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先人的工艺思想和造物智慧,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笔者经过多年南通彩锦绣艺术实践,重温先秦时期古籍《考工记》中,关于“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结合当下提出自己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 材美工巧 审美取向 传承与创新
一、关于“材美工巧”工艺原则
工艺美术它既有实用意义又具有审美意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美化人们生活的艺术。工艺美术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艺术加工的因素,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工艺与美术两者互相制约的融合,所构成的各得其美的艺术样式。
我国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手工艺以往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催生了日渐成熟的精湛技艺,先人的工艺思想和造物智慧,经过天长日久的手工劳作,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日臻成熟了门类繁多、分工很细、各具特色的“手艺”,古称“百工”。后来又称持手艺之人为“匠”。“匠心独运”是对其作品构思之巧的褒奖,从最早的意义来说,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者的身份还没有完全割裂。“班匠造器、天工开物”是对其技艺高超神奇的赞叹。“心手相应、格物致知”则映衬着设计制作者的激情和艺术心性,各得其所、各具其美。
先秦时期的古籍《考工记》是我国最早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专著,所记专言周代“百工”的事,书中把当时主要手工艺分为六大部门三十个工种。“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给百工的共同性下了一个定义。“知(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者”把创物推到首位,制作的“巧者”只能“述之守之”。“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材美工巧”——《考工记》及其阐述的工艺原则,因此也一直影响到现在。
张道一先生认为:“材美工巧”这条原则,不仅对于一般工艺,即便对于工艺美术品,也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我国数千年工艺美术优秀传统,完全体现了这样一条原则。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材料美,那些给人以美感的不同的质地、纹理、色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要在加工的过程中体现一个“巧”字。因此材料的美和加工的巧,是辩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关于材美工巧的“材美”
传统工艺美术选用的材料的特质都是天然材料。比如:雕塑类的玉石、象牙、木、竹、骨、角、泥等;织绣染织类的蚕丝、棉、麻、毛、草、木、果壳等材料;陶瓷的陶土、瓷土、胶泥、含金属元素的矿物质等材料;编织的竹、草、藤、麻、棕、玉米皮、麦秸等等;漆器的木胎、玉石、螺钿、大漆、金银、瓦灰等,除了少数名贵稀有的材料,大多都是人们身边就地取材的东西,这些来处大自然的恩赐,按照现代的说法,基本上都是属于绿色环保的材料。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将智慧不断地融入制造和利用材料的进程中,滋生了传统手工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利用材料、质地的不同,先人们因材施艺通过多种工艺手段,创造性的发展出多种工艺样式,以满足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需求,材料质地本身产生的妙趣,比如:木材的天然纹理、贝壳的五彩闪光、玉石的玲珑剔透,绣线的丝光回旋等,也满足了人们审美的心理欲望。材料质地的制约,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传统平绣艺术,是在密实的织地上绣制的,采用散套针顺着预设的丝路绣制相对自由。彩锦绣(戳绣)的“纳锦”纹样是在有罗眼网格的绣地上数格绣制的,通过条理与反复的绣制排列绣成装饰面,罗眼网格绣地的制约,造就了彩锦绣装饰性的艺术特征。
巧用材料产生的工艺制作的手法,也决定了工艺品种艺术的本体语言。所谓艺术的本体语言我认为是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视觉上呈现的东西。比如:中国画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产生笔墨的浓淡干湿效果,版画和木雕产生的刀,油画的笔触,雕塑产生的泥巴感,篆刻的金石味,玉雕的圆润,石刻的洗炼,唐三彩的瑰丽,青花瓷的清丽等,以及刺绣手工艺产生的丝光回旋,形态各异的针法语言产生的不同肌理质感等,使人不禁产生“用眼睛去触摸”的感觉,都是各自本体的东西。
材料的拓展也催化了现代工艺美术创新。1986年与1988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曾先后在南京、北京先后两次举办壁挂艺术展览,取得成功。“壁挂”泛指一切可以用作壁面悬挂的艺术样式,包罗了造型艺术各个门类和工艺手段。南通以刺绣为拿手好戏的现代壁挂创作,在广泛吸取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在现代壁挂艺术的探索中,那些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手工技艺,随手可得的极其普通的材料,比如碎布、竹片、线绳、钢管之类,一旦进入画面、所产生的“有意味的形式”,给工艺美术的创新带来无限的可能。
三、关于材美工巧之“工巧”
所谓“工巧”是指艺人熟练驾驭材料和工艺的能力,即出于工艺理念和审美取向的艺术表现力。工巧也不仅是出于技术的层面,却如“庖丁解牛”,一件事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通过反复的琢磨与总结,上升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提高到现在常说的技艺精湛、栩栩如生的“技艺”层面。回看《考工记》里的论述,固然设计者的主导性不容置疑,但“创物”的设计者也并非智者和圣人,工艺制作的“巧者”也并非只能“述之守之”,同样也要具备创造的意识,才能达到“工巧”的境界,这是我在长期的彩锦绣“法无定法”的艺术实践中领悟出的道理。
