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中走来——南通彩锦绣艺术五十年

[日期:2015-01-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 彩锦绣是源自传统南通民间“戳纱绣”的艺术。其5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改变了以往观赏性刺绣因因相袭的作法,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彩锦绣所产生的新颖独特的艺术语言,被专家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成功结合”,成为现代工艺美术创新的先行者。

 

  关键词: 民间艺术 精英文化 传承与弘扬

 

  一、对传统的基本认识

  传统的基本概念。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文化、艺术等。工艺美术行业内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和传统工艺。文化从宽泛的角度讲,是人类以往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积淀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的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文化传统;传统艺术和传统工艺都是由历史沿革传承至今的艺术样式,和在手工劳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古代工艺美术,具有历史久远,品类丰富的特色。

  传统是动态的,并不是固化的。就传统刺绣手工艺技艺而言,也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不断的融合、吸取中变化,在不断的创新中进步和发展的。从出土的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锁绣刺绣印痕”看,当时的锁绣(辫子股)针法,只是简单绣制衣物纹饰的轮廓线;战国时期出土的“鸟型纹锁绣”或满绣、或稀绣的作法在表现上已有很大进步;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刺绣除了锁绣针法且出现了直针平铺、绣制严谨的铺绒绣;唐代文化鼎盛,刺绣技艺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齐针、套针、缠针、接针等多种平绣针法;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出现了追求绘画雅致境界的“闺阁绣”(画绣),刺绣工艺明确分化为日用品刺绣和观赏性刺绣两大类别;明代露香园“顾绣”是观赏性“画绣”的高峰;清代出现了在技艺上各具特色的“四大名绣”;清末民初沈寿先生“仿真绣”在平绣的基础上融入西画光影色彩的表现;杨守玉先生原创的“乱针绣”则开拓了新路;建国后朱凤先生发明的“散套针”成为今日平绣的主流;任慧娴先生创造的“虚实乱针绣”使沈寿不再专美于前等等。以上可见传统的刺绣技艺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在创新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的。

  传统是强大的,又是难以超越的。手工劳作拉开人类文明的序幕,人们将智慧不断地融入制造和利用材料、工具的过程中,日久天长形成了日臻成熟的“手艺”,饱含着创造者的情感和智慧,并传递着手的温度,体现了先人的工艺思想和造物智慧,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继承。尽管传统不是固化不变的,但传统又是强大的、难以超越的。就彩锦绣艺术而言,继承了沈寿先生当年“以新意运旧法”的创新精神。需要改变的是切合时尚,且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稿设计和陈设方式。“点彩”、“纳锦”针法的创新设计。工艺手法的变化。与其它绣种的整合以及应用上的拓展等等。而“点彩”、“纳锦”针法在网格上的基本绣法,条理与反复产生的有序针法结构是不能任意变动和更改的,否则就失去了彩锦绣最本体的东西。

  传统是现代工艺美术创新的基础。日前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统手工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彩锦绣艺术五十年的创新过程,证明了工艺美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也证明了“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的道理。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作为现代工艺美术工作者,知识结构不能局限在本专业之内,同时也要以宽广的胸襟,关注其它艺术门类的创新成果,关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中值得吸取的好东西。

  二、南通彩锦绣的传承,源自地方民间的戳纱绣艺术。

  关于民间刺绣艺术。民间艺术是指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并在民间广为流行的艺术,它反映人们劳动和生活内容,表现出人们朴素的审美理想和美好情感。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母体艺术,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可以说以往的宫廷刺绣风格和文人画风格的画绣,均起源于民间刺绣艺术。除了服务对象和应用功能的不同,三者在刺绣的针法上并无根本差异,只有表现风格上存在粗细文野的分别。民间刺绣主要绣法有平绣、纳纱绣(即戳纱绣)、锁绣、盘绣、挑花绣等多种绣法,有的针法相似,但各地说法不尽相同,比如南通本土的戳纱绣,外地称作“纳绣”或“纳纱绣”,成为现代彩锦绣发展的传承依据。彩锦绣的称谓,则是从构成戳纱绣的“点彩”、“纳锦”针法中,各取一字组成以表达新意。

