入佳境。《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八十七神卷》、《洛神赋》、《法界源流图》等大批长卷问世。其中第一幅长卷《清明上河图》是由10多名刺绣精英耗时1800多个工日精心绣刺而成。东台的各类精品不仅仅在国内享有声誉,而且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发绣作为一种东方艺术商品,走向了市场,面对的同样是激烈的竞争。”

  东台发绣艺人道出这番肺腑之言。而今,发绣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在东台又开辟了新纪元。他们将墨绣改为彩绣,融画、绣一体,变双钩为晕色,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我们没有欣赏到发绣珍品《清明上河图》原件的神韵,因为它早就在香港一家拍卖行拍出,但从保存的资料中仍可一睹它的风采。发绣女工以发为笔,摹写了张择端的画意,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题词“发绣清明上河图”和武中奇的书联“丹青染尽清明胜,素手神传风俗情”为之增色。这幅发绣装裱后,全长9.98米,为当时世界之最,名品、绝艺的孤本,成为海内收藏界追逐的目标。不久前,一幅全长13.2米的《姑苏繁华图》长卷发绣又改写了这一记录。这幅被列为中国画十大名品之一的长卷,以浓墨重彩写尽康乾盛世时,古城苏州的繁华,绣有各色人物4600余人、各式房屋建筑2140栋、各种桥梁40余座、各种客货船号及竹筏3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300余块等,被称为历史性巨作。东台先后绣制出《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生产与经营并举,高档与低档兼具,已成为东台发绣业走出国门的必由之路。在市场营销上,他们追求市场需求策略,中低档价格适当下调,让发绣走入寻常百姓家;高、特档的产品仍精选名人肖像和名师画作,注意整体装裱、装帧,让发绣迈向艺术圣殿。目前,东台从事发绣工艺设计、配色、勾绷、刺绣和装裱等的技艺人员逾7000人,其中青年绣女占绝大多数,还有很大比重的为下岗再就业职工。全市拥有发绣专业公司1个,专业厂家20多家,发绣工艺网点300多处,市内发绣经销门市40多个,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台湾和东京等地都设有销售窗口,中国发绣已传遍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台“中国发绣”已获得国内大奖数十个,在国际博览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中也屡获殊荣,引起了高层领导的特别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姬鹏飞、陈丕显,国家文化部长孙家正,前江苏省省委书记韩培信、省长顾秀莲等领导多次视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近年来,东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绣产业的发展. 发绣精品先后取得国家级、江苏省级大奖200多次,多次上中央电视台节目。

  2010年,东台市天工工艺品公司制作的发绣产品,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列为世博会指定礼品,连续2年参展了台北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马英九先生参观发绣长卷《富春山居图》时,对精湛的发绣技艺赞不绝口,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栏目给予较大篇幅的报道。

  2011年,东台批准成立了“东台市发绣艺术中心”.为做响“生命符号艺术——东台发绣”品牌,提升发绣文化品位,彰显东台特色,打造城市名片。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破发绣文化产业目标任务。

  2012年,东台围绕发绣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举办“生命符号艺术——发绣”论坛,在工艺美术界奠定发绣艺术地位。5月,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和东台市人民政府承办“生命符号艺术——发绣论坛(鉴评会)”在东台市举行,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清华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江苏省文化厅等各界人士参会。会上,国家级大师、名人、名校的教授对“生命符号艺术——发绣”的内涵,进行了权威性的解读。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江苏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人人网、淘宝网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2、“发绣坊”网络开通上线。5月,举办了发绣坊网站开通仪式,该网站为“东台发绣网络服务智能平台系统”,网站的开通,实现了线上推广与线下生产的有效联动,以东台为中心面向全国市场,利用强大的网络推广优势,宣传发绣文化,为消费者提供发绣定制一站式服务。

  3、组建了中国发绣专家鉴评委员会。唐传公司与东台发绣艺术中心、发绣协会联合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申请,整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学会的工艺美术类大师等资源,成立了中国发绣专家鉴评委员会,对发绣作品进行鉴赏定级。

  4、东台市发绣艺术中心、发绣骨干企业联合成立了东台市唐传发绣有限公司(唐传:唐代传承,唐人传承),公司是东台发绣品牌包装、大师培育、产品研发、组织销售的重要平台。

  5、招生培养发绣技师。经市政府领导会办,东台市发绣协会、唐传发绣公司委托东台市中等专业学校, 正式开设发绣技师中等专业班,围绕培养发绣艺术基础型人才和发绣艺术大师两大目标,按照三年制、每班50人的招生标准,招收两个班的发绣艺术专业学生。并主编了历史以来的第一本《东台发绣技法》教材.

