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刻漆工艺在漆艺壁画创作中的包容性

[日期:2014-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扬州刻漆工艺作为扬州传统漆工艺种类之一,因较少涉及贵重材料使用,故而使用面非常广泛,近年来在漆艺壁画的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扬州刻漆工艺本身的介绍,突出了扬州刻漆工艺在漆艺壁画创作中的包容性,为未来传统技艺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刻漆 壁画 包容性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是指以生漆、木材为载体,用刷、刀等工具,选择玉、石、贝壳、象牙等各种名贵材料,在坯件上施以涂、磨、绘、雕、镶嵌等方法,制作成漆器作品的特殊技艺。

  目前,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主要包括十大类,其工艺作品品类繁多,表现手法不一,需要的原材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漆器工艺装饰材料主要有玉石、贝壳、各种树本等等,因涉及天然材料的使用,很多时候在表现题材和创作方式上受限较多,且多属精品故而通常价格不菲,较难表现大面积的画面和题材如漆艺壁画类型的产品,市场面相对受限。而同样作为传统漆工艺的一种,刻漆工艺工艺因较少涉及贵重材料使用,无论是在题材表现还是作品的规格尺寸方面几乎很少受限,近年来在漆艺壁画的创作中异军突起,成功创作了多幅漆艺壁画,在探索传统漆艺新的室内空间的开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刻漆工艺简介及其流程制作。

  扬州刻漆工艺,历史悠久,在明代即已流行,主要见诸于各类牌匾、匾额等。据《游宦纪闻》记载:“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即是指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纹,里面再填漆色或油色以及金或银的一种装饰技法。在不同的地域,刻漆工艺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在北京称为是“刻灰”,南方则多称为“刻漆”,在扬州又根据灰底的厚度不同细分为“深刻”和“浅刻”,现多指以“深刻”为主,浅刻因市场面狭窄,已有近三十年不见作品出现。

  扬州刻漆工艺流程呈现出一个现代化的流水线操作,即是在制作好的漆坯件上,运用各种刀具刻成各类画面,根据画面要求进行填作色彩、贴金箔、撒螺屑等装饰手法,其工艺归纳为刻、铲、批、作、贴、撒等六大程序,全部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色。

  刻,使用面糊将画稿粘在漆面上,按照画稿用单刀(或钩双线)勾勒出图像的大体轮廓,一定要注意刀随线走,不能任意改动和出现偏差,然后沾取少量水将稿件洗掉,露出雕刻的单线,沿单线再雕刻出阳纹,增加立体感。

  铲,根据勾勒的线条铲去多余的漆面,根据铲去灰地位置的不同,分为阴纹刻法和阳纹刻法,阴纹雕刻灰地留取较多,使画面主体呈现出向下凹陷的视觉效果,阳纹雕刻留取灰地较少,使画面主体呈现出向上凸起的浮雕效果。

  批,雕刻完毕后把灰地抹上腻子然后进行打磨,腻子由猪血料与滑石粉按照1:2混合,打磨时使用300目左右的砂纸,如此反复四五遍,确定灰地光滑平整后就可以着色了。

  作,即作色,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对灰地进行大面积填涂,着色工要有很高的配色绘画功底,着色完毕后使用棉布沾水擦去附着在漆面上的颜色,棉布里面包裹一块木板,保证不会擦到已经填好的颜色。

  贴、贴金银箔之前先要在灰面刷一层虫胶漆,虫胶漆由虫胶树脂与无水乙醇按照1:5的调配而成,调配好的虫胶漆能很好地粘附于各种物体表面,并形成一层光滑、光亮和耐久的漆膜。最后刷上一层大漆,待大漆八成干的时候把金箔银箔一张一张贴在漆面上,贴的时候动作要轻而快,这样大面积的金、银色就呈现出来了,用棉布蘸取无水乙醇擦去图案上的金、银箔,整理干净。最后一步罩漆,为了防止颜料或是金银箔被空气氧化,还需使用水帘喷漆机选用透明漆对漆器表面进行罩色处理。这样刻灰漆器就制作完毕了。

