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如意观音》的创作

[日期:2014-07-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玉雕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华玉器是人类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人物的创作在玉雕艺术创作中是比较难以雕琢的题材之一。玉石原材料的选择对玉器人物创作尤为重要,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对形体、面部、手部、衣纹等细节处理要求也是很有讲究的。本文从玉雕《观音》创作谈起,说明一件玉雕精品除了要有良好的玉石原材料为基础,对制作者的艺术创作的综合素质更是一种见证与考量。

 

  关键词: 观音 玉石原料 形体语言 面部神韵 衣纹

 

  玉石晶莹温润、坚实缜密,琢磨成器后,光洁美丽,耐于久藏,可作为传世之珍或传家之宝,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艺术品。历朝历代,玉器已成为王者、贵族高贵身份的标志。

  本文以本人在2009年第四届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银奖的白玉《如意观音》创作过程为例,说明在玉雕作品创作中对玉石原材料合适的选择,人物塑造过程中对形体、面部、手部、衣纹等细节精到的刻划,反映了制作者的艺术创作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件好的玉雕观音作品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选择合适《观音》创作的玉石原料

  在创作玉雕观音过程中,选择合适于创作观音题材的玉石原料至关重要。合适理想的原材料更有利于观音形象的塑造,更有利于达到艺术创作者的随心所欲、材艺相融的艺术效果,玉石原料的选择,我通常坚持以下几项标准:(1)洁白纯净;(2)质地细腻;(3)温润无暇;(4)无裂纹;(5)体积丰厚。

  在创作2009年第四届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银奖的白玉《如意观音》(这件作品高29㎝,宽17㎝,厚13㎝)时,首先,我选择了一块白度上好、质地细腻,润如凝脂,而且还有一定厚度的具备因料施艺、适合创作观音特点的极品白玉山料。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件如虎添翼的事情,材料的丰足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技艺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作品能够达到丰满圆润进而理想艺术效果的基础保证。

  然而,这仅仅是上帝给一个巧媳妇的一袋大米,但如何将米饭做得可口、软硬适中,还得看她在米与水的配比,以及把握火候的能力而定。同理即一块理想合适的材料,只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基础。创作者对作品的理解,作品要具备什么样的内涵,怎样去表现,如何去刻划,才是创作成功的灵魂之处。

  二、理解观音菩萨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古往今来,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了最普遍广泛的信仰和崇拜,相传她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她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她还能满足众生生儿育女的愿望。

  由于人们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和崇拜,以及佛学文化的传承与兴起。故而从古到今,无论玉雕、德化瓷、石雕、绘画等诸多方面的艺术大师们都分别用各自不同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无数尊形态各异的观世音。

  我从这些作品中获得了许多启发,感到只有深刻理解观音菩萨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才能更好地表达作品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三、把握玉雕观音创作准确完美的形体语言

  形体造型是作品给人视角的第一感观。玉雕《观音》作品中,形体造型准确完美的把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创作的成败。它是主题旋律的基调,其它五官的表情以及手的动作都必须以其为中心,相互映衬,以达到整体呼应的立体语言表达的艺术境界。从整个作品来看应该占一件作品成功率的50%。在这里整体与细节、雕刻技法,包括工具使用手法都会对作品产生重要影响。

  把握玉雕观音创作准确完美的形体语言,做到以形引神、以神生韵、以韵传情,方能彰显作品的艺术魅力,达到如此境界,至少具备以下几项条件:(1)具备较好的美术基础;(2)具备良好的文学和艺术修养;(3)有一定的艺术天赋;(4)独到的审美眼光;(5)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有充分清晰的理解能力;(6)娴熟掌握雕刻技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在玉雕《观音》创作过程中,在作品的形体结构比例上,我围绕简洁、自然、生动、圆润、厚重的创作思路与风格进行刻划,按照人类美学观点的最佳比例黄金分割法来进行构图。在肢体动态的摆布方面,由于作品的玉石材料有较理想的厚度,为我充分立体化地刻划人物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创作时我使观音的动态构成面部俯视前方、身体微向右转、两臂膀及双手随之互动的形体动态,做到自然放松、得体、无论是手、背膀、腿、脚都达到了轻松自然,上身微向右转的形体动态,给人一种闲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形体语言效果。

