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玉雕技术的进步,工艺创新留给从业者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从内在着手进行创新才是不断创新的良策。玉雕人物把件应该充分吸取传统国画写意性的特点,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才能创作出引发观者共鸣,历久而不失其魅力的艺术精品。
关键词:玉雕 手把件 写意
中国的玉文化自七千年前滥觞以来,经历了从宗教祭祀用器到权力等级象征,再到艺术欣赏品的发展过程。中国人不但重视玉器本身的材质,也极其注重其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追求自然品质与人文底蕴的统一。在玉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玉雕题材,如“梅兰竹菊”、“马上封侯”、“麻姑献寿”等等。这些或源自比拟,或源于谐音,或来自神话故事的题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蕴含吉祥意味,表达美好寄托。
一、把玩件的文化内涵
把玩件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唐宋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士大夫阶层的逐步形成,求雅之风大盛,工笔绘画和金石之学是其典型代表,而玉把玩件也正是呼应了这股风潮而兴盛。其后,把玩件的发展速度虽一定程度为时局所影响,但总体不断向前直至今日。把玩玉器之所以经久不衰而愈发兴盛,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把玩件作为玉器中的文玩类,为了佩戴赏玩的需要大都属于“小器”。其形制虽小,却往往在制作上精雕细琢,堪称穷工极巧,往往体现当时最先进的治玉工艺,可谓小中见大,芥纳须弥。其次,把玩件往往还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洁的道德追求,因而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思想文化的追求十分契合,自然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
由于手把件是玩于掌中的器物,故而相较于其他种类的玉器在器型、大小、舒适度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就大小而言,因文玩件多置于案几之上赏玩,一般大不盈尺,小不足寸,既可供设于案上,又方便把玩于掌中,可远观,亦可近取;就器型而言,把玩件的器型通常较其他文玩件要小巧规整,且对把玩件的外型有特殊的要求,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玉雕的特点之一。
除了要求其外型在手中盘玩时不搁手、不扎手之外,还须能重点表现出和田玉特有的油润细腻的手感。由于人的触觉官能的特点,手与物件“触摸”的面积越大,就越能感知物件的质感。也就是说,玉把玩件在设计时不能处处施刀,必须留出若干“块面”以便让玩者在摩挲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田玉与手指间的润滑感,在触觉上形成感官冲击。当视觉刺激(色彩造型)和触觉刺激(油润细腻)同步时,观赏者将感受到远远大于单纯的视觉刺激所能带来的舒适和满足。
“把玩”的过程又不仅仅是物理性质上的感知,更包含精神层面的交流。“把玩”的实质是一个器物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因而包含了“外在的”形以及“内在的”思想情感交流的二重性。也就是说的一件好的文玩,必须是一种精神的“物化”承载,经由时间的洗礼,最后与主人息息相通。这样一方面涵养身性,另一方面也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
二、把玩玉件的创新之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的玉雕技艺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电动机械、金刚砂电镀磨头等工具的使用使得加工玉器的效率比以往提升了数十倍甚至几百倍;各式现代化工具的应用使得现代玉雕对精度和细节的掌控达到了古代不可想象的程度;而抛光工艺的发展使玉质本身的光泽和细腻度都能在成品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甚至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技艺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某种瓶颈期,那么玉雕行业会怎样进一步发展下去?换言之,当技艺的创新已经十分有限,把玩玉件的创新之路要怎么走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技艺上的创新总是有限的,而观念上的创新才是无限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创新,那么工艺的进步最多能给观者带来一时的触动,只有不断追求内在的创新,即体现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神,不断寻找能引发观者内心“共鸣”的题材,才能给观者带来长久的震撼与感动。同时,内在的创新必须从其他艺术形式里汲取养分,并结合玉雕本身的特点加以发挥。
2.1、传统文化是内涵创新的不竭源泉
笔者从业多年以来,一直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长期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概括而言就是:传统文化是内涵创新的不竭源泉,而中国画特有的写意性是玉雕手把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所谓“写意”,是指以客观物象的外在形态为基础,融入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创作而出的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艺术形象。这是中国艺术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段,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形态。既不同于具象所追求的尽可能逼真展示客观形象,也不同于抽象艺术以不常见的线条和色块展示艺术家精神世界,完全脱离客观的状态。写意融合了“意”与“象”,要求在肖形的基础上更得物象的神、气、韵,同时更见创作者本人的意、志、趣。古人对此有“不似之似”的概括,白石老人进一步阐述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如果想要将“写意”的方式融入到人物题材的手把件设计中,就必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塑造的形象必须以传神为目的。通过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形象塑造,使源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妙夺造化而又高于现实生活。
2.2 把玩件的抽象理念具象化
此处仅以自己的两件作品为例加以说明,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一件是笔者的早期作品《将进酒》。笔者未采用传统人物雕件所常用的弥勒、刘海等题材,而是将眼光锁定在李白传世名作《将进酒》的诗句: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刻画出体态一大一小、位置一横一纵的两个人物:李白和岑夫子。头戴长脚罗幞头的李白酒酣而兴起,仰天大笑,嘴角张开又好像正在放声唱歌,暗合“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描写,以突出一代诗仙豪迈洒脱的形象。而体态稍小的岑夫子斜倚在李白身旁,手中所执的酒杯半倾而美酒外洒。
另一件作品《牝牡骊黄》则取材于成语故事九方皋相马,这个题材同样是玉雕手把件中较少涉及的。一人一马相对而立,马头高昂作嘶鸣状,肌肉饱满突出,神态英武,而九方皋静对良驹,仿佛正在细细琢磨宝马内在之妙。
这两件作品都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突出写意性。《将进酒》中,作品在题材的选用上就不同于惯用的《带子上朝》,既包含有传统的文化又符合时代特色。笔者突出重点,不厌精细地着力刻画两个人物的脸部,而在体态上则采用写意的表现方式,寥寥数刀的线条和大的块面运用表现了主人公的“将军肚”,更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另外一个人物忘乎所以的形态,反应出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价值宣言。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可和欣赏,能够历经千百年依然散发着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在获得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人的青睐,不是因为某种特定的外在形式,而是在于其内含的某种精神能够得到吻合人性的一部分(也就是某种“意”),然后便能激发出观赏者内心的共鸣。时代在变,人性不便,那些能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正是使人得“意”而忘“形”。笔者认为,这也就是玉雕人物手把件的创新所应该秉承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收藏家》 Collectors 1996年03期
【2】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 《中国历代玉器特征简介》[J]. 2003年10期
【4】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三联书店,1996.
吉祥,男,1985年出生,扬州市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000—2008年在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从事玉器雕刻创作,具备了扎实的雕琢基本功和一定的艺术修养。2008年成立扬州吉祥玉器工作室,其作品雕琢细腻,形象生动,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