  撒、主要指撒螺屑,即根据画面设计要求,通过大漆的粘性在刻好的灰底上均匀的撒上用贝壳磨成粉的碎屑,根据需要再作色或罩漆,防止氧化。

  刻漆工艺产品装饰画面具有刀法纯熟,线条流畅、色彩匀润、形象生动、金色饱满、富丽堂煌的艺术风格,既能反映各类传统的题材内容,又能反映现代的各种画面,也普遍为现代漆画创作所运用。

  二、扬州刻漆工艺在壁画创作中的运用。

  扬州刻漆工艺壁画的创作历史并不是很久,扬州漆器工艺界一般认为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州漆器厂为江苏省首家五星级宾馆南京金陵饭店大厅设计制作的《汉柏颂千秋》刻漆贴真金大型漆艺壁画和为东北地区特制了一幅近一百五十平方米的《镜泊湖》神话故事大型漆艺壁画为主要标志的。

  扬州刻漆壁画题材表现广泛,人物、山水、花鸟,古典的、现代的、写实的、抽象的,只要线条交代到位,均可以制作出来。近年来,漆艺壁画广泛运用于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装饰,如机场、车站、宾馆、酒店等厅堂、接待和会议场所,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近年来,运用扬州刻漆工艺创作的大型漆艺壁画不胜枚举,影响力也是颇大。如创作于1997年的《华夏魂》漆艺壁画,长5.6米,宽2米,后装饰在香港外交大楼的接待大厅。壁画取材于今陕西延安 “黄帝手植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鹿自由奔走于生机盎然的柏树林林间,数十只白鹤翱翔于天际,构成一幅祥和瑞气的自然景色。作品采用刻漆、描绘、洒螺屑、镶嵌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制作而成。

  巨幅漆艺壁画《地狱变相图》,长70米,高1米,是目前规格最大的一幅壁画。作品在采用传统刻漆工艺以刀代笔的基础上突破创新,突出国画小写意、大写意的艺术效果,重力渲染,详略得当,冷暖协调,色彩冲击力极强。更为突出的是在人物的刻画上,成千上万个人物,或粗狂或细致,正者正气凛然,受刑者困苦不堪,刻出了画面的宏大壮观而又警醒世人的丰富内容,线条流畅清晰,整体协调性强。撒螺屑渲染的装饰手法,使整幅壁画在原有作品特点的基础上,更加显示出浩大、震撼的装饰效果。

  《客家风情图》,高7.88米,宽16.38米,作品表现了晋唐以来,由于战乱等故,大批北方汉民南迁,定居赣南、粤北、闽西等地,与当地山民融合衍化,形成了一支客家民系族群,产生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崇先报本、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艰苦奋斗、勇于开创,团结合作、海纳百川。客家人的品质和精神,有形地体现在他们的民俗风情中。画面的创作设计,在研究客家历史的基础上,采集了客家生活的大量素材,以赣南兴国县、石城县、上犹县、赣县、寻乌县、崇义县、赣州市等地客家传统民俗活动、人物形象、生活服饰以及山水风光为原形,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唯美”造型与装饰色彩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作品达到比较完美的意境。

  作品与传统画面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作品采用正反面同样的画面,立体悬挂,与传统的漆壁画必须依靠一定墙面与附着物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开拓了漆艺壁画装饰的一个新的形式。

  由此可见,无论是附着于一定的媒介,抑或是独立装饰,扬州漆艺壁画均可体现。而在扬州漆艺壁画的创作中,刻漆工艺在画面上的广阔包容性则更是突出,立体与平面之分可以通过阴刻与阳刻之区别来体现、色彩的多姿多彩可以通过着色和金银铜箔的实用来体现、大小则更无限制,唯一受限的就是对画面需要线条交代清楚且流畅,这也使得扬州刻漆工艺在未来的室内装饰空间的运用非常广泛,值得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燕.扬州漆器史. [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

  作者简介:

  丁富明,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助理工艺美术师,扬州漆器厂刻漆车间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