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宝应乱针绣的艺术特色

[日期:2014-09-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宝应有着较为深厚的刺绣历史文化,宝应人在历经30年的刺绣过程中为适应市场需求,取长补短,创新发展,凝聚升华,自成一体——宝应绣。宝应乱针绣具有与众不同的刺绣表现技法,把传统宝应刺绣巧妙地融合到常州乱针绣之中;借鉴苏绣等传统的优点,使之具有极具观赏性与独特的刺绣艺术。

 

  关键词: 乱针绣 宝应绣 传承 发展与创新

 

  宝应有着较为深厚的刺绣历史文化。在这方热土上,不知多少代刺绣人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刺绣艺术上默默奉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艺术大师陈亚先将老前辈杨守玉大师的乱针刺绣针法无私的传承到宝应人手中,从而使常州乱针绣与宝应刺绣相融合产生出“宝应绣”这一刺绣品牌。

  宝应人在历经30年的刺绣过程中为适应市场需求取长补短,而把宝应刺绣巧妙地融合到常州乱针绣之中,并把常州乱针绣的“井”状针或“交叉”状针法,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动成“三角”乱针、“五角”乱针、“艹”状乱针和“交叉”乱针等等。这种创新发展,凝聚升华,自成一体——宝应绣,从而将宝应绣成一片锦绣。

  为了更好地在刺绣特别是乱针绣原创艺术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笔者于2014年3月参加了清华美院刺绣研修班作专题学习深造。通过半年多刺绣知识的拓展学习,明确了对刺绣创新、刺绣品牌的创建和对刺绣原创作品的要求,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潜心学习,认真揣摩,坚持特色,精益求精,才会让宝应乱针绣达到艺术顶峰。为此,本人特撰写本文,以此来检验、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一、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奠定宝应乱针绣的创新与发展的基础

  从秦汉时起宝应境内即渐次出现缫丝手工作坊。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邗沟,此地临近入淮口射阳。此后,过往船只带来江南文化,当然也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技术;早在1250年前的唐朝,“诗仙” 李白在游历宝应赋的《白田马上闻莺》诗中就留下了“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的千秋佳句。可见盛唐时期,当时宝应的缫丝以及刺绣民间工艺已很发达。

  当历史的长河由唐朝流经510多年后到达元代时,却有一位西洋的外国人,在他们所写的名著《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中用外文又记载了宝应的民间刺绣。1283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途径宝应。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有一段说到当地的缫丝织锦,应当看成与绣乡鲁垛境内有关的文字:“晚上,来到一个大市镇,名叫宝应。居民信仰佛教、崇拜偶像,对死者实行火葬,使用纸币……他们靠工商业维持生活,丝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织物,生活必需品极为丰富。”由此,可见当时宝应的市井十分繁华,更显见那时的宝应缫丝业以及民间刺绣、各种金线织物的发达。

  宝应民歌《绣兜兜》(又名《锣鼓车》)的唱词有这样的记载:“姐在房中绣兜兜,绣个兜兜送把情哥哥,上绣金龙盘玉柱,下绣狮子盘绣球。情哥哥,送把我家哥哥兜心口。”这首宝应民歌由农民歌手郑诚于1956年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唱进中南海,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后来由著名歌唱家雪飞演唱,并灌成唱片,流传海内外。

  二、宝应乱针绣的创新、发展不可脱离它独特的艺术特点

  乱针锈,是上世纪30年代由苏绣刺绣家杨守玉所创造的刺绣针法,这种针法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的技术以及西洋油画艺术的特色,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繡所启发影响。传统苏绣中,每一针之间是紧密相接,并且呈同一方向排列,但在乱针绣中,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更为丰富。创造者杨守玉除擅长刺绣外,也擅长绘画,并学习西方绘画,乱针绣的发明,即是在两幅以西画为绣稿的作品中产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江苏常州得到了传承。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曾经对乱针绣大加赞赏:“乱针绣是我国刺绣家族中绽放出来的一支奇葩。”并为后人亲笔书写了“乱针绣”三个大字。乱针绣是把画理和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

  宝应乱针绣乱而不杂,密而不堆,技法千种,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立体感很强,呼之欲出,颇有西洋油画的效果。就如朱军成大师所总结的那样归纳起来有三大特点:

  乱中变活——宝应乱针绣最大的特点之处便是针法具有“乱”的特点。一是为“规”而乱。这里边的“乱”,是工艺家们为了得到整体的统一和更为活泼的变化。工艺家手中的绣针就是画家的画笔,丝线就是颜料,以针代笔,以线代色,作者完全可以在画布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这种“乱”是建立在有情理的、有规则的“乱”;二是为“视”而乱。灵活多变的堆砌重叠,以及无数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长短,不同的粗细,不同的色彩所组成的线条,自由奔放,让观者从中不断地感受到“乱”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和从中迸发出的活力,用纵横交叉的线条组织来表现各类物体的光色透视效果;三是为“动”而乱。“实以虚推之,明以暗相衬”,“乱”中显示出动感,是工艺家正确把握好作品的远近、明暗、冷暧、虚实等对比关系,利用光和色的变化规律来充分透射出作品极富立体质感的整体美。

