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南京仿古牙雕无论从历史、艺术特色,制作水平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独一无二的,本文通过追溯南京牙雕的历史,关注其工艺特色,借此引出对牙雕工艺未来的思考。
关键词:南京牙雕 仿古 历史 未来
南京牙雕之历史
南京牙雕独具特色,但谈到南京仿古牙雕,不得不追本溯源。
我国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出现了骨雕、石雕、本雕和象牙雕刻的雏形。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象牙小盅、等,已运用掏膛、浅刻、磨光等工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象牙筒、杯、碟碗等,已运用雕镂、线雕等工艺,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经过不断的发展,大师们创出了许多精湛的工艺技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表现手法和造型依据。而象牙由于存放年久,颜色会由洁白变成乳黄、淡黄、中黄和金黄色,细腻规则的纹路会因风化而裂开,显得更加古朴典雅。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市郊东山镇就有一些擅长雕刻的艺人在上海以加工修复雕刻品为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艺人中的一部分在沪加入了上海玉雕厂,回到江宁县东山镇的孙遇祥、沈正明等7位艺人.被南京剪纸木版年画社招收组成象牙雕刻小组,为古玩商店修旧。同年,他们独立出来成立了南京象牙雕刻社,为南京古玩商店从事修旧业务,同时生产牙雕龙船、亭阁及蚌壳雕等工艺品,年产值4一5万元。
1959年起在擅长器物做旧的文物鉴定家陈新民的指导下,开始研制仿明代象牙雕刻人物作品,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仿古牙雕风格,当年从事牙雕的职工增加到56名。
仿古牙雕在广州交易会上受到外商欢迎。所需原料由外贸部门供给,产品也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
1965年,该社改名南京工艺雕刻实验工厂。
1966年生产牙雕1136件,产值达19.7万元。
“文化大革命”中转产晶体管产品,牙雕产品保留25人维持生产并改名为南京无线电元件六厂。
1972年该厂更名南京工艺雕刻厂。此后牙雕生产发展较快。1974年为扩大生产又在江宁县周岗镇组织了发原料、收成品的牙、木雕和泥塑品加工点—周岗工艺厂(后改名为南京工艺厂)。
1975年起产品除供出口外.并有部分内销至各地工艺美术服务部、友谊商店等。自1978年以来.该厂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1980年该厂制作的三件大型牙雕《端午龙舟分(刘道凡设计),《唐人击鞠洲》(陈凯设计),《霓裳羽衣曲》(袁寿昌设计)。
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工艺美术展上,受到高度评价,当年牙雕产值达到历史最高,不仅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增强人民之间的友谊也起了良好作用。
南京牙雕艺术之仿古
南京仿古牙雕,源于清末民初。是与京派、海派、粤派牙雕齐名的全国四大牙雕之一。全国牙雕艺术流派纷呈,京、海、粤、宁能花开四朵,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特色。
北京以仕女见长.造型通真高雅古朴;广州以牙球闻名,球体可达四十多层,且层层转动灵。南京牙雕便选择了走“仿古“之路,其特点是形态生动、逼真,雕刻技术精湛,线条简练挺拔.花纹清晰别致。主要品种有人物、古瓶、古炉等。
在雕刻技术上,早期以深雕见长,后发展成以圆雕为主,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多种技法并用的风格,综合了各地牙雕染色、煮色、涂色、熏色等各种手法,并将金陵竹刻等南京味十足的雕刻技法融入其中,使作品不但呈现金黄的古旧色泽,而且有自然的裂纹,艺术效果与文物更为接近。在雕刻题材上也多选用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以及佛像,从而将仿古工艺由一般的仿制提高至艺术创作的高度。
近年来,南京仿古牙雕在前辈刘道凡,周至耀等大师的努力下创作了大批富有历史文化,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如:《文成公主入藏》《端午龙舟》《福音》《唐女游春》《十三棍僧救唐僧》《打马球》《出诊》等。其中《文成公主入藏》(高180*长200米*宽100米)是仿古牙雕第一件代表作。作品以唐太宗养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为题材,塑造了人物48个,骏马十四匹,骆驼2头和牦牛1头,迎亲牌楼一座,再现了婚礼的热烈场面。前导仗队高举旗幡华盖,迎风招展;紧接鼓乐手吹打弹奏,悠扬入云。中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并髻,缓行于友谊桥上,仪态端庄。友谊桥下潺潺流水,象征汉藏两族人民友谊源远流长。道旁百合、兰、景天等南北花卉,增添了喜庆欢乐的气氛。山石和底盘用红木镶嵌,显得古色古香,,非常高雅。整体构图,主题突出,节奏井然。富有优美的旋律感和诱人的艺术魅力。
整幅牙雕气势恢宏,历史文化深厚,表现思想深邃,人物造型形象生动,主次分明,场景辅衬恰到好处,场景大而不觉繁杂,仿古着色则更显符合历史面貌,当年这幅雕作一展出,便受到了高度赞扬。
南京牙雕之思考
南京仿古牙雕曾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风光多年,而如今,对象牙贸易的禁令,令象牙制品的原材料告急。大象濒临灭绝,象牙数量的日益减少,我国大批从事象牙雕刻的国营厂家政策性倒闭,牙雕工艺面临失传,牙雕工艺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的消耗,存世的牙雕精品将越来越难得。因此,一段时间以来,象牙工艺品的价格已飙升了100%,牙雕艺术品受到藏家们的热烈追捧,人们迫切地意识到:有选择的收藏一些牙雕艺术品必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值增值的效果。而那些现在还从事仿古牙雕制作的大师们,是值得尊敬的。
参考文献:
【1】杂志《美术研究》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2】顾森《中国传统雕塑》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
王中帮,男,1965年出生,南京江宁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仿古牙雕代表性传承人,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