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紫砂,有紫砂陶、紫砂器,其中的代表就是紫砂壶,紫砂质地古朴醇厚,不艳不俗,表里一致,造型稳重大方,潇洒飘逸、凝重雅致;文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谦和而不失豪迈,鞠躬且秉持气节。他们崇尚廉洁、正直、拙朴等的品格,又追求高雅之风,探幽野之趣,脱媚俗之意,这种品格正好与紫砂壶的秉性暗合。
关键词:紫砂的特点 与文人之缘 创作
唐代出现了茶史上的划时代人物——茶圣陆羽。《新唐书》陆羽传:“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文人爱喝茶,喜欢品茶,而且文人又是最有讲究的,用来品茶的器皿自然成了他们选择的要点了,一把顺手的茶壶,成了手中挚爱,心中牵挂,书斋雅玩,而且也成了文人相互馈赠的上品。在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下,紫砂逐渐演化为集陶文化、茶文化,兼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与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陶,真叫做千年紫砂、世界名陶,宜兴人的骄傲。在中国的紫砂壶历史上,以一器之微,不仅耗尽历代才人智士、名工巧匠的移心之力,更是价等黄金的珍玩,耸动上至天子下至公卿士大夫数百年的垂青。
紫砂壶有其实用之处,但既然能得到文人平生的钟爱,那更深层处“必有可观”之道,从工艺美术发展史的角度,论列历代名工的杰出贡献,探讨壶艺的设计制作史,详细品味壶艺的形、神、气诸方面的美学追求,都不失为研究的途径,且经学者和工艺名家的努力,这些方面的成果也很丰富。本文对紫砂和文人之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总结如下:
首先,紫砂壶的特性契和了文人的本质特点。
紫砂壶“圆不一向、方非一式”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文人温和敦厚,讲究稳重,宁静平和恰似紫砂的特征。自宋以来最早与紫砂结缘的文化,首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曾数次游历宜兴,并深爱上了宜兴的山水草木,遂决定定居陶都,苏东坡在宜兴时,尤爱紫砂的发源地独山,爱其风景似蜀,乃今改名即蜀山,以慰思乡之情,苏东坡一生都以观瞻自然秀美之山水为快事,生活中他也同其他文人一样嗜茶。据说他喝茶有三项要求:茶壶一定是紫砂提梁壶,茶叶一定是阳羡唐贡茶,茶水一定是金沙泉(玉女泉)水,其所谓“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家书画家所喜好的提梁壶,遂命名为“东坡壶”。
其二,文人参与了紫砂壶的器形塑造。
在紫砂泥做成器物前先经历了“千锤百炼”,即将风化的矿物石土锤炼成可塑性很强的粘土,用来制壶成型,表现天地万物任何具象的造型,也包容金、玉、竹、木、牙、漆器等不同材质的艺术创作手段,还包容外来文化的艺术风格,为文人参与紫砂制作,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艺术创作空间。
明清两代,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金石篆刻家不少于百余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梁小玉、陈鸿寿、蔡恺等,其中蔓生十八式更成为紫砂壶史上里程碑式的设计样式,这些文人不满足于传统匠人制的老样式,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自行设计壶样,再请紫砂制作高手按其设计制作,以满足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要求,由于文人有其特定的韵格品味,对紫砂的泥料、设计造型、制作标准、款识画样等都有其严格要求,因而全面促进了紫砂陶技术的迅速提高,大为丰富了壶型款式,进而将紫砂日用器皿的地位,逐步升格为精湛的艺术品地位,使其登上大雅之堂。
其三,文人在紫砂器皿上的书画创作。
文人喜欢题诗作画,在紫砂壶上当然也不放过,文人在紫砂器皿上的书画篆刻,自然也增加了紫砂器皿的附加值,最主要是增加了收藏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文人的生平习性爱好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人与陶工的合作,大大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味!文人喜欢在紫砂陶器上撰写铭文或记事寓意或寄情抒志,以致“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书画篆刻为文人的拿手好戏,有的文人甚至直接在紫砂器皿上书画篆刻,如董其昌、吴昌硕、任伯年等名家。他们直接参与紫砂的制作,反而对紫砂陶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人将自己的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带进了紫砂创作领域,同时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使紫砂器皿焕发了新的活力。
结语
历经千年的衍变,陶瓷艺术在变迁中并未黯然失色,反而愈加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出其独特的魅力。紫砂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一个历史的扬弃与发展的过程,从装饰题材到内容和形式,从创造方法到技巧,我们今天无一不是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在历经千年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艺术在时代的变革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容纳百川,囊括经典,汇成了变异多彩的艺术长河,在流淌过程中产生了继承性和统一性。〈4〉
今天的紫砂壶创作,仍然延续和继承着文人与陶艺家相结合的相互促进之路,与文人相携并进,共同推进紫砂陶艺的发展,制陶艺人也逐渐摆脱匠气,同时造就了一批同具陶艺和文人双重身份的紫砂名家,如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吕尧臣、沈汉生、顾绍培、何道洪等。在育人授业方面更胜前辈,他们不但继承了前辈高超的传统技艺,在文学、书法、金石篆刻、绘画诸方面,合着时代的节奏,更具创新精神,大大拓展了紫砂艺术天地。
参考文献:
〈1〉零点 文人与制砂
〈2〉周坤生 陶瓷发展历史的艺术分析
〈3〉汪成琼 紫砂壶陶刻艺术浅谈
〈4〉张渝欣 陶瓷艺术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作者简介:
张毓阳,197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现居常州武进,工艺美术师。常州市书画艺术促进会培训中心主任