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华民族自古爱玉,玉是纯洁,玉是温润,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中的“冰清玉洁”,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琼楼玉宇”,曹雪芹《红楼梦》中几多含“玉”的人名,无不体现古人对玉的推崇与歌颂。玉文化发展了几千年,如何融入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作品,需要我们琢玉人不懈的努力与创新。
关键词:玉雕题材 当代 创新
中华民族自古爱玉,玉是纯洁,玉是温润,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中的“冰清玉洁”,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琼楼玉宇”,曹雪芹《红楼梦》中几多含“玉”的人名,无不体现古人对玉的推崇与歌颂。玉文化发展了几千年,如何融入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作品,需要我们玉雕人不懈的努力与创新。
一、 当代玉雕产业现状
1、创作题材守旧,无时代感
当前玉雕产业呈现一片繁荣,玉雕产品的市场已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但纵观近些年市场上的玉雕题材,大多是沿袭明清的套路。要么是仿古、仿商周、仿汉代的作品。此类玉器的造型纹饰刀法以及选材几乎完全类似;要么是仿明清的作品,此类作品以传统题材仿明清造型为主兼带创造性,刀法浑厚古朴、线条流畅、神似明清时期作品。比如福、禄、寿、喜、财的传统世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玉雕制品的设计走向:无论什么材料都形成了惯例,首先被做成“瑞兽”、“蝙蝠”、“莲花”、“莲子”、 “牡丹”、“蟾”、“喜鹊”、“大象”、“宝瓶”等等;依照这些吉祥瑞语,进行所谓创新式的谐音处理,“连升三级”成了“连生三鸡”,“河蟹”意作“和谐”。总体来看,确有不少玉雕产品的艺术质量超过了历史水平,但大多数的玉雕产品尚落在古代艺术品的后面,众多的产品往往是老面孔、老工艺,缺乏新意,缺乏时代感,缺乏与优秀艺术门类的优化嫁接,使玉雕产品与现代新生人群消费的结合度差,不利于大众消费市场的引导。
2、创作语言没有新的突破
玉雕技艺上的创新是有限的,但观念上的创新是无限的,只要创意是健康有益的就应当加以引导。所谓“有益”既指尊重材料、对材料使用有益,也指关于玉文化及艺术更深层的有益的反思与认识。从功能上来讲,玉雕艺术品的定位是收藏,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收藏,它必须是高端精品。对于这类玉雕作品是否是精品,不应只看重材料和工艺。有一类作品处处都是精雕细琢,甚至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观者会为其精湛的技艺所叹服,却不一定被这样的作品打动。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作品注重写实,强调技艺,事实上,一件作品的美感以及背后的故事才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反之,看似不怎么经过整体雕琢,尽可能保持原石之美,能带给观者更广的意象空间的作品,笔者更加喜欢。这类作品不是缺少雕琢技法,而是重视写意。局部地方设计细节、恰到好处的精细琢磨,其设计过程并不比前一类作品轻松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类作品更有收藏的价值,不仅因为它对玉材本身更加尊重,创意奇妙,独具意象,而且较前一类作品它拥有更广的再设计空间与再利用价值。
3、时尚性、国际性欠缺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或手工艺品早已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和吸收,如瓷器、丝绸等。但玉雕却不然,长期以来虽有一定数量玉器出口,但其对象主要是华侨,而真正被外国人接受的作品很少。
同时由于材料的限制,要在玉石上进行时尚变换实属不易,紧随时尚造成的一种结果就是大量模仿时尚,而模仿之后遗留下的产品形成堆积,比如早些年流行观音、佛,前几年流行貔貅、平安牌,这几年流行手工编织组合扣、珠的饰品,而目前市场上所堆砌的就是这些时尚的遗迹。
二、 玉雕作品缺乏创意的原因
1、玉雕行业的传承方式过于落后
纵观现代玉雕生产,虽然总体规模壮观,可以说是千军万马在雕玉,但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小户分散、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在玉雕制作中难免出现单线传承,闭门造车的现象。再者传统的玉雕传承方式还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三四年的学徒,自认为有了一定的技艺,又自立门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市场导向下,很难出现规模化企业及有创意的高艺术水平的作品。
2、玉雕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玉雕是一门辛苦活,目前从事玉雕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工艺、美术文化基础知识和设计能力,对待传统的东西不知如何继承和发展,停留在一股脑的仿制,很难创新。因此,如何提高玉雕人员的素质、大力提高玉雕艺术水平,创新和发展玉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3、存在文化差异
