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制砚上而制成的砚。本文通过对清代著名漆艺大师卢葵生漆砂砚与当今漆砂砚的对比,探索漆砂砚作品在艺术性、实用性等功能方面的拓展。
关键词:漆砂砚 卢葵生
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制砚上而制成的砚。扬州的漆砂砚起源至今无考,经历了两次恢复后,不仅工艺上有了不同的变化,在用途和装饰手法上更是有了很大的区别,值得好好解读与分析。
一、漆砂砚的两次恢复。
在清代人顾千里所作《漆砂砚记》里,详细记述了漆砂砚的第一次恢复过程(当然也可能非第一次,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及与当今漆砂砚的恢复以两次计算的话,姑且是算作第一次吧)。文中记载到:康熙丁酉(1717年)春先大父(映之)于南城外市中,买得一砚,上有「宋宣和内府制」六字,其形质类澄泥而绝轻,入水不沉,甚异之,久后知其为漆砂所成,授工仿造,既竭心思,始克,尽善。用之者咸得未曾有,冬心先生金农撰有铭,其法遂传于今。’[1]这里面叙述这段话的人就是清代著名的漆艺大师卢葵生。这段话也详细的记述了漆砂砚在宋代时期就有了,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什么时间技艺失传了,在卢葵生的祖父卢映之的手上得到了恢复。该工艺产品后来在卢葵生手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颇具声名。
然而随着晚清社会经济的动荡不安,漆器行业的手工艺人流离失所,该工艺失传。上世纪七十年代,扬州漆器厂的一帮年轻技艺人员根据历史记述,通过技术攻关,再次研制恢复了该工艺,在经过后期一番探索,形成了今天的点螺楠木雕漆砂砚的三种工艺相结合的状态。后来恢复的漆砂砚也得到了专家的赞誉,1986年9月,国家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看了由扬州漆器厂制作的大型漆砂砚《泰山览胜》后,非常高兴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岱岳松云映眼明,夜光彩贝缀来轻。才疏恨少如椽笔,试此砚凹墨一泓。”并记云:“扬州漆器厂精制点螺漆砂砚、大如磐石、亘古未有、口占一绝、以志欣喜。丙寅七月畅安王世襄。”
二、卢氏漆砂砚及其影响。
卢映之对于漆砂砚的恢复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也得到了当时代人的高度赞誉。在《漆砂砚记》中,顾千里将端砚和澄泥砚以及漆砂砚进行了对比,得出“端溪老坑,采凿已磬;澄泥失传,粗疎弗良;”而漆砂砚则:“若此漆沙有发墨之乐,无杀笔之苦,庶与彼二上品(端砚、澄泥砚)媲美矣!适当厥时,以济天产之不足,且补人为所未备。宣和遗制为利诚博,然非葵生令祖映之先生精识妙悟,又安能遥续于六百年后如出一手哉!”金农曾为漆砂砚作铭道:“恒河沙,沮园漆,髹而成,研同金石,既寿其年,且轻其质,子孙宝之传奕奕。”以此,可见其影响力。
工艺发展到卢葵生手上时,影响力则更加突出。一个是在当时社会上流传使用漆砂砚进行科举考试可以中高元,这就促进了漆砂砚在社会上文人雅士中的地位,另一个表现则是社会上出现了假冒的卢家漆砂砚,有名有利才有仿冒,可见其影响力。在《桥西杂记》中还有:“漆砂砚以扬州卢葵生家所制为最精……凡文玩诸事,无不以漆砂为之。制造既良,雕刻山水花鸟之文,悉臻妍巧。”这样的记载,可见卢葵生漆砂砚的影响力。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卢葵生其人及其在扬州漆器史上的重要地位了。
卢葵生,名栋,字葵生,江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家住扬州埂子街达士巷古榆书屋。据汪鋆《扬州画苑录》记载:“卢栋字葵生,江都人,世以漆玩著名。……道光庚戌年卒,年过七十矣”。 卢葵生不仅艺术成就突出,而且为人方面也颇具影响力,汪鋆《扬州画苑录》卷二称:“先生为人醇谨谦恭,不苟言笑。少与张老疆均以画受益于沧州张桂岩先生。张笔肆,而先生醇,万年尤谨。”《续撰扬州府志》记载:“卢栋、字葵生,江都监生,善制漆器,漆砂砚尤见重于时”;顾千里著《漆砂砚记》称卢葵生不仅善治漆砂砚,还“尤擅六法,优能入品”,强调了卢葵生的艺术造诣。在《续修江都县志》卷六《实业考》称:“漆器自卢葵生后为扬州特产,销行甚广。”
