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扇子,原为引冈纳凉的日用品,后因能工巧匠在制作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和文人雅士将书法绘画引入其中,遂使其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倍增,到两宋时期,团扇大行其道,折扇在宋代由日本、高丽流入中国,后经中国制扇人的改良制作,各画家在扇面上的艺术创作,二者有机的结合,使折扇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因制作中选材的讲究,制作工艺的精湛,形制的简练,雕工的巧慧,书画艺术的高超,整体精致素雅,令人爱不释手,明清二代是折扇的繁荣高峰期,至今仍是人们深爱的高雅艺术品。
关键词:扇子 折扇 工艺 艺术
折扇又名折叠扇,聚头扇,聚骨扇,叠扇,撒扇
扇子。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在历史的漫长的岁月里,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却孕育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的精华,蔚然成为独具中国艺术特色的奇观,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丹青墨宝成为珍藏,精工细雕逐成雅玩。
“羲之书扇”是我国流传最早且有文献记载的扇面上的书法,绘画从画史中可以看到,历代都有名人绘扇泼墨的记载,但实物至唐墓中出土才使人见之了解,然而无论是出土的扇,壁画中的扇,绘画中的扇,都是纯工艺性,日用性的装饰扇,到两宋扇面上绘画艺术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扇面随之成为画家创作的天地,将画家的艺术才情寄予这咫尺之间的扇面中。
仅以“宋人画册”中的百幅小品;略见一斑,其中纨扇面就有66幅,且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风俗,宗教,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法高超,意境深远,寸尺之间,有千里江山,奇花珍禽......。气势宏伟,千姿百态,刻画细腻,精于豪发,开创了将绘画艺术融于方寸的“以小见大”的局面。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日本僧人来华进贡物品中有谓之叠扇的物品,故折叠扇源于日本。北宋初流传到中国。郭若虚《图画只闻志》记载:“高丽使者来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鸭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由此可知,折叠扇流传途径不仅有日本,还有从高丽传入,此后逐渐为国人接受。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排斥,发展缓慢。在宋代传统的团扇还是其大宗。宋人仿制日本、高丽的折扇在南渡以后,《画继》成书于乾道三年,距靖康之变四十年。其书卷十就提及“有用纸面的琴光竹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者,但精致非中国可及。”再过几十年,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四中记道:“今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可见在南宋,仿制折扇转加华侈。在技术和装饰上都有很大进步,已呈现出青出于蓝的趋势。
明,文震亨《长物志·器具》云:“川中蜀府,制以进御,有金铰藤骨,面薄如精绢者,最为贵重。”又曰:“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员头,有根绦环,结子,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然实俗制,不如川扇适用耳。”所谓川扇与吴扇,意为川扇以实用性为主,而吴扇则以艺术性为主。又因明代吴地经济发达,文化鼎盛,呈现出一派繁荣局面。出现了吴门画家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大量扇面,另有制骨,制面的一批高手,折叠扇遂风靡一时,大有取代团扇之势,在扇子大军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
明代苏州的文化士人对工艺思想的推进,工艺技术的提升,民间工匠与士大夫阶层的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形成以精雅为主要特点的苏式工艺风格的主要因素。在美学上作了全面的观照。对折扇的形制,内容,书画艺术,材料的选择,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制作技巧,都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得它的观赏,收藏价值远远超出了初始的实用价值。
明代苏州的书画家将折扇作为书画艺术的新载体,既是作为商品流通,更多则作为酬赠答谢的礼品。如文征明致继之小简说:“荣行元以将小扇拙作,聊见鄙情。”又致陆师道小简说“昨扇因忙中写误不可用,今别买一扇具上。请重书原倡以寄。”文征明之外,沈周,唐寅,祝允明,王宠,王樨登,王世贞等所作扇面,至今仍多传世,更蔚为壮观的是苏州博物馆馆藏有计百幅的明清状元折扇,这些记载和实物,充分说明了苏州折扇艺术的辉煌成就。