玉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当代互联网思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如我们是佛教,信佛,雕玉佛,雕观音,兴“男戴观音女戴佛”,保平安。西方宗教则为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天主和耶稣,不接受佛爷和观音。又如现在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各类卡通形象,Hello Kitty ,迪斯尼系列等,“周大福”“周生生”等珠宝品牌都推出了卡通系列,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时尚化、市场化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典范。我们要将玉雕产品推向世界,走进更多的年轻人,也就是未来的玉器买手、藏家,必须在产品的题材内容上适合消费者的口味。
三、 玉雕产业如何破茧成蝶
1、倡导符合玉之五德的当代道德风尚
中国玉文化自古以来讲求“和谐”二字,古代玉文化讲求“玉德”。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赋予了玉人格化、道德化的“玉德”思想而加以崇尚歌颂。君子比德于玉,玉之“仁、义、智、勇、洁”五德,便成了古时人们对于道德要求的最高准则。现代玉文化倡导“玉和”,“和谐”两字一直贯穿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谐是为他人带来快乐,带来愉悦,为他人带来方便和一切的便利。和谐是一种氛围,和谐是一种文明,和谐是一种奉献。任何事、物与玉自然融合就是和谐的,她能给你美好的愿望。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是资源匮乏,人和人之间关系冷漠,社会时有不和谐的旋律,因而,现代玉文化提倡“玉和”思想,讲求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并倡导“原生态、自然美”和玉之五德是相辅相成的。
2、将玉雕语言融入主流语言
当代玉器远远未达到历史高峰,其原因是对主题的把握还不够,与现代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要将玉雕语言融入主流语言中,把眼界打开,将今天的故事融入“中国梦”的概念中去。当代玉器要承载政治家的意图,要记录重要社会事件,要诠释中国哲学思想,要展示雅致艺术意境,要引领审美时尚风潮。这一点,“海派艺术玉雕”做的比较好。
3、建立玉雕人才培养机制
近现代的视觉造型艺术强调虚实关系,而虚实关系是营造空间感的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如主次、显隐、疏密、轻重、繁简等。虚实关系也是体现作品内在艺术美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虚实关系处理的得当与否体现了创作者的精神境界,才气学识,综合素养,以及对审美的理解和感受程度。因此,具有丰富人生体验和深厚文化艺术积淀的玉雕人才是非常可贵的。如何建立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整合资源,预防人才流失,值得玉雕界共同思考和探索。
4、表现手法重写意
当代玉雕表现手法要向中国写意画学习,灵活运用简单、虚化的手法。向中国画,水墨画学习,注重写意感,主题突出“雅”。例如杨曦的《千纸鹤》抓住人们生活中放飞纸鹤的瞬间,以浮雕的技法在平面上刻画了一只手、一只纸鹤,以及湍急的河流,虽着墨不多,但它通过虚实所营造出的情与境却给观者以丰富的联想。这种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处理方法不但没有削弱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反而更强化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玉雕创作中如此大手笔地运用虚实表现方法是不多见的,它拓展了玉雕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段,丰富了玉雕艺术美感的表现力,引领着传统玉雕从技巧型走向艺术化的方向。
5、开阔眼界,推翻固定思维
当代玉器行业要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摈弃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要符合高层次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尝试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可以做一些结合欧美时尚的产品,打开销路。同时,将玉器与钟表结合,与珠宝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的奖牌等,都是不错的尝试。
结语
有专家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近200年来中国玉雕发展最好的时代,是值得中国琢玉人用艺术去讴歌的时代。创新就是最好的继承!我们琢玉人定能立足当下,紧跟时代步伐,在现代艺术体现、题材开创和个性表达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成功。
参考文献
【1】岳琳,《以现代扬州玉器为例研究传统玉雕艺术的传承发展》2008年4月28日
作者简介:
王兆根 男 1969年出生,扬州市人,助理工艺美术师。1989—1992年在扬州玉器厂从事玉器雕刻创作,具备了扎实的雕琢基本功和一定的艺术修养。1993年成立扬州佳艺玉圆轩工作室,其作品雕琢细腻,形象生动,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并多次在各类评比中获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