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百宝嵌工艺大盛于明清时期,后期则逐渐走向衰落,除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原因,其工艺特色本身也决定了这一工艺的发展空间。虽然其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复曾经的百宝嵌特色,但是作为漆工艺发展史中一个灿烂的存在,其值得人们去记载、挖掘和研究。
关键词: 百宝嵌 周制 雕漆嵌玉
百宝嵌,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 :“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甸、象牙、密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该工艺又称周铸或周制等,创始人为明末嘉靖时期的著名漆艺人周柱(也有称为周翥),他曾为严嵩家制作漆器。严嵩收藏的金银珠宝古玩等也为周柱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原材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物质基础。据记载,严嵩抄家时所抄出的漆器足可以陈列一个规模可观的漆器博物馆,这里面不乏有周制的大量作品。
一、一件作品体现“百宝”之奢华。
著名的大家王世襄先生在他的《锦灰堆》中曾提到一件由清代漆艺大师卢葵生创作的黑漆背嵌梅花纹琵琶,这一件作品可谓是将百宝体现的淋漓尽致。该琵琶高97厘米,最宽25.5厘米。嵌梅花一本,花朵用螺钿雕刻,花萼则剔红工艺,梅干用椰子壳制作,利用壳面的天然节眼表现树木的鳞皴,用绿色染牙嵌成苔点。左侧上部有五言诗绝句:“朗月侵怀抱,梅花寄指音”。下署“自在主人识”款及“匏田”椭圆一印,均用镌甸嵌成。右侧有用鸡血石刻成的“行有恒堂”四字,下方用田黄石刻“定府珍藏”四字。琵琶的其他部分,制作也见匠心。如“项”用白色料,上下配碧玉片,“品”用湘妃竹条,“轴头”用黄杨木,“缚弦”用紫桩,上有嵌银丝的图案。鸡血石、田黄石、白玉、碧玉、黄杨木、湘妃竹、螺钿、剔红、椰子壳等等,一件作品不仅融合了螺钿镶嵌、剔红、绿沉漆等工艺,材料之珍贵同样令人咂舌,难怪今日的漆艺大师在谈到卢葵生百宝镶嵌技艺时要感叹生不逢时了,要找寻齐这些材料在今日还真非易事。
当然这样的百宝嵌作品还有很多,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之作,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多件百宝嵌的工艺作品,主要有地屏、屏风以及小摆件等类型。
二、当代百宝镶嵌的技艺演化。
清后期百宝嵌工艺作品也所变化,发展到当代,演变成为骨石镶嵌和雕漆嵌玉两大工艺种类,独立发展,独立存在。后期很多的年轻漆艺人已经很少将其作为一种工艺来认为,百宝嵌工艺逐渐淡化,但在骨石镶嵌工艺中有一道镶嵌的工序仍然保留了“周铸”这一称呼,实际意义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解放后,扬州漆器的从业人员也曾经创作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百宝嵌工艺作品,如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雕漆嵌玉《喜鹊登梅》《和平颂》两幅挂屏。作品所用的材料也是非常丰富,达几十种之多,有翡翠、玛瑙、青金、白玉、黄玉、碧玉、珊瑚、紫晶、孔雀石、芙蓉玉以及云母、砗磲等。该件作品为庆祝国庆10周年献礼所作,由著名的工笔画画家陈之佛先生设计,作品结合国画和漆器两大国粹的主要特点,题材表现了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喜庆场面,同时还表现对世界和平与团结的美好祝福。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翡翠,其中一只和平鸽由一大块紫翡翠雕刻而成,绝妙的是制作者巧妙的利用材料中的黑色将之雕刻成了鸽子头,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之神奇。作品中还有大块的珊瑚被雕刻成牡丹花的样子,鸽子脚也用珊瑚制作,该作品也是解放后至今百宝嵌工艺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是东方珍宝。
骨石镶嵌方面则以1978年创作的《春色满园》地屏为代表,作品以一只孔雀主导整体画面,用400多片的贝壳镶嵌成孔雀的颈项,用60多公斤的象牙制成薄片,制作孔雀的的数百根尾部羽毛,用青金和绿苗套嵌翎眼,也是解放后扬州漆器厂制作的最大最好的一件百宝嵌作品。
三、百宝嵌工艺衰落的必然性。
其实,远在百宝嵌工艺发展之初,便已显示其作品无法长久保存的弊端。因材料的宝贵,很多的作品在创作出来后不久便遭到了不同形式的毁坏,很多镶嵌的材料会被人为的抠出,导致作品的损坏。据记载,当时商人为了谋取周制漆器上的珊瑚宝石,不惜挖真补假,使得周制漆器沦为弃物,这也是时至今日,周制的创始人周柱这样一个著名的漆艺人却少有作品传世的主要原因,这也是百宝嵌工艺难以发展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同样还是与材料有关。百宝嵌工艺所用多为天然的珠宝玉石,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获得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无止尽的挖掘破坏而逐渐稀少,最终只能是以不同的材料所替代,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必然会对原始的材料形成极大的冲击,最终替代,失去百宝嵌工艺的本质特色。
第三个原因则是由着周制之兴起而来的。明末清初,扬州社会经济极度繁荣,奢华的盐商文化带来的是对生活的奢侈追求,强大的物质基础为百宝嵌的创作提供了可能和需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没落,这种需要没有了空间,也必然带来了百宝嵌工艺的没落。正如在日本著名的工艺专家柳宗悦所著的《工艺文化》(徐艺乙翻译)中提出的,富奢的人们需要与他们生活相适应的器物,奢侈的、华贵的器物既是威风所在,又能表现他们的生活。可是这样的器物不能够成批的生产,只有在无视费用、选择良才、不惜工本的前提下,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而当这样的社会条件不存在时,其必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也是百宝嵌工艺最终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然,作为现代百宝嵌工艺的演化类生,雕漆嵌玉工艺和骨石镶嵌工艺或许在材料上已经无法再现曾经百宝镶嵌的辉煌,但是在艺术特色上、在作品的制作手法上、在作品的空间价值上或许可以继续延续百宝嵌的价值所在,毕竟这一工艺的存在代表了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时期的漆工艺发展轨迹,而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值得人们去铭记。
参考文献:
【1】王世襄 锦灰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
【2】张燕 扬州漆器史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3】柳宗悦 工艺文化 徐艺乙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作者简介:
丁富明,(1964——)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助理工艺美术师,扬州漆器厂刻漆车间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