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刺绣这门古老的民间工艺和美术,雕塑,摄影等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绣娘要提高刺绣技艺,必须要绣内和绣外并重,自觉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刺绣 镇湖 中国画 书法篆刻 雕塑 摄影
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苏州刺绣,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苏绣的发源地吴县一带,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而刺绣成果最卓著,影响最广的要数是苏州城西太湖之滨的中国刺绣艺术之乡——镇湖了。而今的镇湖早已成为中国苏绣的一张名片。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苏绣,也早已经走出国门,跨越五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所瞩目!
镇湖三面环水,形似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刺绣艺术之花在这里绽放得无比灿烂。全镇2万人口中就有8000绣娘。“家家有绣绷、处处见绣娘”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我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镇湖女子,自幼就受到长辈们的艺术熏陶,与刺绣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想我从小的耳闻目染,到长大后走上专业的刺绣艺术道路,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刺绣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自身的绣外功的训练和积淀,才能使自己在刺绣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完善,攀登刺绣艺术的高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刺绣艺术也并不游离于其他的艺术门类之外,刺绣艺术和美术,摄影,雕塑,书法等艺术门类之间的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就我自己的刺绣艺术生涯来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板凳要坐十年冷,甘于寂寞,练就扎实的刺绣基本功。
刺绣和其他的工艺一样,是一门很传统的手工艺,这需要我们后人认真地去继承。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我们的前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刺绣技艺。我们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吸收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成果。齐针,抢针,套针,接针,锁针,滚针,切针,打籽针,盘金针,鸡毛针,编针,铺针,刻鳞针,扎针,乱针……各种不同的针法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绣娘认真仔细的领会和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熟练的掌握,并加以灵活地运用。
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现在从事刺绣行业的绣娘从小生长在农村,大多没有受到过专门的美术训练,文化水平也很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绣娘刺绣技艺的提高和升华。所以大凡有志于在刺绣行业上做出成绩的刺绣工作者,必须自觉地争取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以提升自身的综合艺术素养,为自己刺绣技艺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在现在的信息社会里,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2009年11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与镇湖刺绣行业协会合作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实习培训基地”绣娘美术培训课程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创业服务中心正式开课。 我也抓住这个学习的机会,报名参加了此次培训。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教授对参加此次培训的50余名绣娘进行了素描和色彩知识的系统讲解和训练。许多绣娘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专业的训练。通过这次培训,绣娘们初步了解了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知识,了解到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懂得了物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物体受光线照射产生的明暗深浅关系和虚实变化;提高了对色彩感受的能力,知道了冷色调,暖色调,同种色,对比色,颜色受环境和光线的影响等等,这对绣娘们以后的刺绣有直接帮助和指导作用,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周时间的培训,可是对大家以后的刺绣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作用。此外,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每年举办的工艺美术培训班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总是争取机会积极参加,培训班都是由专业的教授授课,从中我也学到了许多的工艺美术知识和中外美术史的知识,了解了吴门画派,了解了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以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这也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我们的艺术素养,对刺绣技艺的提高也起到了水涨船高的作用。
三、学习了解中国画和书法知识对刺绣技艺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说西方美术主要是通过色彩、块面和光影等要素来表现物像,那么我们的国粹中国画和书法则更强调的是运用线条,笔墨来表达物像的神韵。学习了解一些中国画和书法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它无疑对提高刺绣技艺有很直接的帮助。中国画讲究构图和意境,强调的用笔用墨,画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对具体的物像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然后用笔墨的形式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把画家的主观意识表达出来,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中国画作品,它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概括性、人文性和艺术性。在现在的众多刺绣作品中,以中国书画为题材的刺绣深受广大顾客的青睐,所以我们刺绣人除了要尊重作者的版权,还要懂得一些书画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笔墨技法,最好能具备一定的书画创作能力。唯有如此,我们在绣制每一幅书画题材的绣品时,才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好笔墨的枯湿浓淡和画面的虚实主次关系,才能比较高质量的绣制出形神形兼备的中国画题材的刺绣作品。我们每绣制一副国画题材的刺绣,就是一次艺术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在绣制前必须对原作进行深入详细的解读,了解原作的主次关系,虚实关系和色彩对比关系,然后根据画面具体情况着手绣制。
1、了解画面的主次关系和虚实关系。每一幅画都有一个主题,画家想要在画面中表现的主要的东西,这就是画面的主体。在画面中对主体的东西一般刻画得比较细致,在绣制时也要下力气去着重表现,尽可能的把主体对象的形态,结构准确清楚地表现出来。而背景在画面中一般起到衬托主体的作用,所以在表现时要注意不能表现得太实,要适当的虚化处理,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弄巧成拙。处理好主体和背景的关系,才能使画面达到主体突出,画面丰满,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2、了解画面的色彩关系。色彩在人的审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处理好画面的色彩关系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刺绣作品的艺术效果。在一副画中,都有一个色调,或冷色调,或暖色调。冷色调画面主要是以绿颜色或蓝颜色的颜色为主,给人的视觉上产生寒冷的感觉;暖色调画面主要是以红色、橙色等颜色为主,给人的视觉上产生温暖的感觉。在着手绣制一幅刺绣作品时,一定要在总体上把握好画面的主色调,处理好色彩的协调和对比关系。在大的色彩关系上,每幅画面都有一个主色调,在处理上可以有局部的色彩对比,可是不能打破整体画面色调的和谐统一,可以用小面积的色彩对比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用同种色,同类色以取得画面的整体协调性。
3、学习一点书法篆刻方面的常识对刺绣也很有帮助。在以中国画为题材的画面中,常常有一些题画诗词和印章,这些也是构成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马虎不得。如果画面上的题字和印章没绣好,就会大大降低了整个绣品的艺术水准,所以作为一名刺绣工作者,学习一点书法篆刻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题画的字体有五体皆有,楷书和行书还比较容易辨识,而草书和篆体就很难辨识了。如果平时能抽点时间读读字帖练练书法,有一定的书写水平和认识各种书体的能力,了解写书法时用笔的起承转合和字的结构关系,那么,对准确地绣制画面上的题字和印章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学习了解一些摄影、雕塑等姊妹艺术对提高刺绣技艺也很有必要。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作者在选材,取景,构图和虚实处理上都下了很多功夫,然后运用摄影器材捕捉到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摄影作品中特有的光影效果,具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很高的艺术美感。还有在一些公园、广场,城市雕塑随处可见;我们苏州一带的玉雕,石雕,核雕,木雕的从业者众多,其中也不乏艺术造诣很深,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艺大师,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有心人,随时随处细心观察雕塑作品中物像的形状,结构和纹理,感受雕塑的立体感和厚重感,目识心记,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艺术无国界,更无行界。各门类的艺术都有许多的想通之处。每个有志于在刺绣艺术上做出贡献的刺绣艺术工作者,都应该自觉的提高自身综合艺术素养,绣内功和绣外功并修,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汲取不竭的源泉。唯有如此,才能在自己的刺绣艺术生涯中实现一次次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梅,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以苏州为例)2011年12月
[2]叶圣陶,姑苏工艺美术 JS-E0289
作者简介:
龚春芳,1980年生,工艺美术师。从事刺绣行业18年,曾在刺绣大师陈红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钻研刺绣艺术。2008年自创龚春芳刺绣艺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