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古以来“巧夺天工”,是对那些传世工艺美术佳作的形容及赞美,强调的是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作为传统的发绣艺术品,优秀的发绣作品同样展示了其工艺的精美度与精巧度。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可以流芳百世,代代传承。
关键词: 发绣、创作设计、流程、包装。艺术价值
发绣,顾名思义,以人的发丝为主要材料作绣,发丝是人体上的可再生之物,它能经千年而不腐。
东台发绣,是人类唯一具有生命符号的艺术,它采用生命物质精华,以独特的绣艺,精雅绣制在丝绢上,铺展出千年情义的脉络,艺术传承的针脚,历史延展的印迹,也铺展出发绣艺人世代相传的精神。
自古以来“巧夺天工”,是对那些传世工艺美术佳作的形容及赞美,强调的是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作为传统的发绣艺术品,优秀的发绣作品同样展示了其工艺的精美度与精巧度。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可以流芳百世,代代传承。
创作设计与构思
发绣在东台虽已有千年的历史,但过去的刺绣艺人大都是以佛像小型爱情之类的题材,绣佛像主要是主要用于朝夕焚香、顶礼膜拜。绣爱情之类的题材如“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富贵白头”等是用于男女婚嫁的礼品。
而今发绣艺人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采用中国人黑色头发的作品,转换成西方人黄色、棕色、灰色头发的作品。总之,这些色彩简单的头发,与五彩缤纷的颜色相比,其表现形式,要单调得多,仅仅能作单色素描绣而已。
那么要更新创作题材的话,就要从源头来起,
首先从主要原料,
一是将白头加固色剂染成各种颜色的色发;
二是选密度较高的丝绢;
三是在古今中外的各种画面上进行修饰;
四是采用国画颜料作底色,配制各种色发,可根据不同画面,采用各种针法绣制。
刺绣过程中,因头发有粗细之分,但粗有粗的优点,细有细的用处。因此要把头发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画面,采用不同的粗、细头发。创作题材时,首先根据市场需求,选用名人书法及名画作品,例如,近几十年来,东台发绣所选用的名画,有“姑苏繁华图卷”、“五百罗汉图卷”、“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一百佛”、“维摩演教图”、“达摩六祖”等几百幅名画,来制作大型发绣长卷藏品,并设计出多种书法作品,如“金刚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岳阳楼”、“三字经”等大小手卷,大都参加过省级以上的各种展会,并获得各类大奖。而在双面绣中,又大胆创新,它与“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的针法上虽大同小异,但色彩效果,表现风格及所绣题材各有千秋。
发绣产品,已从墨色绣发展到彩色绣,同时又发展双面异色绣、异面绣。现在的双面绣,无论是人物、动物、花、鸟、鱼、虫,还是对画面、光线的阴暗对比的处理,以及在发绣作品绣制过程中进行的技术处理,都优于“四大名绣”的技术含量。
因为发绣使用的原料是毛发,鉴于发丝的长度,一般以30厘米为佳。太短则穿针次数多,费时间;太长又不便抽拉。特别是绣制彩色人像时,与绣制传统作品所不同的是,首先需要选用上等的塔夫绸面料,由画家将彩色照片放大到客户的需求尺寸,选用胶型的国画颜料,把人像画出来,挑选出精干的刺绣精英,按人像制作要求来选发料。
而用发绣表现人物面部的浅淡部位和五官细微处的转折,比丝绣要困难得多。头发不像丝线那样,一根可以分成几丝、几十丝。而头发不能细分。
尤其是明暗部位的变化时,要百里挑一,找出最细的头发来绣,让明暗“推晕”形成自然,绣在面料上,感到不跳不凸,转折丝路方向,不会影响结构的表达;针脚平整,又不会有失质感的体现。
由此可见,对于发绣的创作和设计的各类题材,是其它刺绣艺术品,所无法企及的。
制作运用与流程
1、对每一件作品的制作,选择面料是不可缺失的一环。绣长卷(单面绣)都是选择那种塔夫绸面料,因它属于那种细而匀的织物。为使作品经久保存,切不可以使用化纤织物作面料。双面绣选用透明度较密的真丝绢料。每当选定了要绣的图案后,首先做的是,按照尺寸放大或缩小样稿,过去都是用手工临摹。而今科学发达,普遍使用复印机,可以按比例复印放大,更准确、更方便,也更科学。但是对写意作品,就没那么简单了,特别是牡丹花之类的作品,要根据尺寸来确定,花朵及陪衬叶子的比例,这些都是画师来思考的。一幅精美写意牡丹作品,气势要恢宏,布局要严谨,形态要生动,这样就形成了一幅华贵端庄、内涵深远的精美作品了。
2、针法运用,每当一幅画好的面料,绷在架上,在动针前,首先要考虑的是,用什么针法来绣,从哪个角度来起针。发绣的针法丰富,并且各具特点。近年来,随着东台发绣技艺的日益提高,发绣艺人在挖掘、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加以创新和发展,丰富了各种针法的表现力。
3、针法是刺绣时,运针的方法,也是刺绣线条组织的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组成规律和独特的表现方法。选用适当的针法,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发绣作品的质感,增强发绣艺术的感染力,不同的画面用不同的针法,对所绣画面作一番审视,用什么针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对于发绣人像来讲,要采用虚实绣法,既要用传统针法,又要用新针法来相结合。因为采用虚实绣法,只要考虑每一部分运针丝路的长短、疏密关系就可以了。
对于用头发绣,一般来讲要考虑到用多种针法去表现,才能使画面更丰富、逼真。因为传统绣法多是以平绣、施针为主,作为刺绣工艺,往往只能远看,不宜近观。特别是绣面部,总有粗糙之感。所以,为丰富画面、效果完美,必须在这幅作品中,采用多种针法表现。还要加一些辅助针法,如侧针、滚针、乱针、打籽等绣法,对于表现各种不同的领带、衣着、饰物及背景,都有助于丰富画面效果,增加画面的亮点。
因此,在开绣之前,先作一番针法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确定了针法,还要先试绣画面小样,看好效果,直至满意后,再行绣品正稿。
包装制作及规格
作品完成后,进入市场前,对其进行外包装,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外包装必须坚固、美观,现对目前市场上畅销的几种主要外包装作简略介绍。
金丝楠木外包装盒(图一),外径尺寸为40厘米x40厘米, 内径尺寸为38厘米x38厘米, 内垫为丝绒面料,主要用于30厘米x30厘米双面发绣的规格。