  色彩丰富——宝应乱针绣近看针法紊乱,无拘无束,远看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一是来自于理念。乱针绣借用西方绘画的着色理念,用不同的交错针法来体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色彩丰富,立体感强,是乱针绣的最大特点;二是重色彩效果。乱针绣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色彩堆积厚实,其色彩效果就突显出来了。乱针绣因有丝线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向线条在不同的光线照耀下变化莫测,作品看上去像油画,但又更优于油画;三是用不同丝线。我们知道,油画的两种颜料一经调和,就变成了另一种色相,原来的两种颜色已不再存在;而丝线则不同,丝线的两种色线经过交叉重合后,便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原来的两种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她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了乱针绣的独特风格。

  油画效果——宝应乱针绣工艺家必须要有油画的基础,不仅要求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同时能掌握绣理和具有熟练的刺绣技巧。一要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要真正做到一名乱针绣工艺大师,一定要从绘画的基本常识学起,苦练基本功,当小学生;二是要有熟练的绘画技巧。乱针诱工艺家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炼,依靠实践积累的经验来从事绣制,以素描和油画的绘画理论为主导,凭针作画,以线达意;三是要具有熟练的刺绣技巧。工艺家要熟练掌握绣制工艺,让自己的作品形成纵横交错、长短并用、分层加色、疏密叠绣、灵活多变的“乱针”技艺,并使绣面呈现出线条流畅、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的艺术特点。凡人物、风景、花卉、飞禽、走兽、静物皆可入绣,尤以人物绣为最,图象逼真,色泽浑融,形神兼备。因此,一幅精美的具有油画视觉效果的乱针绣作品,都必须有着极好的绘画功底,无论从色彩的搭配还是从物体的空间透视效果,无不体现着工艺家的绘画功底,它是绘画的另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因而当宝应乱针绣具备了这些特点后,因而观者在欣赏乱针绣作品时,远看就是一幅油画,而近看却比油画更多了一份光泽与丝理效果。

  三、愉悦的艺术情感是坚持绣制具有一定特色的宝应乱针绣的必具条件

  一个想深入学习乱针绣绣制的人,要培养自己欣赏作品的艺术素养,读懂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坚持绣制宝应乱针绣特色作品。只有这样,在绣制过程中才会更好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才会有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有着情感、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的绣品才会让绣制者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学习宝应乱针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绣制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对刺绣艺术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悟性是一点点产生的,对于老师所教的知识要理解,经过实践再实践去感悟。

  我认为,宝应乱针绣工艺家们在坚持绣制宝应乱针绣作品的同时,还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一个没有美感的人是不能够让自己的作品达到最美的效果的。

  这里特对本人近两年绣制的宝应绣作品作一解读。

  本人原创宝应绣作品《荷塘清趣》——整个画面给人以古色古香、荷香清趣的感觉。阳光如流星一般,悄无声息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近景所表现的是荷花、荷叶飘浮在水面,煞是清凉、溢美之感;一只小船停靠在岸边,构勒出一幅乡村清代趣小景;横跨荷塘的小桥,展示出荷乡的雅趣,桥上的一男一女游人让画面灵动活泼,为观画人留下浪漫、祥和、温馨之感;塘边上的杨柳蛮腰轻舞、垂柳婆沙,与游人构成成双入对、幸福美满的景象;远处的密集树林,展示着宝应不愧为是“生态之乡”、“荷藕之乡”;而矗立在繁花似锦中的八宝亭,则向人们诉说着“八宝”的故事。由此,很自然的让人们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风轻蝶吻绿痴痴/露点眉心韵作诗//闻笛惊花卿住也/荷塘清浅语丝丝”。《荷塘清趣》尤其适合心情抑郁的时候欣赏,让观画者清清静脉的理一理心情,不失为一个美妙的事情。

  本人原创宝应绣作品《残荷溢美》——整个画面具有厚重、大气、纵深感,观者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人在风雨中,不撑红纸伞,不戴绿蓑衣,静静的站着,静静的聆听,以一个对残荷欣赏者的姿态观赏,超然其外,却情随景动。近景,是夕阳后的残荷,且茎与叶的视觉感十分的强烈;中景,是几位藕农正在采藕,既寓示着藕农生活的艰辛,又揭示出藕农们享受丰收的喜悦;远景,则是秋风扫落叶后的树木景象,告诉人们秋天到了,荷花虽然已经凋谢,但具有“中国荷藕之乡”之美景的宝应,荷藕却是收获的季节,丰收在望,喜悦在心。特别是画而中的“茎”和“叶”,这是画作中的点睛之笔,也是所溢美的神来之笔。正是这点睛之笔,使观画者在想象那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是一种灵动而富有生命的声韵,枯荷秋雨的清韵,又有谁能解其中个味呢?唐代诗人李商隐说:“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残荷溢美》作品虽没有表现荷花盛开的画面,却反其道而为之,以残荷来揭示荷的“出污泥而不染”,残荷之美。