  特别是观音的一双手的创作。在人物创作中手的表现其难度和手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不亚于面部表情的刻划,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流时经常不经意的做出一些手势来,以增强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人物的行为动态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因此,我力求在创作时将手的位置放得与整个作品所要表达的形体语言相互协调、呼应,以达到形体语言更生动的视觉效果。就拿这件《如意观音》来说吧,无论是轻托如意的右手,还是持一串佛珠的左手,我在将其与总体造型的布局比例适当得体的同时,注重手的角度、方向的微妙变化,每一根手指都很有讲究的,要拿得自然、拣得轻松,不给人有生硬、拙劣的感觉,既有持物的自然力度,也保持女性手的柔绵纤秀的古典之美。同时,将观音右手中的如意、左手的一串佛珠都精致灵巧、完整地、立体地得以展现。

  四、刻划玉雕《观音》微妙而神奇的面部神韵

  在玉雕《观音》创作中,人物的五官的处理所形成的面部神韵,与其他人物的面像神韵的不同之处,以及手势动作形成微妙肢体语言的把握就更有相当难度了。在面部神韵上,我力求做到了将观音所特有的那种饱满的脸庞、清秀的五官、庄严的神态、慈祥亲切而平和的笑容,精细地、立体地一一展示,特别是她的一双眼睛——这是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最敏感的载体,一丝一毫都很有讲究马虎不得。在五官结构比例的摆布上虽有三亭五眼的规律,但规律只讲了五官所在的具体位置,而每一个器官的微妙变化都会使面部表情发生较明显的差异,眼睛的变化则是引起人物神态变化最为敏感的重要器官,眼睛大一点或小一点就能使得人物面像神情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观世音”这个特殊人物的眼神,在表现手法上,我首先从佛学文化的内涵、博大、佛法无边的神秘色彩入手,“观”——理解为众观并且在一定高度向下俯视的那种高大庞博的气势;“世”——理解为大千世界万物一目了然;“音”——聆听人间所有欢声笑语、喜怒哀乐、尽收耳底。

  根据以上理解,我对白玉《如意观音》的眼睛以及面部神韵是这样进行刻划的:(1)把观音的高度想象得很高大,从很高的位子上望下俯看,想象如此庞大的人向下看应该是什么样状态的眼神,做到心中清晰;(2)外眼角与内眼角连结的眼线自然流畅、优美柔和;(3)眼睛整体适度饱满;(4)上眼皮与下眼皮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微闭半睁的状态,富有层次和立体感;(5)眼神与鼻子、嘴部的表现与面部表情整体呼应,以达到我心目中与整个作品肢体动态相互映衬、完整的立体语言表达效果;(6)所有工具的刀法干净利落、清晰明快。

  此刻,如果你与观音的脸直对而视、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整件作品观音静闲而坐的身体微向右侧的动感,左手一串灵动的佛珠,右手轻托一枚如意仿佛在点化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那张有着清善秀丽又有几分庄严,还带有几份微笑神情的脸,表现的又是正在洞察人间云云众生、世事了然在心的菩萨形象。

  白玉《如意观音》人物生动的肢体语言的表现与面部表情的呼应,且多种面部表情在一张脸上同时反映出来,是自已多年来观音艺术创作中最大的收获、最深刻的体会之一。

  五、展现衣纹的走向这一艺术流动的语言

  人物的衣纹是呈现在一种自然、流畅、生动有活力的艺术形态基础上流动的语言。

  虽然是一块坚硬的玉石,但经过观音形体结构的刻划,在自然、生动、圆润的形体动态的衬托下,观音的衣衫飘逸,线条翻卷自然流畅,明快简洁生动,仿佛正在被微风轻轻吹起,更为作品增添了几分动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呼吸的活观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白玉《如意观音》在2009年第四届中国玉石雕精品博览会上被专家评选为“百花玉缘杯”中国玉石雕精品奖银奖。

  回顾多年来观音作品的创作经历,为了创作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我除了自身的刻苦钻研,还经常与一些从事美术、雕塑的朋友以及一些客户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聆听他人的建议,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收获,被他人和市场认可,有了一些作品被客户收藏的机会。

  我深刻体会到,艺无止境,艺术家不是天生注定的,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不断进取,虚心聆听别人的见解,比艺术天赋更为重要。艺术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自身修炼、积淀成长而漫长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时刻把握住民族艺术的脉络,才能让玉雕艺术这颗积聚着数千年民族文化能量的东方明珠,绽放出更多迷人的艺术光彩。

  参考文献

  【1】李英豪《观音珍藏》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1993.11.

  【2】陈星《弘一大师罗汉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4.11.

  【3】徐华铛 《佛像艺术造型》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8.

  作者简介:

  王俊杰,1962年生,江苏扬州市人,助理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扬州市职业大学,1992年从事玉雕艺术,2000年成立扬州市杰艺雅园玉雕工作室,从业22年,擅长人物、器皿、杂件、山籽等创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