  客观公正的对待民间刺绣艺术。民间刺绣传承久远,品种丰富,与以往人们生活紧密相连。中国是古老的丝国,刺绣依附着丝绸业的发展而存在,“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远在汉代刺绣就在民间广为流行,成为装饰衣物的手段。民间刺绣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此极少关注,并掌握着话语权。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日常生活相融,在各地广为流传的地位,成为传统工艺里最为精彩的部分,比如贵州苗族民间刺绣,陕西关中民间刺绣,四川达县挑花刺绣等都是别具特色的品种。在今天行业里受传统审美定势影响,常以品种和粗细来定高低,其实只有作品本身艺术质量的高低,艺术品类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因此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传统民间艺术。

  三、当代精英文化的参与,成为彩锦绣创新的推手。

  关于精英文化。就想起《考工记》中创物的智者,圣人的称谓。所谓精英都是时代的精华、是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在艺术领域则是社会公认的,影响时尚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精英文化即是他们作品风格和学术思想外化的体现。在以往相对封闭不关注理论建设的工艺美术行业,因因相袭的摹仿和复古的风气盛行,这可能出于人员的知识结构或经济效益的考虑。创新首先要改变观念,创新不是杜撰,而是建立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理论和学术来支撑,因此需要有名望的专家、教授来参与和指导工作。

  精英文化对传统刺绣手工艺的影响。最具典型的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在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绘画的雅致境界,催生了“闺阁绣”即“画绣”的诞生,并一直影响到现在。元代刺绣家管道昇是著名大书画家赵孟頫的夫人,她本身亦是历史上著名的女画家。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极力推崇宋绣和当时上海露香园顾绣。以及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颜文樑先生与沈寿先生艺术上交往的事实等等。其实精英文化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在江苏历史上的“苏作”的明式家具艺术,以及宜兴紫砂壶艺术的兴起都离不开当时精英文化的参与和影响。

  当代精英文化成为彩锦绣创新的推手。南通彩锦绣的研制开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而盛于80年代。初期在画稿的选择和针法语言的表达上,并没有明确的艺术取向,自然也受到传统“画绣”追求绘画效果的影响。回想南通彩锦绣当时的兴起,离不开时代的机遇,精英文化的推崇和支持,和参与者积极投入三个基本条件。记得当年文革结束后先后在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讲学和指导工作的国内顶级专家教授有张仃、庞薰琹、张道一、廉晓春、吴山、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袁运甫、袁运生、保彬、韩美林等先生,以及国外的罗斯高、姚庆章诸先生,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们带来的先进学术理念,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也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他们对彩锦绣创新的肯定和鼓励鼓舞了大家,他们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影响到后来。

  四、南通彩锦绣的传承与弘扬。

  彩锦绣的历史渊源。在南通博物院的展柜中,陈设着不少南通本地的戳纱绣的荷包、香囊、挂络等民间日用的物件,以及清代戳纱绣长卷“桃花园记”造型简约、绣制精良、色调古雅。这些都是当年沈寿先生来通之前南通本土的民间刺绣。后来通过对古代刺绣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发现最早提及戳纱绣(纳绣、纳纱绣)文字的是陕西博物馆藏秦代“纳绣几何残片”,证实2200多年前戳纱绣的针法就出现了。1972年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铺绒绣锦”平针满绣,针脚规整,不露作地的绣法与现代“纳锦”的绣法殊无两样。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宋代纳绣“开泰图”、元代纳绣护膝、明代戳纱“捧螺仕女”以及南京博物院藏“雪青地戳纱绣荷花女衣”等都是古代戳纱绣艺术的精品,足见彩锦绣艺术的源远流长。