三、卢氏漆砂砚与当今漆砂砚之对比。
卢氏漆砂砚作为卢葵生的代表作品品类,与今天的漆砂砚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1、工艺表现手法上。
回顾早期的漆砂砚,可以发现,装饰工艺都相对简单,也就是说更加注重的是漆砂砚的实用价值,然而“卢葵生漆砂砚颇轻便,然制作俗恶,雅人弗取”这样的定位相信对艺术有着很大追求的卢葵生而言,显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文化艺术档次,他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在砚匣的制作上。卢葵生的漆砂砚装饰手法非常多,以今天各大博物馆的馆藏之物来看,既有百宝镶嵌工艺,同时还有浅刻、炝金等,其中尤以百宝镶嵌为多,如故宫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百宝嵌鱼藻纹漆砂砚盒,高4.5厘米、长21.4厘米、宽11.2厘米。作品呈天盖地式,中间有屉,以褐色漆为地,所用材料有螺钿、孔雀石、蜜蜡、岫岩玉、彩石等。画面描绘了一枝既有饱满的果实同时还有花朵盛开的石榴斜伸出来,在其下方有四条金鱼穿梭于水藻间。盒底中央有“卢葵生制”篆书印章款。
今日之漆砂砚表现手法则相对单一,多以点螺楠木雕漆砂砚的形式出现,其中砚盖采用点螺装饰工艺,近年来也出现了红雕漆工艺为砚盖,但点螺工艺占据绝对主导。
2、实用价值上。
卢葵生的漆砂砚作为实用品不仅体现在漆砂砚的使用上,其作品的空间利用也与现代漆砂砚有着极大的不同。如卢氏漆砂砚“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在科举应试时携带方便,这种漆砂砚很受读书人的青睐,据说,使用这种砚考试不会落第,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当时的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致使漆砂砚声名远扬。” [2]而在漆砂砚身的设计方面也是颇具匠心,如由1988年李一氓先生捐赠,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嵌螺钿漆文房匣,高6厘米、宽16厘米、长24厘米,内装4件文房用具,为黑色砚台、黑漆笔盒、铜胎戗金彩漆雕印泥盒、铜胎赭漆描银小水丞。匣面嵌螺甸图案,匣下有一活屉,可以放信札公文。小小的一件文具盒,不但有出色的设计,还融合了百宝嵌、填漆、戗金、描银、漆沙砚等工艺。匣背有四乳足,正中钤“卢葵生製”篆书一方。显然这样的文具匣在携带时不仅方便,而且其还具有一定的收纳功能,可以将笔墨纸砚印一起装进去,也难怪学子在考试的时候喜欢选用卢家的漆砂砚了。
当今的漆砂砚更加注重艺术性,主要以楠木为主材,在楠木的基材上通过雕刻出一方砚池,将楠木雕的艺术性和漆砂砚的实用性相结合,固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收藏性的意味更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漆砂砚规格的不断扩大,漆砂砚本身的实用性逐渐减少,更趋向于藏品的定位。
参考文献:
【1】张燕点校(参见《扬州漆器史》[M]146—147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
【2】王其钧、王谢燕 《中国工艺美术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P407
作者简介:
汪素琴,女,本科学历 ,助理工艺美术师,扬州漆器厂出口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