  6、组织申报东台发绣《集体商标》。公司和东台市发绣协会联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了东台发绣集体证明商标,用以证明东台发绣为东台原产地,其原料、制造方法、质量和其所具有的特定品质的标志。目前,东台发绣《集体证明》商标注册事已得到国家工商总局的认可。

  现在东台的发绣,被人们称作为绣鸟鸟能叫,绣马马奔腾,绣花花亦香,绣人可传神。这些绝活都是来自那些怀有绝技的高手们精心创作制造出来的。

  发绣这门古老的刺绣艺术在复苏,而东台发绣,则以它特有的艺术生命力走向成熟,沉睡已久的发绣绝艺在东台奇迹般的复苏,几成绝唱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绽放出异彩。

  发绣的作品与价值

  发绣的作品与她的价值,取决于专家学者的点评和客户赞誉。记得2007年初,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江苏省文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江苏弘业集团爱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东台选送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德中、陈伯余的发绣巨幅长卷《康熙耕织图》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姜波、沈东风的巨幅长卷《老子道德经》,双双获得江苏省民间艺术最高奖——迎春花奖。迎春花奖代表当代江苏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首届花开东台,足见东台发绣艺术的高超。

  东台选送的这两幅巨型作品是经过认真筛选的,一幅是纯彩色,一幅是纯墨色,两幅作品的画面,温润古雅,端秀纯朴,流畅生动,十分传神。发绣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涉及到书、画、绣、装裱等诸多艺术领域,以传统的技法绣制而成。与其它绣品不同的是,非一人能独立完成,首先需由美工将所需绣的图案,用国画颜料画在绢布料上。绣娘根据图案的不同色彩选配色发,根据画面采用各种针法绣成优美的图案。如选错一根头发的话,将破坏整体画面,所以绘画师与绣娘之间的沟通,是密切相关、非常重要的。

  头发来自于父母,生长于肌肤,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信息的特殊符号,发有粗细之分,粗有粗的特点,细有细的用处,同时发丝又有颜色深浅之差别。

  一般的发绣,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不同的发绣,选用不同的毛发,不同的造型,要选择不同的针法,由于人的年龄、体质的差异,发丝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别,东台发绣选择出来的头发,都采用各民族妙龄少女的头发,毛发选择和工艺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作品效果。

  发绣的档次,从高到低,因作品的不同,工艺的不同,所以价值也不同,高端的被收藏,普通的成为馈赠礼品。高端的发绣,采用复杂的传统工艺,再现历史名画和名胜古迹。一般的高挡发绣,分为大型和巨型作品,针法细密,用工讲究,这样的作品,参加国家级和地区展览交易会或博览会,均为收藏家和艺术馆收藏,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道德经》、《苏州留园》、《五百罗汉》、《溪山渔隐图》、郑板桥的《兰竹图》等,均为东台发绣的优秀代表作。普通发绣一般在民间流通,是馈赠的佳品,也是永久性的纪念品。男女婚嫁中的装饰或礼品,人们一般选择《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国色天香》、《富贵白头》等画面,喜庆的发绣作品,生日祝贺,人们选择的礼品,多用十二生肖或吉祥如意的作品。

  现在人们对定制人物肖像兴趣渐浓,还有更多的年轻人喜爱用自己的头发,定制夫妻结发绣,婴儿头发制成胎毛绣,则更具有吸引力。多元化的发绣产品,使得发绣增添了收藏魅力,其意义更深远,在东台,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客人,人们首选的礼品和纪念品,那就是东台发绣。

  东台发绣早已成为一个东台符号,被人们誉为“天下一绝”。早年为陈毅、刘少奇等伟人制作的发绣作品,分别珍藏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香港回归后,为邓小平绣制的一幅发绣肖像,被香港特区政府珍藏,东台人还绣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肖像,而现在一幅习近平的肖像也即将问世,这些肖像的意义深远。它对于传统发绣来说,即是继承又是创新,除了具有它本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外,其人文价值亦是不可估量的。

  发绣的产业和效益

  东台发绣在东台市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起步.如今,东台发绣成长壮大,已经形成了发绣的产业链。

  就目前来看,东台发绣已有近40家的企业,近3000人的从业队伍,为东台部分下岗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市区销售网点有近30家,周边地区和大中城市销售窗口20多个,东台已经成为国内唯一的集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发绣基地。东台中等技术专科学校专门设立了发绣中专班,每年为发绣企业输送发绣后备人才。发绣产业的发展,同时给部分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渠道,市残联在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办发绣文化培训基地,由高级工艺美术师沈东凤作指导老师(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她们身残志不残,在特殊学校的那些聋哑毕业生,毕业后也多了就业的渠道,既给政府减轻了负担,也为发绣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东台发绣品种全、质量高,其产品已从墨绣发展到彩绣,润色绣,从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异面绣,从小型摆件到大型藏品,继而到巨作长卷、图案、题材更是丰富多彩,算得上是“五花八门”。东台发绣,亦已成为刺绣行业中的一朵多彩的奇葩。