“工巧”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材料特征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材料和工艺的关系。彩锦绣的底料是具有罗眼网格的全丝筛绢,传统戳纱绣的“点彩”与“纳锦”针法在网格之间应运而生,顺应了经纬网格的制约。彩锦绣的针法,它的“工巧”体现在绣工设计的抽象的针法形态,要与表现对象意象的契合。比如表现水,“纳锦”针法就不能产生圭角,一般采用弧线作水平方向的排列;比如人物的肌肤一般采用较细的点彩绣制,服饰则选择不同针法来表现质感;“工巧”也体现在彩锦绣“工艺设计”的概念,即从整体效果出发,预设的绣制的实施方案,包括“针法适合”、“针法结构”、“组织处理”三项基本内容;“工巧”亦体现在巧用半透明的网格的底料上,先后研制成功的双面彩锦绣和双面异色彩锦绣,取得了超越以往的进步。我绣制的大型彩锦绣双面屏风《海市蜃楼》所产生梦幻般的意境美,曾荣获2014首届江苏文化创意大赛现代手工艺设计金奖。
“工巧”也体现在“工艺设计”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取向上。设计理念即设计的观念,意在通过针法的语言,在理性的层面上揭示表现对象本质的东西,设计作为创造性的思维、方案的产生来自画稿表现内容与内心活动的碰撞所产生的灵感心花,这些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之上。“现代设计的着重点是内涵”除了画稿所表现的健康的内容,刺绣表现的形式语言也是重要的内涵。工艺设计过程中的感觉固然重要,但终究要上升到理性的层面。除了对材料和工艺的适应性,也要体现制作者的情操和一般规律性的东西。
审美取向即审美的观念,是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审美主体或设计、制作者所属的态度和看法,所体现的理念和艺术追求。2500多年前《考工记》产生的“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对人们审美的态度也一直影响到现代。“材美”是外化的直观的美好形态和质感的东西,而“工巧”在现代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社会,依然是见仁见智的,有着不同的认识。我的审美取向是崇尚朴素、大气,既有传统积淀又有现代色彩的东西。除了展现自己熟练驾驭材料和工艺的高超技艺水准,也要体现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我认为作为现代的刺绣工作者,一辈子就是练就了一双“审美的眼睛”。同时我也感觉到艺术是多元的,传统刺绣遗产也是丰富多彩的,现代刺绣艺术理应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地做出各自的特色来,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材美工巧”的内涵。
四、传承和弘扬“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
传统手工艺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与外来文化不断的融合和吸取,一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呈现出多彩多姿的局面。上古时期的《考工记》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毕竟也有历史的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对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与弘扬。南通彩锦绣50年的创新之路,源自对地方本土的民间“戳纱绣”的传承,成为当代刺绣艺术创新的先行者。彩锦绣艺术巧用材料,在技艺上的进步,传承和弘扬了“艺美工巧”的工艺原则,将以往民间日用刺绣上的戳纱绣转化成具有独立观赏价值的现代观赏性刺绣。对此张道一先生曾评论道:“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以传统手工艺为重点,过去主要从事刺绣品的研制,以刺绣名人书画的逼真为能事。吸收了花样繁多的民间绣法,创制了别具一格的‘彩锦绣’,为中国的刺绣欣赏品开创了一条新路。”
现代手工艺创新的启示。现代手工艺是相对行业内的传统手工艺而言的。2005年“传承与超越”——中国首届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倡导的,现已满十届。展览的初衷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化的危险,如何保留本土传统的生活理想,通过对传统工艺现代性的创作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这些工作室里产生的学院派实验艺术,体现出当代精英文化的色彩,产生的新颖别致的艺术,有的尽管不尽完美却给行业里的创新带来有益的启示。中国现代手工艺在创新的观念,材料的应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等诸多方面,也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材美工巧”的工艺美术原则,是千古不变的。它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需求,尽管审美的标准随着时代而变化,但前人留下的经典之作却有着永恒的价值。“今日的精品、明日的文物”要努力创造属于时代的刺绣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视觉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坚持“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结合时代的条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同时也要拓展视野,学习和借鉴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在工艺美术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材美工巧”工艺原则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 张道一·《美术长短录》·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王建华(1955— ),女,江苏南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南通市非遗项目“南通彩锦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