  本人宝应绣作品《清廉》——当我们看到《清廉》画面中的荷花,立马就让我们想到了宝应荷园中的上万亩荷花荡。每年到七、八月份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人们争先恐后地拍照留念,一睹荷花的风采。《清廉》作品,通过乱针绣作者手中针法巧妙地绣出了多朵荷花、荷叶的景象。荷花,绣得是那样的洁白无瑕,可见它那色儿,无瑕的白,如雪、如冰、如云,远远望去,白得莹莹生光,如滴了几点粉红,如注入生命的血液,渗透了,扩散开来,清清的,却是如此恰到好处,惹人眼馋。纯白中折射着淡淡的粉色儿,让人却不禁想起胭脂的轻妆淡抹来;荷叶,满眼绿色,一生清廉。透过作者所绣制的荷叶,让观者看到了如下的意境:荷叶婷婷如盖,一叶碧绿平静地展开,从水面缓缓地升起。水在荷叶的上面,亦在荷叶的下面,犹如一把伞,对天撑起着,又如一只小船,横于水面。荷叶被作者绣出了清廉,一如水中的君子,出污泥而不染。唱荷是一种意境,用乱针绣绣荷也是一种意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称赞荷花为花中君子,用以自比,也把荷花看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屈原也曾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此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心灵。看惯了繁华尘世,再来看这小菏才露尖尖角,顿时会有出尘之想的意象。这就是《清廉》作品所表现出的意境。

  四、只有坚持创作具有一定特色的作品才会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宝应乱针绣

  宝应绣源于苏绣,并在常州乱针绣上得以创新发展。宝应绣是以乱针为主,以平针为辅的一种新型绣种,它打破了苏州平绣色彩单一、针法比较统一和常州也坚持针法统一的特点,绣制平滑细腻的物体时采用的是苏州传统绣法(平绣),而凌乱无形没有方向感的采用“三角”乱针、“五角”乱针,凌乱但有方向感的则采用顺形交叉或顺形三角乱针、五角乱针。粗糙不平的石块类,大多采用常州乱针的绣法,每根不同的丝线随着绣针在画面上一步步的游走,一层层的变色覆盖,直到一副较具立体感,色彩丰富的油画呈现。

  宝应乱针绣虽然创新发展了才30年,但现已被列入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传承与创新发展我们宝应绣的敬业者们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与鞭策。长期以来我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终于得到市政府和社会的逐渐认可,我们也将以此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将宝应乱针绣传承和发扬发光。我们相信经过宝应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宝应乱针绣肯定会有感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一天。

  宝应绣是继玉器、漆器之后,新兴崛起的扬州市第三大民间特色工艺品,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远销海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绣品《归程》,199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选赠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的大礼。2007年元月31日,以副市长玛丽·让女士为团长的比利时布瑞市代表团到宝应考察,慕名参观宝应乱针刺绣。当她了解了宝应乱针刺绣的历史,观看了绣姑们的现场演示,观赏了展出的作品后,对心灵手巧的绣姑们的高超技艺惊叹不已。

  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以为,这句名言用在我们宝应绣各位绣娘的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是较为恰当的。宝应绣娘们之所以能够把中国画中“勾”、“衬”、“擦”、“点”、“积”等技法和素描中线条排列方法进行演变,创造出“井纹针”、“斜纹针”、“松叶针”等针法,我想,这就是身体力行的结果,也是我们宝应绣得以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集团)公司:《针林瑰宝—乱针绣》/2010-10-12;

  【2】施汴彬:《浅谈工艺美术设计中的艺术构思》/《科技资讯杂志社》2006—07;

  【3】朱军成:《论如何让乱针绣针法更富表现力》/ 2012-12-29;

  【4】何开文:《乱针绣出华艺苑新天地》/2014—04;

  【5】何开文:《宝应乱针刺绣历史传承发展概述》/2012—03。

  作者简介:

  汤祝萍 1968年出生,江苏宝应人,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宝应县城郊高级中学,致力于刺绣与緙丝事业,在宝应乱针刺绣领域具有丰富的成果,尤其擅长刺绣人物肖像,艺技与艺德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扬州工艺美术协会宝应乱针绣传承人;宝应祝萍乱针绣艺术中心法定代表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