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玉雕作品的形和意

[日期:2014-09-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玉雕与其他雕刻作品不同,采用天然玉材,使用雕刻工具由表及里,由粗到细地去除多余的部分,使之最终成为具有经济价值和审美意义的实体。实体一旦完工即是玉雕成品。如若成品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则可称之为“玉雕作品”。玉雕作品由人类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反映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俗传统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并有 较高的审美意义的静态视觉形象.

 

  关键词:玉雕作品 形和意 传承创新

 

  由于学习玉雕制作的过程相当漫长,玉雕从业人员普遍是实践者,在加上几千年的玉雕行情缺乏系统的文字研究和理论的总结,因此本人尝试着以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表述对”玉雕作品”的理解和实践.

  1、玉雕作品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大量出现。世界进入了买方市场,并进入真正的消费时代,人们的需求,品味变得多样性,这也同样强烈的影响着艺术创作

  不难看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品味呈现于玉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中国玉器文化发展的脉络看,用玉观的变化使得中国玉器的形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呈现出作品形式多品味的特征。例如:史前玉器主要作为美化和装饰的配饰,西周时期玉器偏重于玩赏,战国时期玉器则成为实用器,两汉时期对玉料本质较为崇尚,唐代配饰玉新颖独特,宋元时期玉器多为宫廷皇族所用,明清时期的玉是等级、身份象征,现代玉器主要有装饰、陈设、保健、收藏等功能。

  这样的变化也极大的影响着玉雕的创作。究竟我们该创作什么样的作品?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从传统中学习题材、造型、有时候甚至直接复制传统的元素。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我们仅仅在复古,而不是一味的回到过去。在需求、品味多样化之后,玉雕的创作也应该适应这样的改变。

  1.1玉雕作品的写意

  所谓“写意”,是指以客观物象的外在形态为基础,融入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创作而出的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艺术形象。这是中国艺术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手段,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形态。既不同于具象所追求的尽可能逼真展示客观形象,也不同于抽象艺术以不常见的线条和色块展示艺术家精神世界,完全脱离客观的状态。

  写意融合了“意”与“象”,要求在肖形的基础上更得物象的神、气、韵,同时更见创作者本人的意、志、趣。古人对此有“不似之似”的概括,白石老人进一步阐述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如果想要将“写意”的方式融入到人物题材的手把件设计中,就必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塑造的形象必须以传神为目的。通过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形象塑造,使源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妙夺造化而又高于现实生活。

  1.2玉雕作品的创新之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的玉雕技艺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电动机械、金刚砂电镀磨头等工具的使用使得加工玉器的效率比以往提升了数十倍甚至几百倍;各式现代化工具的应用使得现代玉雕对精度和细节的掌控达到了古代不可想象的程度;而抛光工艺的发展使玉质本身的光泽和细腻度都能在成品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甚至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技艺的发展似乎已经到了某种瓶颈期,那么玉雕行业会怎样进一步发展下去?换言之,当技艺的创新已经十分有限,把玩玉件的创新之路要怎么走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技艺上的创新总是有限的,而观念上的创新才是无限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外在的创新,那么工艺的进步最多能给观者带来一时的触动,只有不断追求内在的创新,即体现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神,不断寻找能引发观者内心“共鸣”的题材,才能给观者带来长久的震撼与感动。同时,内在的创新必须从其他艺术形式里汲取养分,并结合玉雕本身的特点加以发挥。

  二、玉雕作品的型和意

  通常对一件玉雕作品的鉴赏和评判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载体即玉石的品质及利用,作品的题材即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衬托、相互补充.我从事玉雕工作已有十年,下面结合作品《将进酒》的设计过程,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感受和经验.

  《将进酒》的原材料是一块长约8.5*6*5cm,重约115克,有沁色的白玉原始籽料,有细裂纹、水线等瑕疵,但质地细腻、油性好,外形有部分凹陷。第一设计感觉是适合做一个人物造型的手把件,问题是按传统的设计思想,要处理好凹陷会浪费很多的材料。经过仔细的思考,并参考了一些大师的人物作品,萌生了设计出两个人物,用两个人物间的结合,合理利用凹陷,不仅节省了材料,还能丰富人物的动态。

  选择题材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业内朋友的聚会,我的师傅勉励我要努力刻苦的一个举止,让我联想到了作品的题材。确定作品的题材为《将进酒》”岑夫子,丹丘 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在作品的人物造型方面,很好地利用了材料的凹陷,随型设计出作品主人翁李白的动态,不仅能较好的还原出当时的情景,也能通过动态反映出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性情,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具备了灵动。

  在人物刻画上借鉴了一些大师的人物作品,结合了传统和海派的技法,设计 出主人翁的颜面,使得人物的神态更能衬托出主人翁豪迈的情怀。在其他细节上,通过衣纹,服饰等细部雕刻,去掉材料原有的一些瑕疵。

  笔者所要强调的是,如果想要将“写意”的方式融入到人物题材的手把件设计中,就必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塑造的形象必须以传神为目的。通过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形象塑造,使源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创作妙夺造化而又高于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玉器特征简介》[J]. 2003年10期

  【2】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3】《收藏家》 Collectors 1996年03期

 

  吉祥,男,1985年出生,扬州市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000—2008年在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从事玉器雕刻创作,具备了扎实的雕琢基本功和一定的艺术修养。2008年成立扬州吉祥玉器工作室,其作品雕琢细腻,形象生动,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