本文作者长期致力于工艺美术和传统书画艺术创作,对折扇情有独钟。因为折扇收放自如,便于携带,形式独特,工艺精湛。闲暇之余,也常挥毫寄情,或自赏,或送友,或参展,尽情抒怀,不亦乐乎。
下面具体谈谈折扇。
折扇由扇面,扇骨二部分组成,附以扇钉,扇坠。扇面有面和沿边,扇骨中板较阔,在外两侧为大板,亦称“大骨”。中间的为心子,亦称“小骨”,两者统称“骨子”,大边长度在尺以内,骨子是奇数者成“单”,如“九五·十三单”,也就是指大边长九寸五分,骨数为十三根。骨子是偶数者称为“方”,如“九五·十六方”,是指大边长九寸五分,骨子为十六根。如大边长度满尺,骨数不论奇偶数,通称为“方”,一般俗称“根”,小骨穿入扇面的部分称“心梢”,扇骨的下端梢钉的以下部分称“扇头”,大边又根据骨面,梢钉的位置分称为“上板”“肩”“下板”及“头”。
纸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也最复杂,受人喜爱,有泥金,洒金,屑金,冷金……
其中,泥金在我国很早就使用。泥金的制作:是从金箔做起的,把黄金打成金箔,据《吴县志》记载,苏州金箔制作又俗称“红飞金”。并有“大赤”,“佛赤”,“田赤”,三种深浅各异的色彩,“大赤”是黄金的本色,“佛赤”则拼入紫铜,颜色显得深赤,“田赤”则内含纹银二成,故略成淡黄色。
制作泥金的金箔必须打得粘彻,要薄而烂,做出来的泥金才好,总之,泥金是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故名“泥金”。用它涂饰在白扇面上,成泥金扇面。
白色素面是扇面中的主要产品,选用上等的宣纸作表层,中间衬纸稍次。扇面质量的好坏,不仅是选材,制作工艺相当重要,同样的扇面,其高下迥然不同,好的扇面其制作精良。素洁大方,优于引笔,平正牢韧,久用不裂,其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开料,刮光,切割,上矾,整理,裱制,套刷,折叠,切通,沿边,十道工序。
扇骨。折扇中扇骨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形制古朴灵巧,优雅别致,用材奇珍异宝,五光十色,装饰素静淡雅,赏心悦目,雕刻巧夺天工,独辟蹊径,和扇面艺术交相辉映,互为衬托。
折扇。扇骨取材宽广,据《野获编》载:在明代“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曰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为者,称怀袖雅物。”确实,对于扇骨来说,首先是取材,而关键是精工,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八道工艺流程,如竹料,还要先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然后进入“打磨”。在打磨中,水磨具有独特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有天然之美的材料,如湘妃,斑竹等,本身丝纹缕缕,彩纹斑斓,花斑点点,一经水磨,更具晶莹悦目,疏密自趣之美。
雕刻是对扇骨的装饰,首先是图案,题材广泛,无所不取,但刻工精良是关键,竹雕最能体现雕刻水准,浅刻与深刻,尤其是“留青”。留下竹青为纹,露出竹黄为底,烘托层次,对比色彩。
对不同质地的扇骨,还有用镶、嵌,画,烫等手法,进行装饰变化,如木骨有嵌、有烫,漆骨则有刻,有画……可谓千变万化,巧思佳构,妙趣无穷。
扇头。亦称“端”,其造型是折扇中最具特色与魅力的,据乾隆《吴县志》载:“马(勋)园头,李(昭)尖头,柳(玉台)方头,蒋(苏台),沈(少楼)方园并精,各擅其巧。”而流传至今的扇头,形式可谓琳琅满目,枚不胜举。
扇钉及其工艺。小小扇钉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一柄精骨名画扇显得那么的重要,称之为“扇骨尾部之枢纽之序”。先打眼,贯入牛角钉,再用火烫加帽,一般用“钳烫”和“钴烫”方法,这样不仅钉轴不会脱销,还能有“鼠眼”,俗称“一粒椒”,梅花等多种花式出现,使扇骨整体和谐而紧凑,小小的折扇经数百年的发展,至今仍熠熠生辉,其中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和文化艺人的智慧和辛劳,愿这朵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青春常在,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薄松年. 《中国美术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2
【2】林锡旦 《中国传统雅扇》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3】艺林撷珍丛书. 《扇子》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2
【4】李涵 《吴地工艺美术》. 古吴轩出版社, 2007.12
作者简介:
刘金林,1957年出生,江苏苏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江南大学,致力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在传统书法、绘画领域造诣颇深,并能将书画运用到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制作中,编著出版有《书画浅谈》、《刘金林书画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