  东台发绣既是东台的特色产品,也是东台的城市名片,为使东台发绣之路,走得更好,东台发绣业早在上世纪末,就先后成立了东台市发绣行业商会(协会)、盐城市发绣行业商会,有了发绣行业商会(协会)的支撑,发绣艺人们有了依靠,对发绣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也有了保障。东台发绣每年创造出可观的效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东台发绣能有今天的成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省行业协会及各职能部门的指导扶持,更离不开发绣艺人的努力、企业经营者辛勤的劳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发绣的市场与挑战

  东台发绣的发展,凝聚着广大发绣艺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必须加倍地珍惜和呵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发绣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东台虽然陆续捧回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的荣誉.但笔者认为:东台众多的发绣人的努力远不止这些殊荣所能比拟的.原因何在?现状令人担忧,发绣行业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无序竞争的状况愈演愈烈,特别是部分不愿接受协会的领导及指导的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又博弱,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更有个别企业不顾质量、只抓产量,人心不齐.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发绣艺术作品的形象提升,制约了发绣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这些严峻态势,我们各企业都要深刻的反思,如何谋求对策措施,要克服小家子气,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再不能“坐井观天”在家门口互相竞争,而要放开眼界,提高产品质量,要相互拥有立足之地,就要有立志成为大企业家的眼光和远见、气量和胸怀,把复兴发绣艺术作为动力,来壮大产业规模,叫响东台的品牌,作为自己的责任和追求,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合作发展、共同繁荣,全面提高东台发绣的整体竞争力。发绣作为东台唯一的特色工艺礼品,已有40多年的工业化生产历史,如何加快发展发绣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是商界战略的当务之急,要充分认识和树立东台发绣整体形象,打造出东台特色名片,是真正复兴东台发绣雄风的意义。

  发绣的前景与展望

  东台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东台又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这就说明了东台发绣发展的空间大,把书画作品移植到发绣作品中来,前景无限。

  为了使东台发绣健康有序的发展,东台发绣人应该做好东台发绣这篇美文章。

  首先,东台发绣人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发绣行业协会的指导下,谋求大突破,实现新跨越。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合资源,打造出高质量的发绣队伍。

  为了把东台发绣做大做强,东台发绣必须从“作坊式”中走出来,要建立专业的研发队伍,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本土人才,拓宽销售渠道,壮大绣娘队伍,把中等专科学校,作为培养大批后续人才的基地,持续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设计师、画师、工艺师、绣制技师、鉴定师和发绣理论研究人员,努力提高发绣执业人员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二、创立品牌,扩大东台发绣的知名度。

  以质量为中心,以精品为核心,发展新品、新作和名品、名作,要树立品牌意识,用好已注册的“东台发绣”集体商标,打造出东台发绣的品牌特色,通过公共媒体和自媒体宣传东台发绣,真正做到“走出去”推精品,“请进来”打造名品,不断扩大东台发绣的知名度,提高东台发绣美誉度,努力使东台发绣真正具备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同时做好对东台发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发挥东台名人的名人效应,寻找海内外合作伙伴,走出东台. 通过举办东台发绣艺术节,多方面地宣传东台,宣传发绣,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及海外华人和广大商界朋友都了解发绣, 认识发绣, 推广发绣。

  三、科学管理,实现产、供、销的良性发展。

  发挥行业协会的牵头作用,选择质量好、信誉高、有潜力的发绣企业为龙头,发挥示范效应,实现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制定统一行规和产品质量标准,颁布各种规格及参考价格,增设东台发绣网点,实行授权、挂牌,定点经营,发展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销售网络,实行产供销的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继承和创新是东台发绣的方向,发展和壮大是东台发绣的目标,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发绣产业,保证发绣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大做强东台发绣是我们的任务,让我们发绣人一起来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清)宣 鼎著《夜雨秋灯录》 1931年初版 石印本 齐鲁书社 2004年1月重版。

  【2】(清)周佑修、蔡复午等纂修(嘉庆)《东台县志》,嘉庆二十二年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6月版。

  【3】(民国) 沈 寿、张 謇编著《雪宦绣谱》1917年12月初版。

  【4】盐城市轻工业局 编纂 盐城市志。轻工业志(送审稿)1994年1月铅印本

  【5】东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东台市志》,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4年7月版。

  【6】薛德华主编《董永故里》,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7】马连义、韦 伟主编《金滩艺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8、 张源平主编《东台发绣技法》,苏出准印 (2012)字 jse—1004327 2012年8月初版。

  作者简介:

  姜波,高级工艺美术师,东台市东坡发绣厂总工艺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