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苏绣《宫乐图》,是笔者耗费四年功夫绣制的刺绣艺术精品。曾获得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特别将。作品充分体现苏绣“齐、光、平、匀、顺、和、细、密”的特点。本文从人物衣裙、脸部、眼睛三个方面,阐述了《宫乐图》的绣制技法。
关键词: 《宫乐图》 刺绣 技法
2006年8月,笔者一幅耗费四年绣制成的苏绣作品《宫乐图》(高48.2厘米,宽69.5厘米)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同时荣获2006年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特别奖。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等传媒适时报道了这幅作品,并对我作专题采访,媒体评价:“《宫乐图》绣品针法娴熟,丝理考究,用线大多为十六分之一丝,少数为三十二分之一丝,其精细至极,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苏绣齐、光、平、匀、顺、和、细、密的艺术特征,其艺术效果神似原画而更胜之,不失为传统苏绣艺术精品之代表”。作品还先后登上《上海工艺美术》和《姑苏工艺美术》杂志。那么,这幅苏绣精品是怎么绣成的呢?
2001年5月,一位喜欢苏绣的程先生偕夫人李女士慕名找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出呈一副晚唐时期的名画《宫乐图》(复制图),希望李大师把他们喜欢的图画能够以苏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时我正在李老师家里绣制一副苏汉臣的《婴戏图》,他们看后就决定把画稿留下让李老师指导,由我来绣制。
《宫乐图》是一副晚唐名画,原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宴乐情景。图中,唐代宫女体态丰盈,雍容华贵,各有不同的姿势和表情,图中宫女十二人环案适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间四人吹乐助兴,所持乐器自右而左,分别有胡笳、琵琶、古筝、笙等。侍立的二人中,有一女击打拍板,以为节奏。桌上的器皿,内容丰富。《宫乐图》的画稿因年久磨损,画面上的颜色也已剥落,很模糊,衣裙上的丝物花纹都不清晰。我看着这副因年久而模糊的画稿,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因为在此之前,我没绣过内容这么复杂的人物画,而且画面又不清晰,绣制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又想到这是对我又一个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绣好。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幅作品绣好呢?我想。首先要找一些《宫乐图》的资料。后来,我有幸买到一本《宫乐图》临摹图作参考。在经过仔细研究,对画稿充分理解后,我才正式上绷绣制。在配线时,老师指出:古画不同于现代画,我们现在不是仿制绘品,也不是复原画品,而是以《宫乐图》为蓝本以针代笔,以苏绣的形式进行再创作。由于画年久磨损,颜色已经不是本来的样子,所以,在配线上不一定照画稿一样,但要考虑当时色彩的亮丽。于是,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配了朱红、石青、石绿、褐色、藤黄等几套丝线和几十种色级。一切准备就绪,2002年6月我就开始绣制。
绣时,我分别主次、前后顺序而绣。我采用散套针,用线一丝(一根丝线的十六分之一)来绣绷座席的长方案框,腰子状的月牙几子和长方案框的墨线边施色调和,使其显出木质感。长方案的绷作席用传统针法中的几种辅助针法(缠针、格线、切针….),以更显绷作席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案上器皿,采用施套针和虚针,为用线一丝和半丝(一根线的十六分之一和三十二分之一),案上一些器皿以石绿丝线虚实绣,墨线的边缘用白色丝线施一遍,显得凹凸丰富。案上小碟以墨赭、朱红绣,以加重器皿色泽。在绣制这幅作品的过程中,我重点把握了以下三个部分的刺绣:
一、绣制衣裙
