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雕漆是漆工工艺中数量最多、品类最大的漆工艺品种是剔红、剔黑、剔黄、剔彩、剔犀的总称。文中主要介绍了剔红、剔彩的不同的工艺技法和以及通过的设计命题画稿,制作过程中的再创造制作出的一批又一批值得实用、观赏、收藏为一体的精品佳作。
关键词:中国大漆 剔红 剔彩
雕漆是漆工工艺中数量最多、品类最大的漆工艺品种,是剔红、剔黑、剔黄、剔彩、剔犀的总称,其中以剔红为多。
红雕漆是扬州漆器传统工艺品种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历史亦称“剔红”。它始于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其工艺是采用中国大漆与银珠颜料,按照适当的比例调和成色漆,然后一层层地髹涂于器物上,根据艺术效果的需要,可髹涂数十层到数百层,再由雕刻艺人根据设计要求,在漆的厚度上精雕细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漆器作品的设计要命题定画稿,明确中心思想,设计内容,设计观念顺应大局主流和大自然相融合《考工记》中明确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意、工有巧”是设计优秀作品的四个要素,设计思想观念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底蕴是最重要的。天有时,指设计思想顺从天时的变化,要有无穷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这才能设计好每一件作品。这样作品才有灵魂和时代气息。红雕漆材质是原生态、绿色漆树的汁液环保无毒,材质是直接设计作品性质和实用、观赏、收藏,体现美的源泉。材质是设计审美的第一要素。技有巧,指人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工艺人的智慧是设计漆器作品是否成功优劣的最后一个决定条件。
设计是客观自然性以规律为基础的,通过人的技术活动,使人的目的性与自然性规律达到一致的创造活动。它要从人与自然的整体系统来考虑设计。传统文化对现代红雕漆的设计起着决定的成败作用。扬州漆器历史悠久,制漆雕刻名家人材辈出,高手如云,层出不穷。给我们新一代艺人传统艺术的启迪。传统创新决不矛盾,在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创新,研究新的设计与制作。使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艺术现代感,新时代艺术创新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是当代从事雕漆艺术品人员的荣誉责任。
例如红雕漆《湖山叠翠》地屏,该作品获得了2007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是由国家级大师张宇设计,国家级大师张来喜,江苏省大师陶健领衔制作,采用著名的扬州漆器传统工艺品种中的一颗耀眼明珠——红雕漆工艺精心制作而成。这种工艺也可在屏风、地屏、挂屏及瓶、盘、盒具、茶柜坯胎上髹涂数十层至数百层红色漆,然后再加以雕刻、打磨而制作成红雕漆产品。
作品红雕漆大对瓶《江天一览》将长江上、中、下游的二十四处名胜古迹,有机的组合在一对花瓶之上,成为雕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作构思。中央电视台对《江天一览》精品作为规格最宏大、题材最广阔、雕漆最精制而在“中华之最”栏目中向世人展播,并获1990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该作品将万里长江两岸名胜古迹、山川风光,汇集于一瓶之上,浓缩长江两岸的景点。在绘画和雕漆产品的设计和雕刻历史尚无先例。象征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雕漆技艺上,综合应用线雕、浅雕、浮雕、透雕多种技法,将长江两岸的山水、树石、亭台楼阁雕得淋漓尽致、气势磅礴,数万条江面水纹、千万个树头枝叶,数万根古树松针,却无一丝紊乱。充分体现扬州红雕漆工艺的端庄秀丽精巧。隐起园润、山峰树石、变化无穷的地方风格,实属一对稀世精品。它将在漆器历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给世人留下珍贵的财富。
剔彩为雕漆的一种,虽为以漆层雕刻,但技法与剔红、剔黄、剔绿等做法完全不同,从技法上讲有“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之分。“重色”俗称“横色”,“堆色”俗称“竖色”。重色雕漆的做法是在做好的器物胎骨上分层髤涂不同颜色的漆层,当漆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根据图案色调的要求,需要哪种颜色,就将它以上的颜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并在其上面剔刻花纹,故又谓之“调彩漆”。《髹饰录》中所说的“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剔刻出来的。具有以“刻法深浅,随妆露色”的特点。“堆色雕漆”是用局部填漆的做法,即先涂一种色漆至一定的厚度,再剔刻花纹细部。按照以上两种方法制造出来的作品,叫做剔彩漆或雕彩漆。
剔彩技艺又现新品 ,扬州工艺大师再创佳作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担任艺术指导、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尚燕、朱华、髹漆大师刘龙宝等参与制作的叠彩工艺《大风歌》挂屏工艺新品创作初揭容颜,作品将于2013年9月参加江苏省“艺博杯”展会评比并获得了金奖。
剔彩工艺为雕漆工艺中的一种,也称剔彩。该工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作品创作出现,后因工艺繁复、制作技艺要求高而停止生产。近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致力于传统工艺的恢复和发展,与雕漆车间合作恢复了传统的剔彩工艺。该件作品一改雕漆色调单一的特色,综合运用红、黑、黄等颜色,以体现画面的色彩感,经过大师们的雕刻处理,生动展示画面,具有版画的艺术效果,装饰性极强。与普通雕漆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叠彩工艺在底胚的制作方面,需要按照不同的画面要求,在一块板面上髹凃不同颜色的中国大漆。由于调色料的不同,不同的色漆干燥时间也不尽相同,髹漆师傅不仅需要根据天时观察大漆的干燥度,同时还要根据不同色漆的干燥时间及时调整不同色漆的髹凃时间,极为费工费时。该工艺的恢复也是近年来我厂继恢复挖嵌、彩绘钩刀两大工艺后恢复的第三个传统工艺。
作品题材选用了汉高祖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途经家乡沛县,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吃饭,在宴席上他以《大风歌》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和对国事忧虑的之情的故事。挂屏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图案是两种动物代表的日月、云气;中部图案是兵马、战车;下部图案是宫廷内人物宴会、歌舞的场景,分别对应挂屏上“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诗歌内容,画面图案与诗歌内容互相契合,相得益彰。在制作过程中,大胆采用叠彩平雕工艺,不同与传统雕漆主要采用剔红、剔黄、剔黑等单色或双色进行雕刻的方式,先将底色铲平,再创造性的将多种颜色叠加起来进行薄雕,各种色彩运用合理,搭配完美。还别具匠心的将汉唐风引用到作品中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韵。
剔犀也是雕漆的一种,北京文物业通称曰“云雕”,日本称之为“屈轮”。其做法与剔彩相近,即在器物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髤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用力斜剔出卷草、勾云等不同花纹,刀口断面清晰地现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器表有黑面、红面或紫面的。其状如行云流水,自然流动。此种技法出现不会晚于唐代,定型应该在宋代,实物见于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剔犀云纹执镜盒及剔犀竹炳团扇。元末此种技法达到很高的水平、明清时流行且技法成熟。
总之,只要我们能正视在继承传统工艺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走漆器产品创新之路,将漆元素更加充分地运用到人们的现代生活当中,满足了社会多层次的需要,使扬州漆器走出了一条超出常规的发展之路,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
【2】陈丽华《收藏故宫雕漆》紫禁城出版社 2008版
【3】曹永森《扬州特色文化》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12
作者简介
孙 琴1981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助理工艺师。2003年进入扬州漆器厂参加工作,曾担任扬州漆器厂雕漆车间核算员、扬州漆器厂雕漆车间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