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作”玉雕,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工巧制的工艺、“精、细、雅、洁”的特色,成为了我国玉雕领域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本文从“苏作”玉雕的历史地位、制作原则、工艺特点和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入手,探讨“苏作”玉雕。
关键词:“苏作” 苏州玉雕 工艺特色 “新苏作”
中国的玉器雕刻工艺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对于玉的崇尚与追求,使各地域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审美习俗与工艺特色,衍生而出的玉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作”玉雕,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工巧制的工艺、“精、细、雅、洁”的特色而为世人所偏爱。
一、源远流长的苏州玉雕
苏州虽然不产玉,但在中国制玉史上,苏州玉雕历史悠久。素有“工艺之市”之称的苏州,其玉雕工艺便是以精美、隽秀的艺术特色和源远流长的玉雕历史而享誉海内。
工业园区的草鞋山遗址、昆山绰墩山等地方都出土过距今约6000多年的玉璜,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玉器之一。宋代《吴郡志》中也曾有记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出现了玉雕的工坊和有名的工匠。明清时期,苏州玉雕达到了古代玉雕的巅峰状态。纳兰常安在《爱宜室宦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沙水涤滤,泯其痕迹。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广东匠役,亦以巧驰名,是有‘广东匠,苏州样’之谚”。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道:“良玉虽集京师,工妙则推苏郡”,乾隆也给予了苏州玉雕“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的赞誉。这时的苏州玉雕早已闻名大江南北,苏州成为了全国三大琢玉中心之一。
二、精工巧治的雕玉原则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苏州玉雕能驰名海外的原因之一,便是其精工巧治的雕玉原则。
玉雕作为一种艺术,其作品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当然多者兼而有之最好。在诸多要素当中,意境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制作玉器,玉雕设计和构思在先,要以噗玉为基准,审玉是关键,随后“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把“精工巧制”的原则融入到每一个步骤制作中。
苏州玉雕的精工巧制,还体现在对玉雕作品进行"琢"和"磨"两种加工手法中。“琢”,是玉进行切、挖、斩等;“磨”是在玉料上反复磨制,使其光滑滋润。这个过程,越是精细,越能显现出水平,加工过程中还需要追究意境的融合。玉雕琢磨的过程离不开水,故又称之为“水作”。抛光可以算是琢磨的继续,是最后一道工序,之后的上腊、浸油、擦拭,则是为了使作品尽善尽美。
做玉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体现“精工巧治”的原则理念,方能使作品造型灵空、线条流畅、雕镂精细,所刻物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三、“精、细、雅、洁”的玉雕特色
“苏作”玉器工艺特色的形成,是几千年来苏州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要素造就的。它的特点,较之北京的古雅,广州的外域化,苏州玉雕更显精致细腻。“苏作”玉器在融入了苏州玉雕艺人高超技艺及思想理念的智慧结晶之后,以“选材优良、造型精致、纹饰多变、风格迥异”的“南玉”特色,而与“造型朴实、纹饰简练、技法粗犷”的北方玉器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苏作”玉雕还形成了其特有的“精、细、雅、洁”这四点风格。
“精、细、雅、洁”中的“精”是指一种精神,一种品质等级,及前文所讲述的“精工巧治”的制作理念。比如我在制作玉雕作品《青花双罗汉》的时候,会追求玉质完美,追求作品人物的神韵,以及作品所呈现的整体风貌等。既要求作品内容虚实相称、疏密得当,要希望其线条自然流畅、清新雅致,突出体现“苏作”玉雕之“精”。
“精、细、雅、洁”中的“细”代指工艺上的精致灵巧、繁复纤细。比如我在制作玉雕作品《香薰》的时候,其玉雕纹饰就体现了 “细”的特色,布局时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走马”,通过纹饰大与小、长与短、宽与窄、粗与细、高与矮的变化来凸显节奏与韵律,琢磨工细、八面玲珑。
“雅”是雅致,算是“苏作”玉器的灵魂,吴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浓郁的人文气质,这种文人气浸于“苏作”玉雕之中便是一种雅致。如我的作品《水乡系列套牌》,设计的时候就构思奇妙、意蕴无穷,内容饰纹有头有尾,造型有时代感,其形式、章法等和外轮廓造型浑然一体,从而形成雅致的整体美。
“洁”是雕工到位,作品追求古朴大方,不繁复,干净利落,根清脚净。比如我的作品《籽玉守护》,其纹饰就不多,通过寥寥数笔,把籽玉的玉性、特色,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雕刻讲究温文拙朴,零而不乱、简而不疏。
四、继往开来的“苏作”玉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塑造了苏州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琢玉风格,苏州玉雕拥有历史的辉煌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迎来了这个崭新时代下的春天。
当今潮流下的“苏作”玉雕品质不断增强,影响力扩大,它们在继承“苏作”玉雕的“精、细、雅、洁”特点的同时又融入了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等因素。其风格特色在诸多玉雕艺人、名家的作品特征与造型设计的艺术语言中得到了沉淀和总结,形成了“新苏作”的概念。
目前苏州的玉雕产业较为兴旺,我作为一个有志于坚持“苏作”玉雕之路的手艺者,更倾向于将“苏作”玉雕在传统之上进行创新,使之更具文化特色,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进一步实践“苏作”玉雕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州的玉雕艺术》,东南文化,陈廉贞,1986、01
【2】 《苏州玉雕 兴耶?衰耶?》,中国宝玉石, 邵湘藩,1999、01
【3】《千年古艺话风流——苏州玉雕》,中华手工,马亮,2006、05
作者简介:
钱建良,中国工艺品雕刻工高级技师,苏州玉雕吴中区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中国青年玉(石)雕艺术家,工艺美术师,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光福镇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1992年起学习玉石雕刻,现主要以做子冈牌的制作和痕都斯坦风格的薄胎小器为主。作品在各展览中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