四季屏风外包装盒(图二),外径尺寸为32厘米x64厘米, 内径尺寸为30厘米x62厘米, 内垫为涤纺面料,主要用于16厘米x50厘米双面四季屏风发绣的规格。它作为第一代东台发绣外包装产品,畅销不衰。
东台发绣长卷外包装盒(图三),其外内径尺寸系据长卷作品的不同规格确定尺寸, 内垫为丝绒面料,一般为专门定制产品。
手提式外包装盒(图四),其外内径尺寸系根据作品的不同规格来确定, 用于外径尺寸为45厘米x50厘米、26厘米x50厘米,内径尺寸为40厘米x45厘米、21厘米x45 厘米的产品较多,内垫为丝绒面料, 外装铜质把手,便于提携。
桐木外包装盒(图五),外径尺寸为27厘米x30厘米、32厘米x35厘米、38厘米x40 厘米, 内径尺寸为25厘米x28厘米、30厘米x33厘米、36厘米x38厘米, 内垫为丝绒面料,主要用于20厘米x20厘米、25厘米x25厘米、30厘米x30厘米外方内圆双面发绣的规格。
发绣的艺术价值
发绣技艺精妙,文化璀璨,工艺精美,耗工惊人,古朴典雅,从唐代起源的墨绣,发展到如今的彩绣,是东台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品,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几何时,这些作为我们民族标识的美好记忆,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手工业者消失,民族民间的文化和工艺命运危机四伏。一方面我们看到民间工艺的缤纷与神奇;另一方面还会看见这些美丽的艺术,正在走向曲终人散。
面对现实,深感焦虑,挽救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发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只有保护这民间的传统艺术,我们才不会有更多的历史遗憾,才能无愧于先祖后代。我们要把这门艺术加以保护、传承、弘扬、传播。
现在东台发绣大军,虽然还有几十家,加起来也不过3000多人,50岁以上的占60%,有20%是兼职的,因为必竞是手工操作,长期坐在板凳上,难免有腰酸背痛的,那真正从事操作的,也只有20%, 约600多人,要想绣制一幅巨型作品。还要相互借用人才。
现在我们这一辈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创作出具有审美观较强的发绣作品,但是单纯凭我们这代人,是远远不够的,东台发绣的现状,已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针对这种状况,协会要宏观管理,义不容辞把发绣业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把已组建的研发机构真正用起来,从事发绣艺术品的研究和新品开发,推进发绣产品更新换代。
其次,强化协调功能,加强建章立制,遏制业内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正如著名学者冯骥才所讲“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拿来发财的;而是留给后人艺享,我们必须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源头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要让后人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发绣,看到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和谐繁荣的盛世场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让当代的优秀文化与发绣文化相结合,是发绣发展与繁荣的根本,同时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财富。以开阔的胸襟,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发绣工艺的传承中去。大力提高从业者的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创作上更大的突破。
2、现今的发绣企业,大多数是家庭作坊型的,从业者对文化、书画、刺绣艺术缺少学习和鉴赏水平,虽然不少有识之士,早已看到这种文化修养素质普遍低下的症结所在,但因业内人士的种种关系,谁也不想打破这彼此相安的氛围。导致学术交流较少。加上错综复杂的多边关系,同行相轻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发绣的发展。
3、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打造形象工程。组织发绣艺术人员宣传学习,扩大东台发绣的宣传力度。持续举办发绣精品展,集中介绍东台发绣的人文历史,名品佳作,以及技艺展示,提高档次和知名度、美誉度。
4、启动品牌工程。以质量为中心,以精品为核心,打造东台发绣的品牌 ,用好“东台发绣”集体商标,由市发绣协会派专人对申请使用人的产品及生产过程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审核,做出书面审核意见。双方签订《集体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这样,各家根据自身的艺术水平,生产出精美的作品。总之,发绣除了欣赏外,又有收藏价值。
结 语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发绣这一民间艺术,就必须不断提升发绣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以艺术铸造民族之魂,承载历史重任,更期待着走进世界的艺术殿堂,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作者:魏敬先 魏乐文《温州发绣》浙江摄影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2月1日 丛书名: 温州乡土文化书系
【2】山东东方美术研究所与山东美术出版社联合征编 《当代美术名家经典》丛书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第1版 (2012年)
【3】作者:姜昳 《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绣谱>及其作者丁佩 》 中国《典籍与文化》杂志 2004年2期
【4】《工艺新趣》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编著出版《工艺新趣》2011年11月30日
作者简介:
姜波,高级工艺美术师,东台市东坡发绣厂总工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