  彩锦绣工艺的变革,印证传统并非不创新。针法是刺绣艺术的本体语言。彩锦绣绣面上形态各异,粗细变化、编排有序的“纳锦”、“点彩”针法纹样,使人不禁产生“用眼睛去触摸”的特殊的肌理质感,且具备了现代手工艺的基本特征。彩锦绣针法一般可归纳为“针法适合”、“针法结构”、“组织处理”三种方式,强化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为工艺制作坛添了理性处理的成份。“针法适合”即抽象针法形态要与表现对象意象的契合,并成为画面有机的部分;“针法结构”即工艺设计时预设的针法编排的效果,彼此之间的统一与变化、对比与照应、节奏与韵律等关系,绣面的形式感由此而产生;“组织处理”即利用隐形、虚实、铺嵌、叠加等手法丰富画面层次,利于特定空间氛围的营造等等。这些都要体现在绣制之先的“工艺设计”的概念之中。彩锦绣同样的画稿可以产生不同的针法样式,评判的标准除了“材美工巧”的要求,也要看作品是否具备了较多的形式内涵,在视觉上是否具有新意等。

  彩锦绣应用的拓展,成为超越传统的刺绣新样式。彩锦绣艺术的创新是立足在传统材料之上的,彩锦绣的绣地材料与平绣较密实的底料不同,是采用具有罗眼网格的全丝筛绢数格绣制,丝线在经纬线上造型受到很大的制约,条理与反复有序排列的“纳锦”针法,使彩锦绣自然形成了装饰性的艺术特征。筛绢底料呈现的半透明状况,也诱发了双面彩锦绣、双面异色彩锦绣的诞生,双面彩锦绣屏风的成功研制,也拓展了刺绣现代应用的范围,对此专家认为“……突出的贡献是创造了戳纱工艺的'双面绣'实在难能可贵”。彩锦绣还成功的运用到现代公共空间大型壁画的绣制上,80年代初为北京长城饭店绣制的大型壁画“长城万里图”由张仃先生设计,长19米高3.5米,堪称刺绣壁画之最。此后绣制的“高原胜境图”、“山高水长”、“华夏雄风图”等大型彩锦绣壁画影响深远。

  彩锦绣艺术传承的现状。时间早已进入21世纪,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已经成为城市记忆。现在只有少数人出于热爱,或是对往日集体智慧产生硕果的尊重选择了坚持。南通彩锦绣作为“苏绣”的拓展项目已经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作为传承人,传承的方式不外乎带徒习艺,目前在我身边习艺的三人,通过三、四年的言传身教,她们的技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先后在省级评比中获奖。传承的方式其实很多,在本地彩锦绣已经编入高校的教材。2010年我应邀去南艺设计学院开设彩锦绣课程,南艺后来也将彩锦绣列入科研项目和正常教学的单元课程。更具专业色彩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先后组织完成三篇硕士论文,分别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陈玲玲·2002)、《传统刺绣的演化和融创》(柏舒·2010)、《南通彩锦绣主创群体研究》(张学·2012)。另外值得高兴的是我与葛话晴合作,在电脑工程师的协助下,首次开发出“彩锦绣针法设计软件”,并在2013年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全国教育成果展示会”上,通过触摸屏成功的进行了演示,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作了有益的尝试。关于传承也常想起人们常说的:“传承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传承,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创新要通过作品来体现,这样才能落实到实处。今年十月我绣制的三件作品分别获得2014首届江苏文化创意大赛现代手工艺设计金奖、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江苏“艺博杯”金奖,这对目前处于低迷状态下的南通彩锦绣,无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五、结束语

  总之,回顾南通彩锦绣50年来,利用地方民间戳纱绣资源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是当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群体智慧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也丰富了现代江苏刺绣的形式语言。彩锦绣从传统中走来符合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成为现代工艺美术创新的范例,起到传承前人启迪后人的积极作用。彩锦绣曾被专家誉为“传统与现代的成功结合”,印证了“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并非不时尚”的道理。南通彩锦绣为中国传统刺绣手工艺的百花园添枝加叶,也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工艺文化增加了时代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黄能馥·《印染织绣工艺美术的光辉传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2] 张怡庄 蓝素明·《纤维艺术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建华(1955— ),女,江苏南通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南通市非遗项目“南通彩锦绣”传承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