唐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的典型代表。绣制衣裙前,我翻阅了有关唐代服装的书籍,并对宫廷服装的颜色和图案进行了研究。由于古画临本年久磨损、剥落,许多衣服上的织物花纹难以辨识。我在了解了一些唐代织物图案风格的基础上,将局部可辨的花纹,按其对称、重复的规律,组织一个完整的基本纹样,描在拷贝纸上(覆在衣服的花纹位置用线订出),采用散套针,用线一丝按照衣服丝理施针,留空花纹,再绣上,但绣出来的衣服效果,很不理想。衣服和衣裙上的花纹显得厚重、呆板,没有衣服的透气感和层次感。后经过仔细琢磨,经过试制,我采用施套针,灵活运用针法色彩,通过色线丝理的技术处理,排针均匀地把衣服全部绣好,不留花纹纹样,在花纹的位置上再参照图样,用极细的丝线,丝丝镶嵌进去,由于合理运用色线丝理的排列,绣好后效果很好,花纹还有一种忽隐忽现的织物感,衣裙显得透气有层次感。宫女中,站立侍女的衣纹立体感较强,绣时我用施套针打底,再以石青施色,而非全部施满,要注意衣服零碎小色块,施色要离墨线一定距离,这样,袍子显得厚实而透气。宫廷服装大多由丝绸做成,丝绸服装的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有很大的区别,绣制时,除了要配好色线外,还要注意丝理的排列。
二、绣制脸部
脸部,在三白之处用淡朱色和胭脂红。绣制脸部时,不能过分强调脸部的丝理走向,丝理变化大,就会产生强烈的丝光,脸上就会出现多种明暗面,在老师指点下,我采用施套针绣制脸部。绣制脸部的握要领是:首先五官要端正,分毫不差,图中宫女脸部色彩丰富,要做到精确而滋润,鼻梁留一线,沿发际的一线也要虚绣,三白的特殊妆容处色彩要晕染,不留硬边。在绣制脸部时,丝线不能粗,我用极细的丝线虚针打底绣,排针要均匀,不能有堆砌针,不能露针迹,再层层施针加色,施色时绣线不能跟打底一样粗,否则会导致脸部色彩不和顺,色彩没有晕染的感觉,最后一层施色仅用了一根线的六十四分之一甚至更细,使脸部的皮肤细腻有滋润的感觉。接下来用深浅粗细不同的丝线,绣制头发,头发与皮肤的衔接处用跟皮肤接近的色彩,用极细的线,虚针、长短参差镶嵌,头发就像皮肤里长出来一样,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脸部自然的神态。
三、绣制眼睛
眼睛是脸部最关键的部位。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传递着许多感情的语言。眼睛绣制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幅作品的成败。开始,我用单色丝线的深浅来绣制眼睛,可绣完一看,眼睛给人的感觉呆呆的,没有神采,于是决定拆掉重做。可重做的效果还是如此,心里很着急,脑子里一直想着该如何去绣。我连吃饭,睡觉时,我的脑海里全是眼睛,甚至走在路上,在公交车站等车时都会留意周边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眼睛。一次,我在一本画册中看到了几位明星的头像,他们的眼神吸引了我,我仔细观察他们每位的眼睛(肌理、色彩的变化),从中得到了启发,结合画稿马上在绷子边缘处试制。图中人物的眼睛很小,很难处理,我用极其细的丝线先绣眼白,用虚实针,短针直绣,眼球用深浅绣线虚绣,再绣密,再根据宫女的表情用极细的色线施色进去,就那么加了几针色线,人物眼睛的神采就表现了出来,我一边绣一边照着镜子看自己的眼睛,看不同的表情下眼睛的变化。就这样,我一连在绣绷边缘处绣了几只眼睛竟然传递着不同人物心灵深处的不同语言。我顿感掌握了绣制眼睛的要领。于是,作品中十二位宫女的眼睛,我都用这个方法绣制。我深深体会到,在绣眼睛时,最后的镶色不能相差一丝,一丝之间的误差产生的眼神韵味就大不同。
在绣制《宫乐图》的四年时间中,我每天都在绣绷前坐八九个小时。每当绣制中碰到困难时,李老师都会悉心指导我,使我在针法的活用、丝理色彩的变化等技艺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提高。2006年8月,苏绣《宫乐图》终于绣完。李老师看后很满意,她的评价是:整幅色彩亮丽,但艳而不俗,保持了原画历经久远岁月的气息和风貌,充分显示了苏绣精细雅洁的风格特色。
参考文献:
【1】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年 出版
作者简介:
汤慧琴,女,1971年1月生,苏州镇湖人,工艺美术师。自幼随母亲学习刺绣,1987年中学毕业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成为其第一个入室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